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农业银行科技与产品管理局 汪湛 靳相伟 李楠
随着混业经营、移动互联化的迅猛发展,科技红利的争夺战日趋激烈,科技公司不断抢占商业银行市场份额,传统的银行业务模式已在业务拓展和市场占领方面跟不上时代步伐。为了走出困境,各大商业银行开始探索“开放银行”商业模式,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场景服务为载体,以整合生态、搭建平台为目标,重塑用户体验流程和业务规则,通过开放OpenAPI、SDK和H5等服务形式,布局开放银行战略。
开放银行现状
开放银行,又称开放平台,是指商业银行借助科技力量,将查询、支付、理财等众多业务服务能力,通过OpenAPI、SDK和H5等形式,提供给第三方合作商调用,基于其业务场景,开拓银行业务领域,为客户提供丰富、便捷的金融服务,共同打造金融生态圈。
1.国外开放银行现状。PayPal早在2004年就推出了PayPalAPI,标志着开放银行正式诞生。随后开放银行在美国、欧洲迅猛发展,2011年,法国农业信贷银行为第三方服务商提供开放SDK,为服务商提供更真实的客户财务数据。2016年,花旗银行“CITI”开发者中心上线,开放账户、信用卡等7大类接口服务。2017年,亚洲星辰银行推出了开放API平台,向外提供包括转账、支付等金融交易类服务。经过数年的探索研究和实践,国外开放银行逐渐走向成熟,也逐渐改变了国外银行业的服务方式。
2.国内开放银行现状。2013年之前,国内涉足行业开放领域的主要以互联网企业为主,专注构建自由开放场景,为场景引流。2013年之后,大型商业银行陆续投入开放银行的探索及建设中。中国银行率先发布中银开放平台,对外开放输出API接口超过1600个,接口功能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平台等领域,以无风险或低风险的查询类接口为主。但由于受监管制度建设、金融科技发展、业界风险偏好等因素制约,开放银行的研究、建设工作一直未在国内大范围展开。2017年之后,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一批金融科技公司陆续推出金融开放平台,抢占了部分商业银行的科技红利。商业银行开始觉醒,为提升市场站位,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和浦发银行等在内的大型商业银行开始着力建设开放银行,金融开放平台建设迎来了一波高峰。2018年8月25日,建设银行开放银行管理平台正式投产上线,开启了大行开放之路。2018年9月17日,招商银行开放平台上线,开放用户体系及支付体系,这表明国内商业银行开始向外开放金融交易类服务。
国内外商业银行逐渐意识到开放银行建设的必要性,越来越多的中小型商业银行陆续加入建设阵营。为应对市场竞争,大型商业银行在做好技术、业务引领与规范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开放银行建设已势在必行。
开放银行建设模式
大型商业银行在构建开放银行时一般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是抱着开放的心态,将外部财务软件、一站式公司注册软件、法律援助软件、税务管理软件、医疗软件等服务型软件,通过技术手段引入银行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财务、金融、法律、税务、医疗等全方位、多场景融合的一体化服务。
另一方面是在金融监管制度框架下,在通过业务规则和技术控制建立安全可靠的风控机制基础上,逐步扩大支付结算、理财投资、信用卡等领域的金融服务及数据向社交、购物、金融科技、财务等第三方公司的输出,利用第三方公司的业务场景,促进银行金融服务触达更多客户。如图1所示,商业银行建立独立于核心业务的开放银行平台,将第三方服务“引进来”,促银行服务“走出去”。
在建设开放银行时,大型商业银行遵循了顶层设计引领开放生命周期的理念,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建设。
一是顶层设计。“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顶层设计就像大脑,对开放银行未来走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大型商业银行在顶层设计时,充分分析了银行、第三方合作商和用户之间的关联性,充分分析了开放银行技术开发者、业务审核者、业务审批者、第三方开发者之间的关联性,充分分析了技术及业务实际可行性与可操作性,设计了开放银行整体建设方案,设计了开放银行技术管理规范,设计了开放银行业务策略,保障了开放银行后续开发、运营的顺畅。
二是协议制定签署。随着开放银行第三方合作商的不断接入,不同合作商的管理规范、技术水平、安全把控水平不同,为防止法律诉讼风险,大型商业银行制定了严谨的协议条文。为规范开发者行为,制定了开放银行开发者注册协议、开放银行开发者使用资源协议及开放银行数据保密协议等,并完善了相关协议签署流程。
三是规范、便捷的用户开发。制定了规范的开放银行接口使用说明和开发者指南,促进了第三方开发行为的规范化和简单化。
