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习主席提出军民融合的重大战略思想,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显示出对军民融合发展的高度重视。军人保险是军民融合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军人服役期间和退伍后的切身利益,事关军队现代化建设成败。军人保险改革涉及到诸多复杂问题,包括如何将军人保险与现代保险市场的机制相结合,在国民经济动员中引入保险机制,设计优化军人保险制度建设等。

本文依据中国国防金融研究会、大国策智库于2018年3月17日举办的“大国策对话:国防金融与军人保险”专家主题发言整理。发言仅代表个人观点。

刘晋豫

刘晋豫,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防大学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国防金融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出版著作《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制度保障》、《军人工资经济学》等。

习主席军民融合思想的深刻内涵

十九大报告中习主席谈军民融合一共有三句话:一是更加注重军民融合,二是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三是要求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这三句话,实际是在三个不同场合讲的,但是有两点可以看到:第一,习主席对军民融合问题高度重视。第二,十九大报告中不同的地点讲到军民融合,实际是有不同涵义的。在习主席主持军委工作以后,对军民融合讲了很多,梳理过后,他的思想大概有以下七个方面:

1. 军民融合发展的科学内涵。对于军民融合,现在众说纷纭。民营企业家认为只要能参军,把商品、服务卖给军队就是军民融合。军队认为,只要用了民用的东西,帮助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就叫军民融合。实际上习主席讲的军民融合是两者之间的关系,经济和国防军队建设,也就是国家的生存利益和国家的发展利益。通过军民融合,要使得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这样才是对军民融合比较正确的理解。所以不管是理论研究者还是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还是企业,都要从协调、平衡和兼容的角度去理解军民融合的涵义。

2. 军民融合发展的目标。习主席讲,“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逐步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通过军民融合,要形成一种格局,这种格局包括所有的生产要素,包括所有的生产领域,包括对于成本与效益之间关系的追求。最终通过什么来实现这样的目标?要通过国家各领域战略布局的融合、战略资源的整合和战略力量的一体运用来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建成这样一种格局。

3. 军民融合发展的管理模式。习主席讲了两个作用:一是国家的主导作用。二是市场的作用。现在国家的主导作用体现的相对比较好,研究的也比较多,但是市场作用怎么样去发挥,市场规律怎么运用,市场手段怎么解决问题,现在好像套路不多,办法不多,这是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4. 军民融合发展的路径。习主席讲了三个体系:一是建立组织管理体系。二是建立工作运行体系。三是建立政策制度体系。通过这三个体系的建设来实现经济与国防建设它们之间的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和兼容发展。

5. 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现在有一种风气,国家重视军民融合,党重视军民融合,习主席重视军民融合,各地、各企业也都重视军民融合,大有一种把军民融合当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的态势。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文章的标题是“贯彻军民融合国家战略,推动军犬养殖事业的发展”。军犬养殖和军民融合有多大的关系?如果说完全没有关系也不是,但是如果有多大的必然性的联系,好像也不是。实际上关于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习主席讲的非常明确:一是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这是最高层次,直接用了“重点”两个字,同时讲它是衡量军民融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武器装备采购、人才培养、军队保障社会化、国防动员等领域军民融合潜力巨大。这个地方习主席用词是潜力巨大,而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用词是重点和重要标志,可以看出层次之间的差异。三是习主席讲,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等领域军民共用性强。这和刚才的用词又不一样了,所以我们通过学习习主席的思想,应该能够明白,最核心、最本质、最重要的是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

