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2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就全面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建设数字中国重要讲话精神,2018年4月,国家信息中心正式组建数字中国研究院,并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方法开展数字中国发展指数研究,力图通过数字中国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科学、系统、客观地反映我国各地区的数字化发展水平,为数字中国建设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助力。
数字中国建设背景
当今世界,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飞速发展,万物互联化、数据泛在化的大趋势日益明显,数据信息的爆炸性增长态势日趋严峻,能否有效采集、管理、流通、分析、应用数据信息,不但成为驱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而且日益成为国家、地区、企业和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超前布局,适时提出并全力推进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早在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就着眼未来,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数字福建”,引领全国电子政务集约建设和整合共享风气之先。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首次正式提出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倡议。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明确了建设数字中国的宏大构想。
不久前的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大会的贺词中再次提出,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就是要适应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新方位、新理念、新动能、新发展、新辉煌,这五个“新”,实际上概括了数字中国建设的核心路径和战略意义,数字中国不仅仅是信息化发展的全新历史阶段,更是新的历史方位下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抓手。
图 1习近平总书记全球大数据与数字经济讲话实录
数字中国概念内涵
现阶段,“数字中国”建设是以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为对象,以新一代数字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为引领,以信息资源为核心要素的国家信息化建设系统工程。“数字中国”建设目标是为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信息化技术和信息资源支撑。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报告高度强调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性。“数字中国”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和服务“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通过统筹推进数字经济、电子政务、数字文化、智慧社会和数字生态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图 2数字中国的概念内涵
数字中国发展指标
通过开展前期调研、专家咨询和头脑风暴等工作,课题组初步构建了数字中国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基础能力、核心发展和保障水平3个一级指标组成,分别从三个独立维度对数字中国发展状况进行量化测评,3个一级指标共下设12个二级指标和37个三级指标。
图 3数字中国发展指标体系框架
图4 数字中国发展指标体系—基础能力指标
图 5数字中国发展指标体系—核心发展指标
图6 数字中国发展指标体系—保障水平指标
课题组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特邀请政、产、学、研各界专家40名为各项指标权重进行评分。之后以专家问卷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与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与一致性检验四个步骤得到完成指标体系的权重设计。
表 1数字中国发展指标体系各级各项指标的权重分配
- 数字中国指数初探
测算结果显示,2015年数字中国指数全国平均值为68.83,2016年为69.72,2017年达到70.92,较2016年上涨1.72%,较2015年上涨3.04%。总体来看,数字中国发展整体势头较好,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但同时也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图 7 2017年各省数字中国指数分布
2017年数字中国指数排名前十的省份及其得分如上图所示。总体来看,我国数字中国发展指数基本呈现“东,中,西”的阶梯式分布。其中,北京、广东、上海、江苏、山东、浙江、福建和陕西8个省份指数均在72以上,领跑数字中国第一梯队;四川、湖北、重庆、江西、贵州等9个省份指数在70-72之间,中西部地区偏多,为第二梯队;云南、宁夏、甘肃、黑龙江、吉林等14个省份为第三梯队,主要集中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部分省份。
第一梯队的8个省份中,首都北京高居第一位,其余7省中有6个省份均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经济水平、基础设施、人才储备、对外贸易、地理位置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数字中国发展成效显著。陕西省虽然地处西北,但凭借其在信息共享能力和人才保障水平两个方面的优异表现,跻身数字中国发展第一梯队。从地域分布来看,陕西省数字中国指数发展水平在内陆地区“一枝独秀”,周边省份均处于二、三梯队,成为整个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龙头。
编写单位:国家信息中心数字中国研究院
本文发表于由国家信息中心数字中国研究院编辑出版的《数字中国建设通讯》第1期
声明:本文来自国家信息中心,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