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 周延礼
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经历的沧桑巨变、取得的非凡成就举世瞩目。保险业改革开放发展的历程、取得骄人业绩和历史性的跨越同样体现在我国的保险信息化建设的成就上。保险业在软件、硬件创新研发以及人才技术水平都敢与世界同行竞技,并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本刊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室金融中心研究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回顾保险业信息科技发展历程,总结新时代面临的新挑战并对未来发展提出期望。
记者
回望保险业发展历程,保险行业已实现了从保险信息化向保险科技的蜕变。您作为保险信息科技事业的参与者和领导者,请您回顾一下保险业信息科技建设历程。
周延礼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总结金融信息化发展的历程,我觉得非常有必要。虽然我国保险信息化建设较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弱,但是保险业在党和政府高度关心和亲切关怀下,不断加大投入并取得巨大进步。
上世纪80年代,我大学毕业不久进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工作,当时的保险业正处于电子化建设起步阶段,为实现无纸化办公,提高工作效率,人保各分公司选择引进国外计算机,仅仅是将部分长期业务输入计算机进行单机存储。进入90年代后,各公司为了减少复杂的人力成本、提高效率,先后开发了一些诸如财务管理、办公自动化等应用系统,计算机作为公司后台管理的辅助工具有了一些简单应用。尽管当时银行业数据大集中改造正如火如荼,证券业网上交易方兴未艾,然而保险业手工处理业务、手工出具保单的现象还十分普遍,“鸳鸯单”时有发生。保险信息技术从业人员心急如焚,建议把保险信息现代化作为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每年大量的资金投入,逐步改变了保险信息化落伍的局面。当时,由于各省分公司承担展业任务,对信息化的业务需求比总公司更为急迫,因此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主要由各省公司独立完成,故每个大型公司内各省的业务系统五花八门,并且应用方式基本为单机处理,尚未网络化。
1999年开始,保险业务的迅速扩张使保险公司开始重视信息化建设,以减轻增加人员、增设机构的压力,各公司纷纷将业务流程电子化、网络化,并对原有的应用系统全面升级改造。2000年,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平安、太保、泰康、新华等公司率先建立了网上保险商务网站,走在比较前面的平安公司推出了PA18,实现了网上保险,我还记得,在上海工作时,应邀参加了PA18的网上保险的开通仪式。这一时期虽然各公司的业务系统得到广泛应用和有效提升,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但公司内各应用系统各自独立,数据资源共享程度低。另外,大型国有保险公司的信息化建设仍以省分公司甚至地市公司为主,各省市均有独立的数据中心。
2000年初,保险公司信息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当时,由于保险公司内各省分公司信息化建设自成一体,导致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一些大型保险公司在国际著名IT公司的帮助下开展了系统整合、数据整合、IT架构再造的工作。2004年,平安、泰康等公司相继开始大集中,新成立公司成立之初就采用大集中的方式开展信息化建设,由此拉开了保险业IT大集中的序幕。信息化建设毕竟只是一种现代技术工具,一些大型保险公司多年形成的以省分公司为业务主体的管理习惯很难由IT入手改变,且系统集中不仅将改变业务人员的使用习惯,也面临机构撤并、人员安置等具体困难。当时,中小保险公司需要解决的是系统分散、数据分散的问题,而那些经营时间长、分支机构多的大型公司则既要解决系统分散、数据分散的问题,还要解决机构分散的问题。数据大集中后,企业管理方式由“宝塔式”向“扁平化”转变,并且,风险集中管控,运营效率逐步提升。
近年来,保险+科技的深度融合,保险行业主要依托数据技术集成化、标准化实现核心业务应用系统数据集成共享逐步引领业务,未来借助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保险业加速突破应用,实现全面渗透至众多保险业务细分领域、赋能保险经营管理、转变保险发展动能、实现保险发展转型升级、逐步改变着保险行业生态格局的发展历程,实现保险业的高质量发展愿景。
记者
当前,全球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转型变革期,金融行业加速数字化转型,请您介绍一下信息科技在保险行业扮演的重要作用,以及保险业信息化发展呈现出那些新特征。
周延礼
我国金融发展已迈入新时代,保险业作为金融的支柱性产业,其高质量发展是金融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所以也给我们金融业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金融科技蓬勃发展,新的金融科技技术还要在产品创新、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多做一些研究,以适应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带来的数字化转型的挑战。保险业的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的特征,我总结有以下四个过程。
一是保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突破推动行业生态升级。数字经济时代,数字资产是第一资产,数字资源是第一资源。所以我们要在数字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加大投入,推动银行保险行业的生态转型升级。2013年,经国务院批准,保险行业专门成立了一家负责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运营的公司,建立了行业级数据共享的新格局,搭建了保险业与其他行业信息交互的新桥梁。
目前,保险业已经相继建成了全国新一代车险信息平台、农险信息平台、税优型健康险信息平台、保单登记管理信息平台、行业增值税管理平台,搭建了车险反欺诈系统、保险公司服务评价系统和保险销售行为管理系统,正在推动建设保险中介平台、保险信用信息系统等。平台服务对象涵盖保险公司、监管机构、保险消费者和相关社会公共部门,汇集险种范围包括人身险、财产险等多个领域,实现了各类数据跨公司、跨地区、跨行业的共享及应用。