6. 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推动军民科技基础要素融合,这里面有几个词非常关键,一个是军民,再一个是科技,更关键的是基础要素。现在什么叫基础要素?基础要素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基础要素的融合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这都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通过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实际上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是为军队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7. 对军队军民融合的要求。习主席讲:我军要打破自成体系、相对封闭的发展模式,坚决清除民参军、军转民障碍,善于用社会一切优质资源和先进成果,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有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实际上习主席要求的两个坚决清除,也就是回答了刚才进到的这个问题,有很多好的军工企进不来,用不上,在市场开拓不开,实际是存在军转民或者民参军的障碍的。这些年在社会上、研究工作者、领导同志的脑子里一谈到这个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民参军,但是忽略了军工企业有大量的先进技术是可以用到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去的。军委科技委在去年第一批解密,一下解密了2000多专利技术。据说下一步还要不断解密,说明还有很多的好东西,但是在军转民的过程中,由于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和实践上做法的不利,导致军转民远远不如民参军在推动军民融合发展过程当中的呼声高。

案例分析:在国民经济动员引入保险机制

2011年5月4日,江苏省经济动员办公室为当时参加一次海上演练的28名医护人员每个人买了一份国防动员险。当时每人投保的数量是350元,每人投保的赔偿金额是60万元,总的保险标的当时一共是1680万。这1680万虽然不算大,但是有标志性的里程碑意义,就在于它是江苏省的第一次,也是全国的第一次,在我们国家的保险事业上也是第一次为国防动员演练买了保险。也就是说,商业保险直接服务于部队的训练、演习活动,因为这次是演练,所以不能说它是服务于作战,但是服务于部队的训练和部队的演习。

整个这个事情的策划者有三家,发起单位是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直接配合的参与单位是江苏省经济动员办公室,直接担负承保工作的是江苏紫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做?因为国防动员演练的时候,有时候会出现人伤、人亡,或者财产毁损等等事件,原来传统的做法是根据有关文件的精神,采取动员补偿这样一种方式。传统的动员补偿方式有几个问题:一是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二是事后补偿。三是各地补偿标准不统一。四是补偿的程序非常繁琐,群众反响非常强烈。我们在调研时也多次听到群众讲这个问题,搞演练把我们的麦子、养殖的东西毁掉了,而补偿又远远不够。

所以2010年底,当时的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开始筹划这个工作,进行运用保险手段保障国防动员工作这样一个可行性方案论证和它的基本理论研究。我当时带着国防大学课题组进行这个可行性方案论证和基本理论研究。2011年12月在南京组织了“在国民经济动员工作中引入保险机制”研讨会,正式赋予江苏省试点任务,同时开展了试点工作。刚才谈到的28个人的1680万的保险就是这次试点工作其中的一步。

通过这次试点,我们感觉到这样做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是构建国民经济动员社会化保障体系的一种必然要求,是实践的一种呼唤。这样做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维护社会的稳定。同时,也有利于改变人们对于保险风险的认识和诉求程度,和这样诉求程度相适应,这是在研究当中发现的规律。

试点取得了一系列成果:1.完成了在国民经济动员中引入保险机制的基础理论研究,同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报告。2.完成了国民经济动员险的投保需求分析,明确了参保范围界定,保险险种设计一系列工作。3.初步试行了国民经济动员险的运行机制,包括投保方式设定、保险运行程序、各级职责等。4.对国民经济动员险的保费来源问题进行了设计,形成了一系列资金池运营方式。

总体来讲,各方面的评价非常积极,政府有关部门的评价是:把利用市场经济能办的事情推向市场,为有效解决战争动员中的人员、物资、设施设备损毁的补偿问题探索了新路子。企业的评价也是积极的,他们讲:开设国民经济动员险,有效地解决了目前国内保险条款中的不足,为企业积极投身国防动员建设消除了后顾之忧。所以整体来讲,试点是成功的。

通过这次试点活动,我们也得到了几点启示:1.在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中引入保险机制,符合国家的国情和军情。2.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引入保险机制,是一种客观的需求。3.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引入保险机制是可行的。因为一开始在推试点工作时也有担心,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已经买了财产险、人身险,再让他买国防动员险,他愿意不愿意?实际上在现实当中,企业还是非常愿意、很支持的。因为他们认为,这种险的引入让他们成为了国家国防动员中心和省国防动员中心的企业,所以积极性较高。

