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开源情报对国家决策制定越来越显示其重要地位。文章从3个方面详细论述了美军开源情报的发展历程、任务与指导原则及任务管理体系,对我国特别是我军在开源情报获取与利用将有一定借鉴价值。

〔关键词〕美军;开源情报;网络资源;管理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07.033

〔中图分类号〕G250.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5)07-0172-05

The U. S. Military Development and Task Management System of Open Source Intelligence

Ma Zengjun Wang Jing

( Library,PLA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1,China)

〔Abstract〕Open source intelligence to national decision - making is more and more shows its important position.The article in detail from three aspects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the tasks and guiding principles and the task management system of U. S. military open source intelligence. It provided a certain value in obtaining and using open source intelligence,especially to the army.

〔Key words〕the U. S. military; open source intelligence; network resources; management

开源信息是指各种媒体如出版物、网络、广播电视、政府报告、航拍图片等公开渠道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当这些信息通过搜集、研究、分析、综合后成为有用的情报,并为军事行动和战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时,就成了开源情报(OpenSourceIntelligence,OSINT)。开源情报研究是近十多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情报课题。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获取、传递与交流方式都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这为开源情报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情报工作已经发生了改变,公开的、来自民众的信息是情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对于美国军事情报机构而言,在如今信息爆炸时代不断提升开源情报的地位,使其成为支持美国国家军队决策制定的强大支持是顺理成章的事。

1、美军开源情报的发展历程

1941年2月,美国成立对外广播监测处Foreign Broadcast Monitoring Service,简称FBMS,是美国最早的开源情报研究机构,主要收集、分析军事情报。1947年,FBMS成为中央情报局(CIA)的组成部分,并更名为对外广播新闻处(Foreign Broadcast Information Service,简称FBIS)。

FBIS最初的任务仍是监测广播和通讯社,随着冷战发展,其监测范围逐步扩大到了外国电视、广播、印刷媒体等大众传媒上。但此时美国情报工作的重点仍然放在付费情报、秘密情报等闭源情报工作上,开源情报只是作为必要时的一种补充。在美国总统1981年的第12333号基本情报执行指示——《美国的情报活动》、1982年国防部长的5240.1-R指示——《涉及美国公民利益的美国国防部情报机构的活动》中只提到援引公开获得的信息是情报机构所利用的信息类型之一[2]。

最早关注开源情报研究价值的是曾担任过美国海军陆战队情报官的David Steele,在1992年就在为Whole EarthReview杂志所撰写的一篇名为《E3i:Ethics,Ecology,Evolutionand Intelligence》的文章中建议国家情报工作应转换思路,重视开源情报采集分析与情报共享,替代传统的闭源情报工作[3]。史迪尔也因此被称为开源情报之父。

然而,受限于当时开源渠道可获得的情报数量和开源情报社会需求,DavidSteele的建议在当时并没有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重视[4]。独立的开源情报部门正式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参议院于1992年最早提到系统性开发公开信息来源的必要性,建议成立公开资源办公室。

1994年根据中情局局长第2/12号指令———《美国情报界从公开资源中获取情报的计划》,中央情报局内部成立了情报界开源项目办公室(Community Open Source Program Office,COSPO)。1995年,该办公室发布文件———《公开资源战略计划》[5],确立了现代开源情报的概念原理,包括获取情报、转移到保密网络和情报界各部门共享情报等政策。文件规定建立情报共同体的虚拟非保密网络(OSIS,2006年改为现在的名称Intelink-U)用于处理公开信息。文件由中情局、国家安全局和国防部代表组成的跨部门专业委员会制定。

1995年国际性合作机构———国际开源工作组(International Open Source Working Group,IOSWG)成立[6]。五角大楼在1996-2004年共同构想框架内制定和实施《国防部开源情报计划》,委托国有公开资源公司(OSS)公司对开源战略计划项目进行信息技术跟踪。

9.11事件是美军开源情报工作发展的转折点。9.11事件之前,美国形成了以美国中情局、国防部等为核心的国家情报体系并有效运作,然而9.11事件使美国的头号敌人变成了隐藏在社会之中的分散的恐怖组织。传统的情报工作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反恐需要,面对国会的问责,美国情报界在对情报失察探究的基础上,开始积极推行开源情报研究,由此开源情报也正式成为了一个单独的情报科目。