二是保险产品与服务数字化、智能化趋势明显。近年来,部分保险公司已发布了数字化战略,通过设立专业职能部门、独立事业部等组织,积极推进公司数字化转型战略实施。越来越多的公司积极开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创新应用,在大数据风控、反欺诈、精准营销、智能客服等方面发力。在保险产品设计环节,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辅助进行新保险产品消费场景、保障范围与形式、定价方式等的设定,强化对新产品的风险识别与管理能力,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并实现企业产品的价值最大化。在保险产品研发环节,通过服务解耦与研发流程再造,进一步提升新产品的上线效率,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在保险产品投放环节,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精准营销,并将产品灵活投放到APP、微信、微博、第三方机构等多种渠道,使消费者对新保险产品触手可及,提升产品盈利能力。在保险产品运营环节,应用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智能客服持续响应客户问题、关注客户行为与反馈,不段迭代优化保险产品。在核保、承保及理赔等核心环节,通过数字化整合与流程优化与再造,打通端到端作业流程,提高运营效率与流程标准化水平,实现运营服务质的提升。
三是保险数据资源价值凸显并不断释放。银行、保险业把数字资产作为最重要的资产、数据技术作为信息管理最重要的工具、数据库作为行业基础性战略资源储备。保险业正持续夯实统一、安全的数据基础,用新技术创造新的商业价值。借助海量数据,保险行业的产品创新机制发生巨变。针对客户需求的分析分类使得产品个性化定制成为可能,对信用数据的全面使用极大开拓了普惠金融市场,对数据的深度挖掘预测提高了保险产品的智能化程度,对风险的精准度量有效提升了保险产品创新成功的概率与效率。有几个点我要再强调,在数据积累上,要建立数据采集机制,拓宽数据来源,积极引入外部数据,并做好公司内数据采集。同时要规范数据管理机制,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框架,将不同来源的数据规范化存储在统一平台上,做好数据整合、清洗、加工等基础工作。在数据使用上,要建设企业数据平台,通过平台建设实现数据处理、服务能力的完整集成。将图计算、多维分析、实时流计算等不同的数据处理技术融入数据平台中,提高平台处理能力的多样性。反欺诈是保险风控的重中之重,通过运用建模技术,将数据多层关联,建立起“风险知识图谱”,精准预测并识别行业中的欺诈行为。在数据安全上,一是要建立健全制度规范,依靠法律法规、专业监管的力量保障数据的审慎使用。二是通过信息脱敏、区块链等技术实现对用户隐私数据的实际保护。
四是保险业信息安全可控势在必行。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给国家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金融行业是国家经济运行的中枢,金融业务高度依赖金融网络和信息系统。因此,网络和信息安全是保险行业实现发展的生命线与基石,保险行业要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和安全事件的底线。同时,保险行业主体业务的开展与运营依赖于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信息系统背后多元化、复杂度高的关键、核心技术需行业各公司自主掌控,方可从根本上提升保险行业信息技术安全可控水平。
保险行业自身也逐步开展安全可控工作。一方面围绕企业自身核心系统的关键技术,通过传帮带等形式加大技术队伍的梯队与人才建设,确保了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环节的掌控与自主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外部信息技术合作伙伴,以点带面逐步实现IT建设的国产化,提升了企业安全可控的水平,努力守护信息系统不发生重大风险和安全事件的底线。
记者
现阶段保险行业信息化发展路上还存在哪些新挑战?谈谈您对行业未来发展的期望。
周延礼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深入,我国保险业信息化发展在新形势下呈现了新的特征,并取得了一些工作成果。但我们仍要清醒地认识到,行业信息化工作在这些新特征、新趋势下,同样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是观念上的挑战。行业部分公司既有业务模式与操作行为惯性较大,针对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业务模式变化、操作行为变更等方面,要有主动意识,主动适应、主动思考、主动破解难题。部分公司市场化思维欠缺,以产品为核心、以客户为中心的工作思维、服务理念尚未完全形成,要有主动创新的意识,围绕客户“衣、食、住、行”等场景,开发个性化、针对性强的产品。二是机制上的挑战。行业部分公司科技产品研发仍套用传统的产品研发与项目管理模式,存在环节多、流程长、耗时久、创新容错不足等问题,很难适应当今时代市场环境快速变化、客户需求不断增多变化的外部环境。信息化建设应有长远性、前瞻性,不应只关注短期成本收益,见效慢创新工作往往具有后发优势。三是技术上的挑战。行业部分公司在金融科技与信息化发展中频于、盲目于应用新技术,有些新应用一旦发生问题,将严重影响业务的开展。同时,因新技术应用过频过快,导致企业内相应的技术队伍没有配套培养起来,技术上严重依赖于外部资源,出现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大家应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进行技术研发、迭代升级,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四是数据上的挑战。目前,行业部分公司数据治理意识薄弱、数据标准化管理与应用挖掘的能力不足,“数据孤岛”和“数据烟囱”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我认为中国银保信将来应扮演银行、保险业“公有云”的角色,避免系统重复建设,推进数据高质量应用。五是人才上的挑战。既懂保险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总量不足。我们应该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具体工作中“边培养、边工作”,推进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充分调动行业内各层次人才的积极性,让大家在金融科技这个大链条当中,承担适合自己的工作。
新时代,我们要始终有紧迫感、压力感,顺应行业信息化发展趋势,抓住机遇,化解各种挑战,大家共同努力,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起点,为我国新时期的发展贡献行业力量。
声明:本文来自金融电子化,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