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风雨金融借贷江湖路,无不是充斥着“借与还”的血泪史。都说资本市场本就是一个小江湖,除了传统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和互联网金融巨头等名门大派,近年P2P、小贷公司的兴起,让本不平静的江湖再起波澜,这些后期之秀中,有一部分利用了App等移动互联网的新兴手段,迅速扩散、壮大。虽然一家机构影响的人数有限,但很多机构叠加在一起来看,总体影响面也不容小觑。
不可否认,网络金融借贷行业监管存在诸多难题,既有机构运营不规范问题,也有用户使用不规范问题。近年,很多网络借贷平台采取小规模经营、病毒式传播、频繁换壳等方式,让管理难度变得更高。
小编举报菌在梳理各类金融借贷类App举报时,感慨万千,这就带您透过网络借贷中的“刀光剑影”,尽看用户“颠沛流离”的借贷体验,为大家敲响安全意识警钟。
一、风云乍起,血雨腥风
金融借贷App的凶险乱象到底到什么程度呢?
小编统计了截至目前的举报信息,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举报平台共收到网民举报信息6000余条,涉及1900余款App,其中与金融借贷类App相关的举报信息有1800余条,占比超过30%,涉及的App达800余款,无疑金融借贷App已经成为个人信息举报的重灾区。对照《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征求意见稿)》,小编梳理了涉及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密切相关的问题有:无隐私政策、无法注销账号、强制获取收集个人信息的系统权限(如通讯录)。与上述问题相关的举报信息约400余条,占比26%。
还有一部分举报问题与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不直接相关,如:频繁向用户发送业务短信、拨打推销电话;暴力催收还款,包括言语恶劣,恐吓、威胁、骚扰通讯录好友;非法曝光客户通讯录、合成和曝光涉及隐私的照片;申请贷款时,强制绑定担保公司、查询个人征信等。与上述问题相关的举报信息约500余条,占比28%。
而绝大部分借贷网友遇到的问题是:收取高额的账户管理费和担保费,如:高利贷、套路贷、714高炮、砍头息、阴阳合同;涉嫌非法集资、诱导诈骗,如开通收费会员仍无法贷款并拒绝退还会员费。事实上,上述举报问题与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没有关联,但举报信息约600条,占比高达46%。网友对上述问题的举报,虽不在受理范围内,但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其焦灼和愤怒的心情。
然而,细细想来,以上触目惊心的统计数据背后,究竟问题出在哪呢?
二、群魔乱舞,心魔难除
小编跨出专业领域,对金融借贷领域进行了一番调查研究,金融借贷领域的险象迭生不光是因为行业监管滞后、企业自律不足、竞争失序等发展困境,也与借贷人故意躲避,恶意逃废债、拖欠等失信行为密切相关。
在举报信息中,小编梳理发现,被举报的金融借贷App名称真可谓“群魔乱舞”。有的App专注于人名,比如“关公贷”、“周润花”、“至尊宝”、“葫芦侠”、“蜘蛛侠”、“孔明灯”、“孙权贷”、“花和尚”、“及时雨”、“威震天”、“八戒钱包”、“佩奇贷”、“曹操钱庄”、“米奇钱包”、“财神爷”;有的专注于动植物名,比如“舔狗急用”、“小鲸鱼”、“财小鸭”、“袋鼠速贷”、“峰鸟时代”、“喇叭花”、“金银花”、“黄瓜急用”、“兔子速借”、“狮子头”;还有的喜欢用一些成语、俗语,比如“天女散花”、“妙笔生花”、“老铁救急”、“满地钱”、“可口可贷”、“江南一贷”、“千秋万贷”、“突然有钱”、“金估棒”、“颜值贷”、“水哥汇总”、“妥妥有钱”、“有借必应”。看完这些名称,举报菌好似翻了一遍百科全书,真是古今中外,无所不有,好似“群魔乱舞”,令人大跌眼镜。
获知上述App名称后,按照既定程序,举报菌打算核验相关问题时却遇到难题。以上列举的App多数都无法在App Store、华为应用市场、应用宝、小米应用商店等主流应商店中找到。经多方探究发现,这些App之所以不会选择在应用商店上架,是为了逃避相应的审核机制,而要下载这些App需要靠搜索引擎、第三方链接、群组转载、卡片扫码等方式。还有一些其方式更为隐蔽,先在应用商店上线一个版本,用户下载后便强制更新App,新版本的App名称、版本号、UI界面皆与原版不同,借此逃避追查。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常见套路,为一个App穿上不同的“马甲”,且马甲名称天天变化,甚至有些服务器位于境外,这样App就可以无惧下架、封锁等监管手段。
举报菌发现,上述及类似的App,虽然下载难、查证难,但贷款却极为“方便”,“无抵押、无条件、无门槛”,交出手机号、通讯录、身份证、银行账号等个人信息,点一个用户协议,钱款瞬间到账,当然,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砍头息”、暴力催收、甚至威胁恐吓。
看到这里,大家不禁要问,就这种“凶相毕露”的App,真会有人用吗?