2004年7月,9.11总统委员会在其报告中建议成立独立的开源情报机构[7]。同年,在《美国情报与打击恐怖主义改革法》[8]的“其他的侦察活动完善方向”一章中出现了开源情报这一规范概念(以前仅在学术出版物、委员会报告、国会和参议院听证会中使用过)。

2005年3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委员会(WMD Commission,又称Robb-Silberman Commission,即罗伯-西尔伯曼委员会)在其报告中强烈建议CIA设立开源主管[9]。在该委员会报告———《美国防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侦察能力》中,开源情报被建议列入情报学科名录。

2005年11月,国家情报总监开源中心(Open Source Center,简称OSC)成立,FBIS被纳入其中。由中情局进行行政管理,隶属于国家情报总监。该中心旨在从网络、数据库、印刷媒体、广播、电视、视频、地理空间数据、照片、商业图片资料等公开来源获取情报。

通过OSC,美国力图实现“在任何国家、从任何语言”获取开源情报的能力,其中互联网是其主要的开源情报源[10]。这些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据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统计,2007年的情报收集总数中超过80%来自开源情报。2006年美国立法启动了国家开源事业计划(National Open Source Enterprise,简称NOSE),专注开源信息的搜集、共享和分析,而且规定任何情报工作必须包含开源成分。

2012年,美国酝酿已久的“大数据研发计划”正式发布[11],目的是提高从海量复杂的开源数据中及时掌握情报并获取知识的能力,美军开源情报工作正式进入“大数据”时代。在1994-2004年之间,开源情报的概念得以形成,建立了最初的程序技术手段和信息资源的阶段。

2004-2005年,美国开始系统性发展这一新情报学科,这些方向包括:制定管理、规范和方法文件,为保证在开源情报工作过程中各部门相互配合而成立组织机构、跨部门机构,组织科研工作,制定预算政策计划,制定和实施科学研究和试验设计工作,展开程序技术手段,信息保障,人员训练和招募专家。

2、美军开源情报的任务与指导原则

美军开源情报的业务范围包括:获取并分析对方官方文件、条令条例草案、对最新科研动态、数据库、互联网上商业网站和政府网站、网络日志及其它材料进行跟踪。

通过分析公开信息获取情报,一方面可为美国军政领导人提供更为广泛的情报来源;另一方面也使情报机构不必分散精力去搜集那些能够从公开信息中得到的情报,而是集中精力去完成更“复杂”和更“专业”的任务;再者,开源情报也为人力情报、信号情报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补充。

目前美国国内组建了通过公开信息获取情报的庞大网络,各类中心和站点能够为7000多位用户提供所搜集的情报。

开源情报计划现有的规范基础是2006年国家情报总监ICD301指示———《国家开源情报计划》[12]。该指示确定开源情报计划的指导原则如下:

(1)“第一步”原则———开源情报工作应成为所有情报工作的“第一步”,在间谍侦察和技术侦察之前进行;

(2)依靠专门成立的开源情报专家小组,教授公开信息获取方法,在所有侦察活动过程中运用开源情报技术;

(3)对信息来源进行全球覆盖;

(4)统一的开源情报设备架构、方式和方法;

(5)运用“臭鼬工厂”原则,亦即为解决个别任务运用“突破性”高智能信息获取方法,同时将官僚主义的繁琐手续和限制减到最低程度。

该指示确定了情报界的开源情报工作过程管理政策,划分负责人员的责任,确定美国情报共同体各组织和部门必要的组织结构和配合办法。

在ICD301指示的基础上,情报界各机构制定了各自在开源情报领域的指导性文件。例如,国防部的是2010年的第3115.12号指示《开源情报》[13]。各军队也制定了类似的文件。例如,空军2012年制定了第14-130号指示《空军开源情报》[14]。美国陆军2012年公布了新条令ATP2-22.9《开源情报》[15],阐述了陆军开源情报的侦察方式和方法。

3、美军开源情报任务管理体系

在短短十几年间,美军就开源情报的任务管理已建立起了层次分明的开源情报任务管理体系。

3.1 战略层面开源情报搜集

根据2004年《美国情报和打击恐怖主义改革法》,由国家情报总监对开源情报活动进行领导和协调。负责开源情报的情报总监助理帮办(ADDNI/OS)具体组织实施开源情报活动,同时他也是开源中心的主管。

