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特朗普政府在推动网络战略转型的各项报告中明确表示,要加强对网络的控制,开展有针对性的网络攻势行动以维护“美国优先”。美国通过封堵信息源来消除传播障碍,适配目标国网络语境以获取网民注意力资源。要着眼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打造“矩阵网”、构建“引力场”、筑牢“防火墙”。

关键词:美国网络战略转型;意识形态渗透;应对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它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如何认识和把握美国网络战略转型带来的意识形态渗透变化,是在“西强我弱”大背景下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不断增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的一道严峻而紧迫的课题。

一、战略背景:“美国优先”统领的激进转型

“美国优先”是特朗普政府推行内外政策的基本理念,其网络政策的调整转型也严格遵守这一政治逻辑来运行。如果说奥巴马政府颁布的《网络空间国际战略》是以精心编制的“网络自由”为框架进行的“公共外交”,其特点仍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克制性的话,那么特朗普政府先后出台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国防部网络战略》和《国家网络战略》,则改变了美国对于网络的认知态势和战略基调,其攻击性色彩更为明显。

特朗普政府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明确将中国定义为“头号”战略“竞争者”。该报告认为互联网是美国发明的,应当充分体现美国的价值与利益,以继续改变世界各国和后代的未来,其以利益为主导的“美国优先”论昭然若揭。网络空间领域中相应的布局筹划和战略传播行动也必将以此为蓝图。可以预见,网络议题在美国大国外交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将会更加凸显。

2017年8月,美军网络司令部升格为联合作战司令部,美国国防部在网络空间行动中的话语权达到了新的高度。《国防部网络战略》将网络战略针对对象由过去的“恶意网络活动”升级为应对中国、俄罗斯等地缘政治“竞争对手的网络活动”,不仅将中国纳入所谓“核心挑战”对象,更引进“前出防御”的战术概念,旨在从源头上挫败和打击美国认为的“恶意网络行为”,以“确保部队能够在竞争性网络空间环境中达成目标”,这意味着美国以更加激进的做法扩大了其所划定的在网络空间内进行军事行动的边界,为其军事化国际网络空间提供了其心目中合法性基础,塑造了网络备战的积极态势。《国家网络战略》则是《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在网络世界中的影射,强调“进攻优先”的网络战略已基本成型,这不仅对现实国际关系、全球经贸产生极大影响,也加剧了在暗流中涌动的信息交换与意识形态攻防态势。这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渗透路径:由后端截流到前端呈现的全方位控制

(一)从源头控制信息流,消除传播障碍

美国在对其所谓的非民主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时,首先会通过网络技术硬实力控制传播渠道中信息的准入与准出,营造己方声振屋瓦、敌方噤若寒蝉的话语优势。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通过其掌握的根服务器终止了伊拉克顶级域名的申请和解析,将伊拉克从网络世界中抹除;2004年又使“ly”(利比亚顶级域名)瘫痪,从而使利比亚在网络世界中“消失”了三天。2011年利比亚战争爆发前,西方国家启动“网络黎明”计划,主要任务就是从公共领域搜集原始数据和资料后,利用其社交网络终端控制优势将其倾入网络舆论场,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当获得制信息权后,硬实力支撑下单方面且势如洪水的信息作为软话语,在网络舆论场的到达率和产生影响的能力前所未有的提高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在“前出防御”理念支配下,美国可能会在紧缚传播渠道方面进行更多尝试。

(二)适配网络传播语境,抢夺注意力资源

面对海量信息,用户的注意力成为信息发挥效用的关键,美国在进行意识形态输出时充分考虑到了政治话语和网络话语的不同特征,将所谓“民主”“自由”等价值观由抽象上升到具体,对其进行形象化解读,并以诸如电影、电视剧、流行音乐、体育赛事等为载体的各类网络文化产品,进行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渗透。这种转化由于契合了网络话语通俗易懂、见文知意的特点,从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严肃性。同时,美国借助其在我国境内的资本力量,培植、收买网络水军和所谓大V,在社交媒体上打着“自由”旗号,对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谩骂攻击,蓄意制造媒体事件,形成“一边倒”的主流民意氛围假象。在这种语境适配条件下,有的网民一方面简单地理解并使用所谓“民主”“自由”等概念,对网络舆情进行片面解读,且时常将社会事件上升为制度问题,不自觉地成为“美式民主自由”价值观的发声器和传话筒;另一方面又对主流意识形态严谨系统的论述缺乏耐心,认为都是空话套话,个别的甚至嗤之以鼻,降低了我方话语的关注度。