现代保险制度与军队建设

现代保险制度和军队建设挂起钩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二者关联性到底是什么,从保险的性质和军队工作的性质中想,它的关联点在哪儿?这包括:1.不确定性的问题。2.风险的问题。3.权益的问题。4.保险的问题。由于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不论是平时的训练还是战时的作战,都存在着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是不可能消除的。不确定性在控制不好的情况下会必然发生风险,风险的存在会影响到所有者的权益,而解决这个权益的问题靠什么?手段是多样的,保险是其中之一。所以,消除不确定性、消除风险,依靠保险来实现对权益的保护,这应该是保险和国防军队建设的关联点,或者说是连接的桥梁。

我们确定这个东西是要解决什么?是要解决将来是开设军人险还是开设其他险设计的总体链条,大体应该是这样一种链条。为什么会存在一种链条?为什么要把保险机制引进来?实际还是经济学当中研究的最基本的命题——稀缺性的命题。稀缺性在这儿集中表现为财力的稀缺性。比如动员补偿为什么会出现补偿标准低、群众不满意、军队拿不出钱的问题?有体制原因,有各方面的原因。但是最后落脚点是落在钱上。我们解决的最基本的、内在的原因在于资源的稀缺性问题。

从资源稀缺构成了风险,引发了不确定。风险包括市场周期风险,前期投入的风险,合同履行的风险,政策环境的风险,采购执行的风险等等引发了权益上的危机,要解决权益危机,需要多方面努力,其中保险是手段之一,这是研究问题的逻辑链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人保险法》于2012年4月27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

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发挥保险的作用,现在到底要研究解决哪些问题?这也是一个比较新的事物,可能要解决这些问题:1.解决基本理论问题。昨天有一个同志看《军人保险法》的规定,其中有一个条款,发现这个除外,那个除外,全部除外以后好像没剩下什么东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现在基本理论的研究还是比较欠缺的。2.应用理论问题。保险实际上要保军人,或者说相关事物的合法权益。现在一谈到保护问题,都讲要保障公民或者保障谁的合法权益,但是没有讲清具体的合法权益是什么。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将来在整个保险工作链条的设计上就会遇到很大的障碍。在国民经济动员领域引入保险机制的时候,对保险课题的选择,当时费了很大劲,就讲财产险的问题,企业的财险已经购买了商业财险,但是国防动员险里同样要开设财险,这和原来商业险之间的相互关系到底是什么,我们就需要研究。同样是涉及到人的险,也要做深入的研究。平时作为一个公民,他有他的权益,到了训练的时候,到了作战的时候,他的权益和在平时是不一样的,而一般的商业保险在战争条件下是免责的。但是我们的国防动员险恰恰是要弥补商业保险的这种不足,所以要考虑在战时或者训练条件下,军人特殊的权益到底是什么。

当时研究这个问题也费了很大的劲,最后选择了一个思路,就是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从军人劳动的特殊性这样一个途径去考虑这个问题,虽然也不是特别的满意,但是总体来讲,在征求意见和试点工作中还是获得了参与国防动员演练和动员工作同志的认可。在应用理论问题研究上,这是需要做的一个工作。

我们在军人保险方面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研究,比如险种名称的问题,就是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看起来好像根本不是事,但是现在军人的结构是复杂的,第一,有现役军官。第二,有军队的文职军官。现在就有军队的文职人员,下一步还有大量的文职人员,还有军队的职工,我们还有离退休的老同志,还有复转等等同志。这些同志怎么统筹考虑他们的利益?我们是从广义上理解军人险或者是国防险,还是从狭义上理解?这涉及到下面一系列的设计,包括保险的定位、参保的范围、险种的设计、管理的模式、赔付的额度、保费规模等等,这些都需要去设计和重新研究的,因为在商业险当中有些东西是可以借鉴的,但是有些东西是不能拿过来的,因为军人毕竟有其特殊性。