国家开源委员会(NOSC)对情报共同体机构的行动进行协调,该委员会由开源中心主管、国防部负责情报的副部长办公室、中情局、国家安全局、国家地理情报局、国务院情报与研究局、国防部情报局、联邦调查局和其他组织与部门的代表组成。

在国防部中由负责情报的副部长对开源情报工作进行总负责。国防部情报局局长(DIA)负责具体的组织与实施。美国国防部开源情报工作执行机构是专门成立的开源委员会(DOSC)。

情报界其他机构参与国防部的各计划,并保证自己在开源委员会中的权利。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与国防部负责情报的副部长共同对开源情报的各计划和任务是否符合部队的实际需求负责。其任务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

图1美军战略层面开源情报搜集任务管理

3.2 战役层次开源情报搜集

在战役层次的开源情报搜集,以美国陆军为例,规范美国陆军开源情报搜集机构活动的主要文件是:第12333号总统令、陆军条例AR381-10号《陆军情报活动》和AR380-13号《非附属人员和组织相关信息的采办与存储》。

例如,根据陆军条令AR380-13《非附属人员和组织相关信息的采办与存储》的规定,非经陆军部长或其助理特别许可,情报机构工作人员不得通过参加集会、游行及其它活动的方式搜集情报。

另外,对从互联网上搜集信息也有明确规定,当美国陆军情报人员通过互联网上搜集关于美国公民的信息时,如未有补充规定,只允许使用工作地点的计算机。

2000年发布的陆军AR381-5号条令《陆军信息安全计划》[16]则对通过分析公开信息加工出的情报的秘密等级如何确定的问题进行了规定。依据该条令,通过编纂官方途径获得的公开信息形成的评估材料和报告不视为秘密。

美国陆军情报与保密司令部下辖的军事情报旅(大队)在组织和开展战区开源情报搜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除了对各级指挥机构的情报搜集和交换活动进行直接监管外,它还负责组建战术指挥层次的特别情报站(如果受保障的部队没有自己的情报人员和手段)。

亚洲研究特遣队是美国陆军从事开源情报搜集的情报中心之一,它隶属于美国陆军情报与保密司令部第500军事情报旅第441军事侦察与反侦察营,主要负责为美军太平洋联合司令部提供情报。亚洲研究特遣队于1947年组建,也就是说,其与美国情报机构同时建立。最初它驻扎在东京市中心,1974年迁至东京市郊的美军基地,1981年更名为亚洲研究特遣队。

亚洲研究特遣队的任务包括:对涉及中国、北朝鲜及其它国家军事实力、军队部署和战备情况的所有可访问信息进行搜集、处理和分析。除了研究军事问题,它还对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局势进行监控。尽管该机构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美军太平洋联合司令部,但美军各军兵种、其它联合司令部、军事情报机构、国家情报首脑公开信息情报中心、联邦调查局下属机构、美国国务院以及非官方的“战略思想中心”对其情报也很感兴趣。

亚洲研究特遣队在国防情报局、联合军事情报中心、国家空天情报中心等部门的评估中共获得了28个“重要情报贡献奖”,这足以说明其加工情报的价值。

亚洲研究特遣队的组织机构如下:最高领导为特遣队主任,下辖业务部和行政部。业务部下设3个科:业务科,东北亚科,南亚、东南亚及反恐科。东北亚科下设4个室,其代号分别为A、B、C和空天情报中心室。南亚、东南亚及反恐科下设3个室,其代号分别为D、E、F。行政部下设3个科,分别为:编辑出版科、数据(目录)加工科、翻译科。在A、B、C、D、E、F室和空天情报中心室以及行政部下设的编辑出版科、数据(目录)加工科、翻译科任职的人员均是为美国政府签约服务的日本公民。其组织结构如图2所示。

图2亚洲研究特遣队组织结构图

2005年4月1日之时,在亚洲研究特遣队工作的人员包括:12名担任领导职务的美国陆军文职人员,77名日本公民,此外还有来自美国陆军后备役和国民警卫队的人员。日本公民通过与美国政府签约,在该机构获得分析员、翻译、图书资料管理员、行政人员的职位,从事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及编写报告和参考资料的工作。