(三)融入我国传播平台,渗入我国新媒体领域

微博微信是我国传播力最强的两大社交媒体平台,当前日活跃用户分别达到1.65亿和6.89亿人次,拥有极强的信息共享和舆情发酵能力。早在2010年,美国就已开始布局进入我国新媒体领域,打造全方位的价值输出平台,以实现对我价值输出效果最大化。《美国公共外交与战略传播战略》对驻外机构和使馆运用新技术进行宣传提出了明确要求,“应尽可能创造性地运用互联网、网络聊天、博客和视频等在互联网上讲故事的机会宣扬美国的政策和方针”。根据相关统计,截至2018年12月,仅“美国驻华大使馆”就已拥有234万微博粉丝,微信公众号阅读量也连续破万并呈上升趋势。美国在我平台打造的新媒体矩阵,处心积虑地在我官方新闻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与网络平台的趣味性和生活性之间找平衡,除了线上发布时事新闻,介绍美国文化、社会、旅游等,还会组织各类线下活动,想方设法创造青年学生及商务人士交流平台、拉近与我国网民尤其是年轻人的距离。美式观念与意识形态的输出形式更为隐蔽,但对网民认知、态度的改变具有更加显著的效果。这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三、应对策略:打造“矩阵网”、构建“引力场”、筑牢“防火墙”

(一)优化主流网络媒体平台,打造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矩阵网”

美国政府、高校、智库越来越广泛地进入到我国新媒体阵营,吸引受众并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我们一方面要保持高度关注和警惕,另一方面也要加强自身网络媒体平台建设,完善网络法治建设,加强相关行业监管,抵御外来资本对网络新媒体平台的渗透和牵制,排浊去污,净化网络环境;还要积极拓展主流媒体网络平台的传播途径和范围,打造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通过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提高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做到用户在哪里,服务就覆盖到哪里,影响力就到达哪里,实现主流意识形态无死角覆盖,最大限度挤压敌对意识形态的生存空间。

(二)协同推进网络话语创新,构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引力场”

美国十分注重使用引起个体共鸣的语言,在西式话语环境浸润中实现意识形态操纵。因此,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利用我创新话语解构西方话语,打破网民对西式价值的认同与模仿是改进舆论生态的关键一招。创新网络话语体系,使话语形式内容符合广大网民需要,符合网络表达习惯,才更容易被网民自觉接受和认可。要着重做好政治话语和大众话语的衔接、加强传统话语和时代话语的融合、推动中国话语和世界话语进行对话,缩小不同话语体系之间的距离。意识形态网络话语需要不断进行调试、转换、创新,才能进一步增强其说服力和公信力。

(三)着力攻关网络核心技术,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防火墙”

在网络技术方面,美国拥有从基础软件到关键硬件、从搜索引擎到接受终端、从芯片制造到网络服务等多方面优势。要掌握我国互联网发展主动权,保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就必须突破核心技术这个难题,争取在关键领域、关键方面实现“弯道超车”,为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火墙提供有力支撑,从而有效地将各种错误思潮和价值观念阻挡在“防火墙”外。攻关核心技术首先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好技术发展的长期规划和短期目标,加大重点突破项目的资金投入,做好5G时代大数据、量子通讯、高性能计算等我国优势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开发信息防火墙、筛选技术、拦截技术,加强对美国等西方国家 “破网”技术、 “翻墙”技术、互联网攻击技术的攻关,有效防范敌对势力对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渗透,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参考文献】

1.李艳艳.美国互联网政治意识形态输出战略与应对[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2.王天禅.美国国防部新版《网络战略》评析[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8(11):61-64.

3.刘建华.美国对华网络意识形态输出的新变化及我们的应对[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1):146-149.

曾彬蔚,作者系国防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

声明:本文来自军事记者,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