军人保险的设计原则

在研究军人保险问题,或者说在设计未来军人保险时有几个原则是需要考虑的,这几个原则我是想到了习主席提出来的五个更加注重的军队建设的战略指导。因为军人险主要是为军队建设服务的,所以在设计军人保险时一定要把设计的指导思想与习主席提出的军队建设的战略指导有机融合在一起。

1. 更加注重战斗力提升对保险的需求。这个保险一定要能够满足战斗力提升的需要,否则的话这个险就偏离了方向。这里面有几个问题:备战与止战的问题。威慑与实战的问题。战争行动与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整个对保险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2. 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对保险的需求。现在全党讲创新,全国讲创新,全军讲创新,军人险的开设,本身也是一种创新,但是我们创新的险要满足创新驱动对于保险的需求。创新驱动在哪儿?抓什么?国防科技战略前沿技术,前沿性、颠覆性、技术性战略性技术的发展,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将来怎么考虑,是需要去研究的。

3. 更加注重体系建设对保险的需求。军队建设是一个大系统,这就决定了整个保险产品、保险体系的设计要考虑军队体系建设的需求,作战体系问题、训练体系问题、科技装备体系、人力资源体系、武器装备体系、后勤保障体系等等,包括战场体系建设,所以这是应该考虑的一个重大原则问题,要和国防军队体系建设要求相适应。

4. 更加注重集约高效对保险的需求。要考虑怎么样让军人保险更有利于提高军事资源的配置效率,确保军事斗争准备重点任务的完成,重大建设任务的完成。按照这样一个重点来研究保险思路问题。

5. 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对保险的需求。现在谈到军民融合,大家热度都非常高,认为军民融合就是一座金山,只要沾上就一定能发展。实际上,在军民融合领域,和任何一个领域都一样,一定是有不确定性的,一定是有风险的。任何一个军品武器装备生产都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生命周期问题。所以要不考虑到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种风险问题。这样一种风险会在保险领域提出新的需求,我们怎么样用保险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这也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所以我认为,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五个更加注重的军队建设的战略指导,不但是对军队个建设的战略指导,不但是对军队的建设指导,也应该成为我们在研究军人保险问题上,在进行保险体系设计方面应该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

军人保险与中国特殊性

无论是补充保险还是军人保险,要随着时代的调整、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去完善,包括险种的设置、保险产品的设计等等。我们国家老百姓的保险和军人的保险都是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现在五种险是国家强制的,老百姓和军人都有,至少不是新时代的产品,不是新时代的体系。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基本矛盾习主席进行了全新的判断。习主席还讲,军队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在两个新时代和一个社会基本矛盾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老百姓对于保险的需求会变,军人对保险的需求也会变。

这是一个战略机遇期,在设计军人保险时,我们要避免走原来军人工资设计的那条老路,而应该彻底把军人从军人职业的特殊性、保家卫国、提高战斗力的特殊要求角度来讲,军人保险到底需要什么。此外还需要突出军人的特殊性。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以后,消防转到应急事务部,消防的领导、消防的官兵是非常受鼓舞的,他们认为这是个开端,是与世界接轨的开始,是正式走上职业化的开始,充分体现消防工作特点的开始等等。国务院留了一个话,将根据消防部队的特点制定特殊的职级待遇和管理体系,实际上就留了一个很大的空间。

因此,我们在研究军队问题时要解放思想,要把定位定在两个新时代和中国社会矛盾已经发生基本变化的情况下,统筹考虑政府、军队这两个方面。实际上就是需要和可能的关系,来设计基本险、附加险,这样可能会有一点的超前性,这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国外的经验可以借鉴和参考,但是立足中国国情,立足时代发展变化,立足提高军队能打仗、打胜仗能力的要求,立足调动官兵积极性,保护官兵积极性,这可能是我们的一个基本立足点。

文章内容不代表中国国防金融研究会、大国策智库观点。

声明:本文来自大国策智库,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