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02年,当时我还在美国国防部机载电子攻击替代方案分析小组工作,我们对能在反进入/区域拒止环境中实施突防的各种平台或平台组合进行了评估。这些措施包括多种平台及系统特征,如高度、速度、信号特征以及进攻或防御性电子战,通过采用系统之系统的措施实现最佳的生存力。

在过去19年中,俄罗斯、中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在反进入/区域拒止能力上进行了大量投入,推进了先进地空导弹系统、诱饵、高功率微波、电子战和赛博效应等的发展。这样,我们的第四代和第五代战机以及我们的C4ISR支援飞机和传感器都不得不从作战空间往后撤。我们的攻击平台如何能实现突防和生存呢?

我们已经部署了EA-18G、MALD-J以及大量的无人机系统。但是作为系统之系统的重要组成,防区内电子攻击能力是我们必须要拥有的。对此,从生存力和持续时间等方面对包括无人机和小型低成本的一次性投放平台在内的方案,我们进行了多次研讨。

未来,我们的指挥官需要的武器系统不仅要能提供动能和非动能效果,而且需要能够联网进行“蜂群”协同,具备认知能力(自适应机器学习)并提供感知通信等等。当我们将这个概念延伸,将防区内无人平台和武器包含在内时,我们开始意识到系统之系统方案对于在反进入/区域拒止环境中的突防和作战的真正潜能。

那么我们将如何发展这些能力并在战场上进行协调呢?技术是存在的,但该由谁来推动对各种能力(感知、探测、识别、定位以及提供动能和非动能效果)的集成呢?是临时的还是长期的?在我们的采办流程中,我们有多个烟囱(平台、传感器、信号情报、电子战、赛博、通信等等),我们甚至还没有讨论过战斗规划、作战概念开发、模拟与仿真、测试、训练、C3和盟军能力的集成。

我们如何识别什么数据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怎样在平台之间传递重要数据?我们怎样才能在正确的时间对正确的目标达成正确的效果?我们怎样获得实时的战损评估,使能对资产的优化?

美国各军种都正在探索发展防区内能力,DARPA也通过多个项目(如马赛克战、“协奏曲”项目和CODE项目等)开展战场集成效应器的研究。但我们怎样才能从功能上更快地组织、获取、训练、装备并取得系统之系统的能力?通过多个研发项目以及美国及盟国正在开展的工作,我们是否能够在协调、聚焦和优化上做得更好,能够更快地取得效果并向作战人员提供能力?在反进入/区域拒止环境中作战,将是一项需要联合和联盟的战斗。对此,我们必须做好研究。

“老乌鸦”协会主席 Muddy Waters

(所有素材来自互联网)

声明:本文来自国际电子战,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