依靠现有力量,亚洲研究特遣队可对孟加拉语、缅甸语、汉语、印尼语、日语、高棉语、朝鲜语、印地语、尼泊尔语、俄语、他加禄语、泰语、越南语以及一系列欧洲国家语言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分析。

需要指出的是,亚洲研究特遣队并不是翻译中心。恰恰相反,亚洲研究特遣队的日籍工作人员主要负责信息的搜集和提炼,直接用母语(日语)撰写报告,并不将其译成英语。之后,另一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将撰写好的参考材料和报告翻译成英语。

目前,亚洲研究特遣队订阅了世界400多种刊物,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情报报告和信息分析报告具有很高价值。除美国驻亚洲国家大使馆武官处的报告外,亚洲研究特遣队是美国陆军中惟一一支能够对大量的公开信息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分析报告及其它材料的部队。

除了准备情报资料和信息分析材料外,特遣队业务科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即为美国太平洋联合司令部编撰任务区每日形势通报、为部署在太平洋地区的部队编撰供安保工作参考用的每日通报。所有这些参考材料和报告都发布在特遣队的公开网站和内部网站上。

上述所有参考材料和报告也发布在国家情报首脑公开信息情报中心、联邦调查局的网站以及世界基本资料图书馆。

3.3 战术层面开源情报搜集

分析开源情报是美国陆军情报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美国分析家指出,直接或间接的信息是开展所有情报活动、进行情报处理的基础。

由于公开信息容易获得,情报机构不需要使用专业人员和搜集情报的技术手段就能完成广泛领域的任务。在分析开源搜集情报过程中所获得的数据对美军的建设、保障其战备水平以及作战行动都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例如,当开展军事行动,需要全力搜集和分析对方武装力量现状、意图和作战方式的信息时,通过公开信息搜集的情报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在战术层面上,美国陆军已经具备了通过分析公开信息搜集情报的实践。例如从事此类工作的第一批分队于2005年就被编入第2步兵师派往伊拉克。

对美国陆军野战条例FMI2-22.9[17]《开源情报》相关内容的研究分析表明,通过分析公开信息搜集情报的活动可在部队接到派遣和部署命令前1周、1个月甚至是1年前展开。

需要指出的是,指挥部在安排开展此类情报活动时,在命令中不会指明,情报搜集活动于何时结束,其决定权留给了情报部队的指挥官。

如:“第513军事情报旅应于2006年7月6日12时前在‘朱砂海湾’前沿基地将收集公开信息的情报站部署完毕,以便在第10步兵师任务区对电视和无线电广播实施监控。”

又如:“第2旅战术分队应于2008年10月3日19时前在‘拓荒者’前沿基地将文件处理中心部署完毕,以便对当地大众媒体的印刷材料进行搜集和整理。其主要任务是形成针对检查点周围联军可能实施或计划实施行动的报告”。

在激烈的战斗行动结束后及转入维稳行动时,战役战术和战术指挥层次(步兵军、师、旅战术分队)的部队依靠在编人员以及配属力量和手段可组建开源情报搜集特遣队或情报小组。

美国陆军战术层面开源情报搜集的组织结构方案如图3所示:军、师一级设有开源情报搜集分队,分队指挥官直接下辖1名情报分析人员。分队下设3个组,分别为:情报组、分析组和目标指示组。

情报组主要负责从公开信息来源搜集数据,并对统一的地貌信息图进行修改。设有2名分析人员。

分析组主要负责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提前为决策做准备,满足指挥官对情报信息的需求,为目标指示组的工作提供保障。设有2名分析人员。

目标指示组除负责查明、识别目标(物体)的组成部分和特性外,还负责查明需要进行保障安全的民用设施(如医院、宗教活动中心、纪念碑等)。设有2名分析人员。

旅一级设有开源情报搜集战术分队,分队指挥官直接下辖1名情报分析人员。分队下设3个组,分别为:文件整理组,公开讲话整理组和广播监控组。每个组由1名具有美国公民身份的军官(合同役人员)领导。

此外,还给每个小组增配数名为美军签约服务的外国公民,为文件整理组增配翻译2名,为公开讲话整理组增配从事信息收集/信息翻译的专业人员2名,为广播监控组增配从事信息收集和加工的专业人员4名。

图3美国陆军战术层面开源情报搜集的组织结构图

4、结语

在当今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社会背景下,通过公开信息收集情报具有政治成本低、客观性强、零分险等特点。开源情报凭借其可用性强、范围广等方面的优势,在不同领域情报工作中得到重视,并逐步成为情报学研究中的焦点话题。

