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外汇管理的内容和方式不断变化,外汇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内容和任务也随之不断发展和变化。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汇管理需要适应市场开放的新形势,需要转变政府职能,这使外汇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重大挑战。
同步推进信息化建设体系
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到2000年,外汇管理电子化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外汇局系统基本配置了较高性能的服务器和PC机,总局、分局与支局之间已建立了较好的网络连接,并开发上线推广了一批突显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特色业务信息系统——“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外债统计监管系统”“银行结售汇报表统计系统”“中国外汇交易系统”“出口收汇核销管理系统”“外商投资企业管理系统”等。
其中的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建立了一套内在的、完整的、系统的国际收支交易数据收集体系,主要包括:企业通过金融机构间接开展的逐笔申报;企业的直接投资申报(季报);金融机构对外资产负债及损益申报;证券投资统计申报以及汇兑业务统计申报。该系统能生成国际收支平衡表和相应的按部门、行业、企业属性、交易国别、交易币种、地区、银行、结售汇等方式进行划分的各类报表,能为结售汇、核销统计、外债统计、货币银行统计等提供重要的数据。
其中的外债统计监测系统以债务人登记为基础,逐笔登记与定期登记相结合,对外债的规模、结构、效益以及偿还等方面进行登记管理。
其中的中国外汇交易系统,在1994年“人民币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实现并轨”的重大改革中,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此外,为对国家外汇储备资产进行管理,外管局建立完善了交易管理系统、风险管理系统、会计核算系统等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专业系统。
全力支撑外汇体制改革
在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下,外汇管理局从1993年4月份开始了研制中国外汇交易系统的系统工程。该系统是覆盖全国主要中心城市的实时联网应用系统。系统具有双总中心,上海为外汇交易总中心,北京为备份总中心。当时入网的分中心包括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天津、成都、厦门、南京、重庆、海口、大连、福州、合肥、长沙、郑州、青岛、广州、石家庄、西安、武汉等二十余个城市。各分中心与两个总中心通过公用数据网及卫星网相连,天地互为备份;各分中心内部采用以太网方式连接本地数十上百个操作终端。中国外汇交易系统以双总中心和分中心的星型联网方式,实现本地及异地间的互联。同时系统采用分布式数据处理模式,交易会员信息与交易数据信息分别在总、分中心处理,实现了各分中心会员报价,经当地分中心系统数据检验后报至总中心进行搓合成交。这样一方面减轻了广域网上数据量过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减轻了总中心交易主机的负担。
中国外汇交易系统作为外汇体制改革的产物自1994年3月起稳定顺利运行,它为新旧体制的顺利转轨,为促进当时的市场经济建设和外汇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具有十分显著的社会效益。自此,我国从实行开放政策以来的出口外汇留成制度,改为全面实行结售汇制度,顺利转轨。该系统的上线,统一了外汇市场价格,改进了汇率形成机制。通过联网交易后,各地都能看到当场交易的最高价、最低价和最新成交价,改变了过去地方分割、价格不一的状况,保障了银行和企业结汇、售汇业务的正常开展。该系统还解决了各银行在办理结售汇业务中出现的外汇余缺调剂,为外汇资金在不同地区、不同银行之间的合理流动和实行银行结售汇制提供了保障。该系统同时改善了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有利于更好地协调货币政策与外汇政策的关系,并加快银行和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中国外汇交易系统于1994年11月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组织下通过部级技术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该系统设计合理,技术先进,运行安全可靠,用户界面友好,功能齐全,是当时一项国内首创、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系统工程,使我国外汇交易市场的电子化水平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国家外汇管理局原信息中心主任李子卿曾经提出:外汇管理信息网将向着管理现代化、信息现代化、通信现代化的方向努力。以开放、标准、安全、可靠为宗旨,朝着提供信息采集、信息共享、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咨询等多种功能的复合型网络发展,为领导决策、部门管理、用户使用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配套支持国际收支制度
我国于1994年实现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有条件可兑换,到1996年12月1日正式宣布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可以自由兑换以之后,迫切需要有一套完整的统计监控体系作为市场经济信息的反馈和预测。因此,参照国际惯例,制定了新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于1995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1995年9月由中国人民银行以行长令的形式颁布,1996年1月1日开始实施。
《国际收支统计申报方法》实施十周年座谈会。
1994年,时任国务委员李贵鲜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开业题词。
