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记者 郑岩

新技术浪潮的推动下,在客户需求多样化、跨界竞争加剧的复杂金融环境影响下,近年来金融业又掀起了新一轮的核心系统建设热潮,着力打造数字化时代的“智慧型金融”成为各金融机构的重要目标。

核心系统升级换代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建设成本高、周期长,且涉及因素点多面广、事无巨细。本期专题将从各家金融机构项目启动前的技术路线、方案论证,到项目启动后的系统开发、软件测试等层面进行多角度的剖析,试图通过原味披露这些个案实施过程背后的故事及场景,为后来者建设新核心项目提供思想启迪,从而进一步提升金融企业的核心系统建设水平,推动金融业信息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精彩内容将陆续呈现,请您持续关注!

本期为该系列专题第五篇:“鑫云+”:缔造中小银行线上生态新引擎。


从“几万笔”到“百万笔”日均交易能力的飞跃,从“满足高并发贷款需求的新核心”到“连接中小银行线上生态的新引擎”,历时4个半月,国内首个分布式多法人架构核心银行系统——“鑫云+”顺利投产。

“鑫云+”项目的“互联网速度”是怎样炼成的?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将为中小银行线上生态带来哪些化学反应?针对业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本刊记者走访了位于南京江北新区的南京银行“金融工厂”——南京鑫星中小银行服务业科技创新基地,深入“鑫云+”项目团队,还原项目破冰之旅,聆听新核心背后的故事。

动议:高并发交易驱动“双核心”需求

南京银行上一代核心系统早在2003年投产,随着投行、资产证券化、贷款等业务的新兴增长,老核心已无法支撑新业务的正常运转。2015年1月,南京银行开始实施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旨在解决彼时商业银行面临的几个共性问题:分离交易与核算、落实新会计准则、建立产品工厂、适应利率市场化。项目历时17个月,涉及ESB、渠道、生产查询库分离等多个系统替换和改造。

“替换传统核心是在2014年底开始论证的,当时没有互联网核心银行系统的实施案例,分布式技术架构在金融业的应用成熟度也未得到市场验证。”南京银行信息技术部副经理、“鑫云+”项目经理席晓勇回忆,基于历史原因,换代方案延用集中式架构,并未考虑当今广受关注的互联网分布式核心。

然而,市场规模、技术成熟度的发展速度远超预期。2016年年中,传统核心刚刚上线,业务部门即对消费金融产品的支持能力提出了新需求。仅半年时间,线上放贷需求从之前的2万笔/日急速攀升至20万笔/日。信息技术部据此需求推算:传统新核心的交易跑批、个贷、ODS监管数据报送等系统压力过大,ECIF增长规模过快,将严重影响整体系统稳定性。

南京银行迅速应对,将个贷系统的数据库与应用拆分,解决了燃眉之急。但业务并发增速远非系统优化能力所及,如不紧急制定并实施新核心建设方案,要么放弃新增线上贷款业务、要么放弃系统稳定性。“市场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使得基于分布式架构建立核心系统成为不二选择。”南京银行信息技术部副总经理、“鑫云+”项目总架构师李勇告诉记者:“基于现实市场环境的压力以及对未来增速的预期,南京银行确立了新核心平台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互联网化。”

事实证明,“互联网化”既为南京银行应对线上市场的巨变提供了出路,也为中小银行同业的互联网转型之路确立了“抱团取暖”的新起点。

图 2017年11月18日,“鑫云 +”上线现场

实施:“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互联网速度”

自2016年底,南京银行先后赴微众银行、网商银行、华通银行,实地考察互联网核心系统和产品系统的架构。经比较论证,提出四套分布式核心系统建设方案:一是腾讯云+基于TDSQL的微众银行方案;二是腾讯云+应用厂商微服务体系方案;三是阿里云EDAS微服务应用+DRDS(MySQL)数据库方案;四是阿里云+基于OceanBase的网商银行方案。

