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新型智慧城市概念提出以来,各级政府和众多企业持续发力,四年来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热度不减。随着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稳步推进和政务云“从0到1”建设逐渐完成,中国智慧城市发展逐渐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并推动了行业竞合格局的变化与重塑。值此之际,IDC发布《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2019》报告,旨在对中国智慧城市整体发展情况、各场景投资状况、产业链、市场竞合关系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跟踪研究。
从整体来看,2019年中国政府主导的智慧城市科技投资整体规模将达到1218.2亿元人民币,2018-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3.6%,持续保持高速发展。IDC将智慧城市细分为以下五大领域及细分场景,除了延续基础设施统筹规划、集约化建设的趋势外,一些垂直场景及应用服务建设也大放异彩,其中典型的发展趋势包括:
1. 智能核心建设在城市数字化转型领域快速落地,助力脑类应用加速普及
诸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GIS等技术平台的构建逐渐普遍化,通过建设通用的功能平台,输出相对“标准化”的数字服务,为城市部署各类智慧应用、实现精细化管理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地市级政府已经开始了对此类项目的大规模投资,如2019年长沙市人民政府电子政务管理办公室采购的《长沙市城市超级大脑(数据大脑平台及部分智慧应用)项目》成交金额达到5.2亿元人民币,超过同期《长沙市政务云二期底座项目(新建部分)》 2.4亿元人民币的成交金额。
2. 智能终端和相关场景部署加快,驱动城市公共服务加速发展
相对于ICT基础设施硬件,其他硬件设备的复合年均增长明显更快,这预示着以广泛的物联网终端设备和智能移动设备为支撑的场景将加快发展,如数字城管、智慧社区、应急管理、智慧环保等。此外,随着此类场景建设的逐渐升级,与城市物理基础设施密切相关的城市公共服务(如智慧停车、实时环境信息、垃圾智能回收、城市无线网络等)将像“互联网+”政务服务一样快速普及。尤其随着中国5G的快速部署,终端的智能化和多样性部署及实施将进一步加快。
3. 城市服务和城市管理聚合式发展
从最初的市级政务服务平台,到“粤省事”“浙办事”等省级平台的声名鹊起,到覆盖城市群的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再到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国省事”的上线,面向企业和群众提供统一化公共服务的移动化、标准化、聚合式发展趋势十分显著。
与此类似的,是城市融合治理的发展。同样基于各部门信息和资源的融合与共享,通过城市运营管理中心(IOC)助力资源的集中调度,推动城市管理的高效运转与协同作业。预期未来城市综合运营管理中心将不仅在横向上与各垂直部门的运营管理平台进行打通和联动,如交通运行及监控调度中心(TOCC)、消防作战指挥中心、应急指挥中心等,而且会在纵向上联通区/街道级的管理节点。目前IOC更多的作为智慧城市综合项目中的子模块进行建设,IDC认为随着政策驱动和城市治理数据量的增加,IOC平台和基于平台的智慧应用建设将大量增加。
4.“平台+生态” 模式持续成为智慧城市大型项目的主流建设方式
由于智慧城市这个“复杂巨系统”技术领域覆盖面广、复杂度高,很难由一家厂商提供完整的端到端服务。平台型厂商通过强大的技术实力、充足的资金支持和独特的产业促进能力获得政府信任,拿下地方智慧城市项目,通过与优秀的垂直解决方案商合作,促进技术产品和服务的落地,因此形成了激烈竞争与多样化合作共存的市场格局。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逐渐落实,可持续的安全的长期运营逐渐被越来越多政府部门重视。因此,在智慧城市商业生态中,安全厂商和运营服务商开始占据重要的生态地位。以安全厂商为建设和运营主体的城市安全运营中心逐渐在一些城市落地,提供城市级的网络安全防护和管理体系,从而为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等虚拟资产提供安全保障。智慧城市运营服务商,常见的模式有SPV公司、初创企业、大企业地方分公司和政府企事业单位等,为城市持续运营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支撑。
IDC中国政府行业与智慧城市分析师祖碧遥表示“由技术迭代、政策发布、政府组织架构变革等多因素驱动的智慧城市新建设热潮将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从中心城市向周边城市迅速蔓延。无论是作为平台型厂商发挥核心支撑作用,还是作为细分领域厂商进行单点突破,都需要不断适应城市管理模式的变化,通过技术赋能城市管理和城市服务,助推‘强政、惠民、兴业、宜居’四大目标的实现。”
声明:本文来自IDC咨询,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