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陆军目前正在开发一体化战术网(ITN),该网络包括无线电台、卫星、蜂窝网络节点、赛博系统和一些空-地数据链,可为指挥官和士兵提供多种通信方式,提升士兵的生存能力,预计将在2021年全面部署部队。

1、背景

如果前方作战的美国陆军侦察部队在山区地形条件下与后方大规模编队隔离,并且遭遇敌方武装部队,这支包含徒步士兵、战术车辆和手持式无人机的侦察部队就要完全依赖于有效的战术网络。该网络需要在高强度作战行动中具备弹性和移动性,并可把一系列强化“节点”无缝融合为一个安全、可互操作的通信网络。该网络包含无线电台、卫星、蜂窝网络节点、赛博系统和一些空-地数据链,为此,美陆军提出了移动式一体化战术网络的构想。

美国陆军正准备将第82空降师第1作战旅作为一体化战术网的试点,并计划在2021年全面部署该网络。从概念上讲,这种一体化自愈网络的唯一作战目标是保持士兵的生存性。如果敌军摧毁了一个节点,网络中的其他节点可替代该节点。一体化战术网系统可使指挥官根据作战环境选择不同的通信方式,如军用无线电台、军用卫星通信、商用蜂窝网络等。

图1 美陆军士兵在演习中使用一体化战术网

2、ITN的建设现状

目前,美国陆军已经具备了可以解决战场上固定式、烟囱式和不同通信组件之间通信限制的技术。在一体化战术网的帮助下,各种通信能力都能够更有效地集成到一个有弹性、具备移动能力的作战网络中。这可使联合作战中的士兵、战车、固定式指挥控制中心和空中资产实时、无缝地共享关键作战信息。

多年来,美国陆军已经开展了许多工作来构建作为一体化战术网基础的各种作战指挥系统。例如,美国陆军已经构建了基于GPS的部队跟踪系统——联合作战指挥平台(JBC-P)、软件可编程的无线电卫星通信网络——战术级作战人员信息网(WIN-T)、移动数字化战场绘图系统—未来指挥所(CPOF),以及情报数据库—战术地面报告系统(TIGR)。

一体化战术网构建的能力将以使用卫星和陆地通信技术的WIN-T为基础,利用不同位置的不同通信通道和不同规模的服务器栈来应对失去通信能力的情况,并在这种情况下仍保持对数据的控制能力。这些作战能力与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的能力相同,只不过这些能力未来将具备移动性。构建这种具备安全性的网络面临GPS干扰、电子战干扰或赛博入侵等挑战,因此需要构建一个具备自愈能力和内置冗余性的网络。

图2 美陆军士兵在战场上部署可运输卫星通信终端

目前的大部分指挥与控制架构都为未来的一体化战术网提供了概念和技术,但仍存在一些限制因素,主要涉及系统间的完全互操作性。例如,JBC-P可使用数字地图上的标记来显示友方和敌方的关键地理位置数据。新型卫星的吞吐量可大幅降低该系统的反应时间,可使该系统快速更新,以便移动中的士兵能够跟踪快速变化的细节。JBC-P的快速更新能力在与其他系统交互时需要其他系统的实时性提供支持。

目前,ITN的开发工作注重保持各系统间的互操作性、实时同步性和安全性。例如,JBC-P与TIGR情报数据库之间的快速、无缝和安全接口可大幅提升作战效率。TIGR数据库可提供一条特定线路的情报信息和威胁信息,通知移动中的部队交战发生地点或简易爆炸装置可能存在的地方。

3、ITN使用的技术

在ITN的开发过程中,美国陆军寻求利用最新的技术来提升部队的作战能力,这些技术包括人工智能、软件可编程无线电台和多分叉网络技术。与陆军之前开发的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JTRS)不同,软件可编程方法基于商用网络和商用波形,可让美陆军时刻保持对最新技术的利用。

软件可编程无线电技术可使每个电台在一个地面自组网中作为一个路由器或节点运行,并通过高带宽波形传输语音、数据和视频信息。这可使士兵不需要依赖固定基础设施,通过移动网络共享信息,以此获取作战优势。但是,有时这些网络会受到视距连接的限制,并且与无线电台类似,这些网络还会发射能够被敌方探测到并操纵的信号。未来,需要利用如加密技术这样的商用和政府技术来强化网络安全。

此外,ITN的开发还需要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可处理大量以IP信息包形式通过高带宽波形传输的数据,一旦数据抵达目的地,信息必须快速解密、组织和处理,以告知决策者快速变化的战场态势。在这一过程中,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可带来许多益处。通过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和高级算法,接收的数据可快速与大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和组织时敏信息,以帮助指挥官更快地做出时敏决策能力。

多分叉网络可更好地防御不断增加的各种攻击形式,如赛博入侵尝试或电子战。为此,业界正在开发能够向特定方向定向发射窄波束的天线。通过收窄信号波束或对信号波束进行定向,移动中的指挥与控制系统所发射的易被探测电子信号会大幅减少。此外,多分叉网络还可提升网络的作战生存能力,例如当无线电通信面临威胁时,可通过卫星通信、蜂窝网络或赛博网络等其他通信方式传输信息。此外,美陆军正寻求开放式体系架构,以通用标准来构建不同系统,以便快速采用新技术。

介冲编译自互联网,李皓昱审定

2019年8月15日

声明:本文来自防务快讯,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