“项目组计划以投票方式确定最终方案,然而第一轮四个方案的投票结果却相差无几。”席晓勇回顾,经过6个月的内部深入论证以及与外部厂商的深度沟通,项目组再次进行多轮投票后,最终选定执行第四套方案。理由如下:一是在持银行牌照的机构有成熟应用案例;二是综合考量软硬件、系统运维的投入成本;三是微服务体系的技术成熟度;四是本地化应用改造的工作量和交付时间;五是与实施方业务生态的未来合作空间。席晓勇进一步说明:“我们需要真正的互联网核心,需要专属应用并历经市场考验,而非仅仅将原有应用向分布式架构迁移,这种理念也决定了最终方案的定型。”

完成选型及POC后,2017年6月,南京银行与阿里云、蚂蚁金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合作完成了关键一步。然而,此时距离预期项目交付时间只有不到5个月,对于双方来说,这均是构建银行业分布式核心系统的破冰之举,具有行业里程碑意义,时间紧张,不容有失。

2017年7月,合作方进场,项目进入实施阶段,项目团队200人。各应用厂商团队基于阿里云环境和蚂蚁金服平台做微服务改造和功能性测试,南京银行团队基于新平台制定交易服务标准、数据库应用标准、日志打印标准等新业务规范。同年9月,核心系统私有云环境搭建成功、生产环境性能压测完成。同年10~11月,系统先后完成三轮投产演练。

回顾项目建设历程,席晓勇总结:“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南京银行的‘互联网速度’。”

破冰:坚守原创信念,铸就同业“首创”

尽管在顶层设计层面坐拥诸多机遇,在实施阶段,多个同业“首创”还是为项目推进带来了重重考验。“这是传统商业银行中第一个将核心账户系统架设在云平台上的案例,也是国内第一家使用OB数据库的传统商业银行,同时还是国内第一家落地多法人版本分布式金融云平台的商业银行。”面对可寻经验极为有限的挑战,南京银行首席信息官余宣杰充满信心:“正是这些‘第一次’充分激发了项目组的原创斗志、坚定了行业首创的信念,迎难而上、破冰而进,与时间竞速。”

在性能测试阶段,项目组分成两队,白天做应用改造、夜间做性能压测,项目24小时不间断推进、人员倒班执行任务。为及时解决压测问题,保证次日的调优效率,应用改造项目人员经常通宵加班。

参与各方的高效配合、统一运作保证了项目的整体进度和质量。求同存异的过程是项目良性发展的关键。

“商业银行与互联网公司的管理模式差异巨大,针对业务规范、处理流程、产品文档的梳理,运维和开发环境的分离,需要做大量的本地化工作。”李勇坦言,“两种管理模式的融合是难点。引入互联网平台到生产环境,需要大量的个性化落地工作,我们需要借鉴互联网公司的先进理念,同时也要保证银行运营的稳健规范。”

先进系统的价值需要丰富的应用做支撑。在实施过程中,南京银行还遇到了产品定位的难题。对于“多法人”应用定位的“鑫云+”,一方面如何明确各业务部门的需求,梳理新系统功能,形成整合需求?另一方面,为成员行提供哪些产品?如何保证其享受市场回报最大化的同时提升自身贷款能力?

项目组随即与各业务部门和“紫金山·鑫合金融家俱乐部”成员行展开了深入沟通。一方面整合消费金融中心、网络金融部的业务需求,形成落地方案。另一方面,落地南京银行消费金融中心与成员行的“联合贷款”动议,在新核心应用中设计专属多法人联合贷款产品——鑫合联合贷,引入第三方消费场景,构建专属的数据加工系统、分析模型及信用支付通道。在满足全面承接新增线上贷款处理需求的同时,打造了与中小银行同业的四类合作模式:直销银行全托管模式、平台客户导流模式、风险管理及资产管理的能力共享模式、联合贷款及理财的产品合作模式。

图 2017年8月16日,项目团队讨论核心资产交换应用分布式事务解决方案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经过4个半月的艰苦推进,2017年11月18日,“鑫云+”一期上线,包括核心账务、聚合支付、产品管理、网贷系统、对账核算、客户管理、资产证券化、管理分析等63个应用。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套完全基于国内厂商技术平台搭建的分布式云基础平台,互联网金融应用全部构建在此平台,技术平台及应用实现了自主掌控。