四是合理、严密的审核审批流程。制定开放银行接入审核审批管理办法,分岗、分人执行审核审批流程。防范了不合规开发者利用技术手段非法接入使用资源的风险,更防范了内部审核审批人员为第三方公司谋取非法利益的风险。
五是运营管理。制定了完善的开放银行运营管理制度规范以及测试环境、生产环境资源配置管理办法,明确了技术支持管理细则,增强了营运数据监控能力,打造了全链路、可管理、可控制、可追踪的监控及运营管理平台。
开放银行未来展望
1.改变运营模式,由“内部开发”到“外部全员开发”,由“内部地推”到“社会推广员”。Bank1.0时代,商业银行营销基本靠地推,业务员出门营销,对公客户经理不是在企业推销业务就是在去推销业务的路上,营销模式效率较低。Bank2.0时代,网上银行兴起,催生了电话营销,银行远程指导客户通过网银做业务,但局限于网络普及程度,无法触及网络发展较慢的地区。Bank3.0时代,移动科技的发展,带动了新型营销模式,客户经理携带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到工商局、税务局、企业等客户所在地现场办理业务,促生了一批场景营销的成功案例。Bank4.0时代的到来,开启了智慧生活时代,银行要随时随地随需为客户提供服务,大型商业银行利用技术优势,率先涉足开放银行建设行列,将银行服务输出给第三方,借助第三方的消费场景,为客户服务,同步营销业务。
商业银行可利用自身有限的人力资源和销售资源撬动无限的第三方资源和场景,依托第三方营销,触达更多的金融服务场景,做大自身金融市场。网上银行、掌上银行的位置区域有限、科技开发人力资源有限、非银行业务运营人员资源有限,制约了跨域、跨行业经营战略的落实。开放银行诞生后,银行可以借助第三方科技力量填补自身科技力量不足、业务跨域经营能力不足等问题,真正实现输出产品的量变和服务全行业的质变。借助第三方合作力量和自身开放银行能力,改变银行运营模式,真正实现由内部研发到社会全员研发,由依靠自身能力销售转变为依靠社会力量,达到人人都是营销员的境界。
2.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打破业务孤岛。在混业经营时代,商业银行已经布局了理财公司、保险公司、租赁公司等,但行业内还存在很多的财务公司、代理税务公司、代理工商公司等专业金融公司,银行布局这些领域的人力资源相对薄弱。本着专业化运作原则,银行可加强与财务、税务、工商等公司的合作,输出自身金融服务能力的同时,引入第三方服务能力,为高净值客户提供价值可期的增值服务。
企业生命周期包括初创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每个期间都有对应的金融服务需求。以初创期企业为例,需要工商注册服务、记账报税服务、银行开户服务等需求,商业银行原来只可办理开户,现今可利用开放银行将外部财务公司、税务公司、工商服务公司的服务“引进来”,为初创客户提供一条龙创业服务。后续据其成长,陆续对接转账支付、资金管理、财富管理等内外部服务,打破业务孤岛,做好获客,做优活客,将银行打造成为一流的全流程金融服务企业。
3.开放数据至监管机构,构建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国内虽未发布针对开放银行的监管条例条文,但在2016年7月,银监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监管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要探索、制定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建立互联网金融技术平台,在保障安全合规的基础上逐步开放互联网金融服务接口。由此可见,监管部门逐步意识到开放银行的重要性以及监管的必要性。
商业银行在达成盈利的同时,也承担维持金融稳定的责任。商业银行应借助开放银行的便利改变传统被动监管的模式,主动接入监管,向监管部门开放接口、数据。监管部门统一构建金融风险识别系统,利用多家金融机构的数据,精准识别社会金融风险及企业经济问题,实现高效防范、高效监管。
4.大行蝶变,向全能型银行迈进。Bank4.0时代为银行带来了无限机遇。例如,商业银行可与教育合作,达成银校一体化服务,如提供出国资讯与中介服务。银行可与医疗合作,达成银医一体化服务,如提供医疗挂号、健康咨询。银行可与工商、税务合作,达成银政一体化服务,客户可在一个柜台办理票、财、税等全品种业务。银行可与公安机关合作,共同识别经济犯罪嫌疑人,维持社会、金融稳定。
在布局金融服务的同时,商业银行应同步重视战略高度的提升。开放银行是商业银行的巨大发展机遇,借此机遇,实施战略转型,不仅是由“专业性银行”向“综合化银行”的转变,更是由“大型银行”向“全能型银行”的转变,实现大行蝶变。
结语
科技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场景也随之发生颠覆性变化。银行服务理念需跟随时代步伐,不断与时俱进。商业银行应抓住开放银行的发展机遇,以金融科技为基础,以客户为中心,打造随时随地随需、线上线下远程、C端B端G端的全方位、多维度、场景化金融服务体系,在Bank4.0时代应声起舞。
本文选自《金融电子化》2019年07月刊
声明:本文来自金融电子化,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