但同时,开源情报也存在信息量大、信息过载、真实性难以保证等固有缺陷,可能成为对手故意散播虚假信息和错误信息的源头。正确认识并有效处理这些缺陷是更为有效地使用开源情报的重要环节。

同时,切实提高开源情报计算机分析方法,打破开源情报分析技术瓶颈,持续加大开源情报投入力度,都将成为未来开源情报工作发展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 1] Aram Roston,Unwitting Sensors: How DoD is Exploiting Social Media [ J] . Defense News,2012,( 12 -13) .

[ 2] Procedured governing the activities of DOD intelligence components that affect United States persons [EB/OL] . http: ∥www. dtic. mil/whs/directives/corres/pdf/524001r. pdf,1982. 12.

[ 3] Hamid Jahankhani. Handbook of electronic security and digital forensics [M] .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2010: 89 - 91.

[ 4] 丁波涛. 国外开源情报工作的发展与我国的对策研究 [J] . 情报资料工作,2011,( 6) : 103 -106.

[ 5] Community Open Source Program Office,Community Open Source Strategic Plan [EB/OL] . http: ∥www. oss. net/dynamaster/file archive/040320/bc201247d9056a4f07e6f5e720be9823/OSS1997 -02 -34. pdf,1995.

[ 6] STEELE R D. Creating a smart nation: strategy,policy,intelligence,and information [J] .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1996,13: 159 -173.

[ 7] National Commission on Terrorist Attacks. The 9. 11 commission report: final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n terrorist attacks upon the United States [M] . New York: Norton & Company, Inc. ,2004: 413.

[ 8] Intelligence reform and terrorism prevention ACT of 2004 [EB/ OL] . http: ∥ www. gpo. gov/fdsys/pkg/PLAW - 108publ458/ pdf/PLAW -108publ458. pdf,2004.

[ 9] Commission on the Intelligence Capabilities of the United States.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report to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EB/OL] . http:∥www.wmd.gov/report/wmd  report. pdf,2008 -12 -31.

[ 10] 王飞跃. 开源情报与网络时代的国家安全 [J] . 科学新闻, 2007,( 3) : 24 -25.

[ 11] 李国杰,程学旗. 大数据研究: 未来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 重大战略领域———大数据的研究现状与科学思考 [J] . 中国 科学院院刊,2012,27 ( 6) : 647 -657.

[ 12] Intelligence community directive number 301,National Open Source Enterprise,EFFECTIVE: JULY 11,2006 [EB/OL] . http: ∥fas. org/irp/dni/icd/icd -301. pdf,2006. 7.

[13] Department of Defense instruction number 3115. 12,NUMBER 3115. 12 [EB/OL] . http: ∥ www. dtic. mil/whs/directives/ corres/pdf/311512p. pdf,2010. 8.

[ 14] Air force instruction 14 - 130,18 MAY 2012,Incorporating Change 1,2 APRIL 2014. Air force open source intelligence ( OSINT ) [EB/OL] . http: ∥fas. org/irp/doddir/usaf/afi14 - 130. pdf,2014.

[ 15] Headquarters,Department of the Army,ATP 2 -22. 9,Open - Source Intelligence [EB/OL] . http: ∥deep - web. org/wp - content/uploads/2012/09/atp2 -22 -9. pdf,2010. 7.

[ 16]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Army Regulation 380 -5, Department of the Army Information Security Program [EB/OL] . http: ∥www. apd. army. mil/pdffiles/r3805. pdf,2000. 9.

[ 17] Headquarters,Department of the Army,FMI 2 - 22. 9,OPEN SOURCE INTELLIGENCE,2008 [EB/OL] . http: ∥ fas. org/ irp/doddir/army/fmi2 -22 -9. pdf,2008. 12.

文章来源:《现代情报》2015 年7 月 第35 卷第7 期

收稿日期: 2014 -09 -18

基金项目: 本文系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军事科学研究基金课题“美国陆军开源情报发展应用研究”( 项目编号: 2014607709) 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马增军 ( 1963 -) ,男,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 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01)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丁爸 情报分析师的工具箱(公众号ID:dingba2016)

声明:本文来自丁爸 情报分析师的工具箱,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