平台一期设计容量支持千万级客户、亿级账户、日均百万级贷款交易,交易TPS达到了4000以上,贷款申请可实现秒级放款。席晓勇进一步对比了系统上线前后的效能差距:“相较传统核心,‘鑫云+’的处理性能提高了3~5倍,2000万贷款借据的计提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以内。而在这之前,南京银行依托传统架构完成同样的处理需要消耗2~3小时。”

技术应用亮点: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

针对业内曾经热议的分布式事务跨库访问CAP瓶颈,席晓勇介绍,南京银行将数据交互不一致的情况集中到同一应用中处理,不影响全局应用。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异常积压交易日志的实时监控和报警。“事务处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短暂不一致的情况,但通过系统应用自身的异常处理机制,可以让事务的数据达到最终一致的目标。”席晓勇进一步解释,互联网贷款业务的实时容忍度相对较高,极端情况下可以接受极小比例的放款延迟或垫资放款。

在攻克基础难点的同时,“鑫云+”背后的综合技术应用也呈现出一系列亮点:(1)使用全国产化的软件和硬件,保证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以国产X86服务器取代国外高端服务器和存储,以国产分布式数据库OceanBase代替Oracle数据库。(2)平台提供了强大的分布式计算和弹性扩展能力。基础设施可以动态扩展和回收,能够线性提升处理能力。分布式数据库及相关技术,使得系统可以从容支撑互联网交易场景。(3)大数据平台提供批量处理和大数据分析能力,全面支撑“鑫云+”的大数据应用。(4)构建DevOps体系,具备开发、测试、发布的一体化能力以及自动化持续交付能力,有效支撑互联网快速迭代开发。(5)通过数据化运营组件,实现了对分布式系统每个组件和服务的可视化、精细化监控和跟踪。

愿景:“小银行”共创“大生态”

“系统上线后,对接了大量第三方线上场景。高峰期每天约200万笔贷款放还款交易,对应借据量超过2000万。互联网核心顺利承接了传统核心无法承载的任务。”南京银行信息技术部工程师、“鑫云+”项目互金网贷负责人宋天宝告诉记者,“鑫云+”有效提升了互金业务的支撑能力,为线上业务的进一步发展积蓄了科技动能。

截至2019年5月,“鑫云+”完成了与腾讯、百度、蚂蚁金服、小米、360等近20个互联网平台的对接,共支撑南京银行30余款线上合作贷款产品的运转,累计服务客户超过1500万,未结清贷款账户2000余万户,为客户累计放款1432.5亿元,贷款余额475亿元。

在支撑南京银行消费金融中心业务发展的同时,“鑫云+”也帮助中小银行同业拓展线上业务。目前,联合贷款合作已经拓展至9家中小银行,累计放款166.2万笔、金额52.2亿元、余额27.4亿元。

据记者了解,“鑫云+”为成员行提供技术和能力输出时,遵循三项基本原则:一是不侵占参与行的业务利益,资金共投、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二是为降低参与行接入成本、提高效率,参与行与“鑫云+”的技术连接尽可能少;三是解决中小银行互联网业务能力弱、产品少、信贷风控和交易反欺诈能力弱的痛点。

“中小银行融入线上金融生态,无需‘大而全’,一定‘小而美’。这也是‘鑫云+’的努力方向”。李勇表示,加入“鑫云+”,中小银行可以激活独有的地方特色优势,通过互联网平台针对性推广特色产品、服务更多客群。

“鑫云+”以提升内部科技能力为起点,目标则剑指一处:中小银行合作生态。这为南京银行打开了融入互联网世界的另一扇门。结束了近2个小时的采访,记者感受到了铭刻在“鑫云+”背后的互联网时代烙印,感受到了“小项目”蕴藏的“大格局”,感受到了项目成员的使命感和执行力……在技术应用势如破竹、业务发展企足而待的互联网时代,敢为天下先的“鑫云+”诠释了“开放金融”的时代特点,缔造了中小银行线上生态合作的新引擎,为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样本。

声明:本文来自金融电子化,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