答案是肯定的,网友的举报信息就是最好的例证。近年,虽然执法行动频繁,媒体报道不断,还是有很多人频频踏足这片“是非之地”,从之前沸沸扬扬的“714高炮”、“校园贷”、“裸条贷”等事件中就可以看出,当网络上打开一扇可以快速获得“钱财”的方便之门后,其诱惑有多大。用户早已失去应有的判断力,他们突破千万阻碍,也要把App下载到手,再敏感的个人信息,也能成为交换的筹码。
不止如此,网络借贷身份验证等环节的不完善,有些“恶意人员”甚至还打起了“借钱不还”的如意算盘,使用虚假身份,进行恶意拖欠、逃废债。他们要么死皮赖脸,直接免疫借贷方的催债行为,要么挪用他人个人信息,移花接木,将风险转嫁他人。
显然,在这种场景下,早已不单是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了,“执念难解,心魔难除”,才是症结所在,与“恶魔”交易,无疑是“饮鸩止渴”,一念之差,将后悔莫及。
三、百毒不侵,玉宇澄清
以上种种,其实最简单的风险规避方式就是:如非必要,远离网络借贷。
然而,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形式极大地激活了金融市场活力,便捷人们的生活,谁也没法保证永远都不与互联网借贷产生交集。那么,要安全使用金融借贷类App,小编归纳了几招,以供各位练就“百毒不侵”的过硬本领。
其一,奇葩名称需远离。上文所述各种命名奇葩的App,其经营模式要打个问号。选择金融借贷App,当优先选择有官方背景、经营模式清晰、大众熟知的App运营者。
其二,下载渠道需正规。上文所述无法在常用应用商店下载到的App、或下载量很小的App,多数存在经营不规范等问题。试想,如果在正规渠道借不到钱,凭什么这些把自己隐藏起来的App就可以借到钱,这背后的代价可想而知。
其三,不使用强制收集无关个人信息的App。在网友举报的问题里,最为突出的“软暴力”莫过于强制索要通讯录权限,通过监控用户手机的各种行为防止用户多重借贷。前段时间,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发布的《网络安全实践指南—移动互联网应用基本业务功能必要信息规范》指出,紧急联系人信息由用户自行选择提供,金融借贷类App只有个别极端情形下才可动用紧急联系人信息,而强制要求用户开启通讯录权限并读取上传所有通讯录信息显然超出紧急联系人的范畴,属于典型超范围收集行为。简而言之,坚决不要使用存在强制开启用户通讯录、短信、定位等权限或强制要求提供无关个人信息的App。
为了积极响应社会关切,经网友举报,存在无隐私政策、无法注销账号、强制收集无关个人信息等涉嫌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的金融借贷类App,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将按照处置流程对其进行核验、评估、督促整改,整改不力的将建议相关部门约谈,情节严重的予以下架、停止服务,涉及违法经营和刑事犯罪的,将转交相关主管部门或公安部门处置。
金融借贷App治理,有待网友继续关注“个人信息举报”公众号,积极举报,贡献线索,让违法违规行为无处遁行。还有待广大网友能积极传播“知识点”、传递“正能量”,提升全民自我保护意识,让“恶意”金融借贷App失去生存的土壤,共同维护清朗的网络空间。
结语
数字时代之所以需要“治理”,与问题的复杂、多变、棘手密不可分。所谓治理,更是提倡一种全社会参与的机制,需要监管部门把准脉络,需要网络运营者自律自省,需要全民提升意识和技能。
天长地久有尽时,信息保护无穷期。金融借贷的江湖路上注定风不平,浪不静,在各有关部门加强引导约束、加重监管处罚的同时,广大网友也需锤炼自身,提高警惕,但愿明日的故事会改写,“江湖”不再险恶,互联网金融惠及万家。
声明:本文来自App个人信息举报,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