当时分析:为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与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工作相配套的动态信息采集和统计分析的监控体系,用手工操作的方法,难以完成如此繁重而复杂的工作,因此,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信息管理技术,建立覆盖全国的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网络系统,是实现国际收支统计、分析的根本手段。首先,建立通过金融机构的逐笔申报,即间接申报,由金融机构督促和协助其客户进行申报。其次,建立直接投资企业的直接申报统计。第三,建立资产负债及损益统计,中国境内直接从事各类国际业务的金融机构,需按季向外汇管理局直接申报其对外资产负债状况及其变动情况以及相应的利息、服务费、中介费收支情况。第四,建立对有境外帐户的中国居民的外汇收支统计,凡在境外开有帐户的中国居民均需定期向外汇管理局直接申报其境外帐户的帐户余额及其变动情况,申报人需向外汇管理局提供相应的银行对帐单。第五,建立债券投资统计,中国境内的证券机构以及证券交易商,需按月向外汇管理局直接申报其自营和代理客户的证券交易、相应的收支情况以及分红派息情况。进行对外离岸证券交易的证券交易商需向外汇管理局直接申报其自营和代理客户的离岸证券交易、相应的收支情况以及分红派息情况。
当年的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是覆盖全国的超大型网络系统。广域网采用多级分层互联的方式,外汇局内部实现总局、分局、支局的互联,外汇局与银行间实现外汇管理局总局与各银行总行、各省外汇管理局与所辖同级银行、各地市外汇管理局与所辖同级银行、外汇管理局支局与当地银行之间的联网。由于网络的通信设施和通信质量各不相同,各级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的信息量也因地而异,各地区数据采集点分布差别较大,所以在网络建设中,采用X.25分组数据交换网和电话网相结合的方式,用路由器实现本地及异地的互联。该系统建立了一套内在的、完整的、系统的数据收集手段,掌握了外汇运行状况的第一手资料和信息。该系统为保证完整、准确、及时地开展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业务,提高统计工作的管理水平和电子化水平,建立外汇信息反馈的环境和渠道,提供了先决条件和必要条件,对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外汇管理新体制,推进当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时任中国外汇管理局局长周小川在1998年全国分局长会议中提到,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保证了大量数据的及时上报,有利于进一步扩大我国同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
外汇管理信息化发展回顾
外汇管理体制发展完善时期是在1994年-2012年,随同国家信息化发展,外汇业务电子化逐步转为信息化全覆盖,外汇管理理念从“宽进严出”逐步转向“均衡管理”。取得的成果如下:
1994年——中国外汇交易系统、银行结售汇统计系统、通信平台(TXPT)软件
1996年——出口收汇核销系统
1998年——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
2002年——境内居民个人购汇管理信息系统、出口收汇核销数据批量交换系统
2002年——将全国分布运行模式调整为43个分中心运行模式
2002年——外债统计监测系统
2003年——外汇账户管理信息系统、出口收汇核报系统
2004年——内部信息门户网、反洗钱信息系统、外债统计监测系统(银行版)
2005年——出口收汇网上核销系统、网上服务平台
2006年——将43个分中心运行模式调整为31家分局运行模式
2006年——出口退税数据传输系统、政府网站改版升级
2007年——个人结售汇系统、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系统、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贸易信贷登记管理系统、非现场检查系统、企业档案数据库系统
2008年——服务贸易非现场监管系统
2009年——国际收支涉外收付款统计系统、外汇代码标准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下发系统
2010年——进出口企业问卷调查系统、银行执行外汇管理规定情况考核系统、贸易收付汇核查系统、内控风险测评系统
2011年——信息中心更名为外汇业务数据监测中心
2011年——数据综合利用系统、应用门户整合
2012年——将31家分局运行模式调整为全国大集中运行模式
2012年——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外汇案件信息管理系统、新版政府网站、电子表单系统
在国家外汇管理局2003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时任副局长李东荣指出,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证明,随着我国涉外经济主体和交易规模的迅速扩大,要依靠现代科技改进管理方式,适应改革和发展的内在需要,逐步实现从直接到间接、从事前到事后、从现场到非现场、从监管逐笔交易行为到监管交易主体的外汇管理职能转变。从一定程度上讲,信息化建设关系到外汇管理思路调整能否得以有效实现,管理效率能否得到根本提高。可以说,如果没有信息化的支持,要完成上述四个转变是没有基础的。
原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胡晓炼曾提出,外汇管理工作始终要按照“推改革、促流出、重监管、抓手段”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做深做实。其中,“抓手段”方面,就是要健全外汇管理法规体系,落实和提升外汇检查手段,建立健全内部与外部监管协调机制;加强数据整合和重点系统开发,改进统计监测,提高管理的效率。
现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时发文表示,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时机,外汇管理部门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开拓创新,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服务全面开放新格局。
信息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来自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多年来外汇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经验表明,正是由于始终把保障和促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作为信息化工作的中心任务,才使信息化不仅成为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基础,而且成为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声明:本文来自金融电子化,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