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安晖 庄金鑫
一、云计算是“新基建”的重要组成和发展依托
(一)云计算为“新基建”提供基础支撑
云计算纵贯从基础软硬件到应用服务的整个体系,能够担当“新基建”的“中台”,通过提供资源衔接、优化和拓展能力,促进各环节技术协同和构建产业生态“主干”。作为算力基础设施,云计算能够通过虚拟化技术实现数据中心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的池化管理,为“新基建”相关数字化、智能化应用提供算力资源支撑。作为网络基础设施,云计算能够与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形成“云网融合”模式,打通云端与边缘侧提供“云边协同”服务,满足“新基建”相关网络化应用的需要。作为技术创新基础设施,云平台能够承载起信息系统、数据资源和软件开发部署工作,加速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创新效率,推动新技术在智能交通、智能充电桩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二)“新基建”为云计算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我国是全球数据资源规模最大、种类最多元且应用场景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特别是新冠疫情防控和复工复学中的众多应用实践,让越来越的企业认识到加快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体验到SaaS云服务相较传统软件使用范围广、前期投入小、使用及维护方便等优势。随着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新基建”推进,经济社会各行业领域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将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带动数据量和存储算力需求的进一步快速增长,使云计算加速向各行业领域渗透。据预测,2021年我国人均移动数据流量将比2015年增长18倍,这将使得流量基建、基站、云计算等环节的市场空间呈倍数级增加,大大促进云存储、云分发等业务发展。随之涌现的大量新应用、新模式、新业态,会带来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网络平台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快速增长,也将给云计算带来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预计2019-2023年,我国公有云IaaS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6%。
(三)云计算与“新基建”各领域加速融合发展
为落实中央部署,我国许多地方和众多企业已积极行动起来,大力推进云计算和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应用。许多地方将云计算和工业互联网统筹推进,以云计算搭载各类工业App,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产业数字化解决方案,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各电信运营商探索利用5G实现生产设备上云,促进制造业领域的云边协同。各大型云服务商正面向人工智能应用构建基于云计算的开放平台,推出“AI即服务”、“区块链即服务”等新业态,培育了诸多新模式和新业态。
二、我国云计算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面向“新基建”升级发展需求迫切
近年来,我国云计算产业实力和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已进入到创新活跃、广泛普及、应用繁荣的新阶段,成为打造数字经济新动能、促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
(一)云计算产业创新发展已具备扎实基础
经过十几年快速发展,我国云计算政策体系日趋完备,云计算技术持续创新,产业生态日益完善。
创新实力显著增强。我国云计算骨干企业在大规模并发处理、海量数据存储等关键核心技术和容器、微服务等新兴领域不断取得突破,部分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够满足“双11”、12306网站等高并发应用场景需求。如,阿里云平台已具备毫秒级响应、EB级存储空间、单集群1万台规模等能力。在OpenStack、Docker等主流开源社区,我国产业力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华为、腾讯成为OpenStack顶级会员。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涵盖咨询、设计、部署、运营、维护的产业链条初步完整,龙头骨干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已初步具备全球影响力。2019年,阿里云营收355.4亿元,同比增长66.3%,成为亚洲最大、全球前三的云计算企业。软件企业向云计算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用友、金蝶2019年云业务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31.6%、54.7%,显著高于软件行业的平均增速。
(二)云计算有力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
云计算应用正加速从互联网行业向政务、制造、金融、交通、物流、能源、医疗健康等行业领域渗透。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全国新增上云企业超过38万家,有力促进了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全国超九成省级行政区和七成地市级行政区均已建成或正在建设政务云平台,促进了政务数据共享开放和业务协同,提升了社会治理能力。云计算还与医疗健康、交通、教育等领域融合,优化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福祉。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云计算支撑协同办公、视频会议、直播上课、直播带货以及健康码等应用快速普及,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复学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云计算对促进“新基建”创新高效建设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数据中心为例,阿里云通过云平台弹性资源调度等技术将电力资源利用率从65%提高到85%。如果全国所有存量数据中心均采用这一设计,每年可节省用电200亿度,是三峡水电站年发电量的1/5。
(三)面向“新基建”云计算仍需奋力发展
“新基建”背景下,云计算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吸引着骨干企业持续加大投入,力求在云计算市场竞争“下半场”中把握主动权。例如,阿里云于近日宣布计划未来三年在云计算等方面投资2000亿元,用于云操作系统、服务器、芯片、网络等重大核心技术研发攻坚和面向未来的数据中心建设。浪潮与寒武纪合作,共同研发人工智能行业解决方案,推进智能计算中心建设,利用云计算承载人工智能应用和算力需求。紫光集团加强行业云平台、边缘计算平台、云上集成开发及协同平台、混合云服务平台等云计算核心技术领域的研发和应用。可以预期,在“新基建”背景下,云计算将持续展现出澎湃活力。
与此同时,面向“新基建”的海量数据、算力的需求和更高性能、更个性化服务的要求,我国云计算仍存在短板,需加紧提升。一是云计算应用广度深度有待提升。2019年我国占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仅为7%,整体企业上云比例不足30%,且核心业务深度上云不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这反映出当前我国整体信息化和云化程度不高,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应用进程,限制“新基建”作用的发挥。二是云计算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面向各行业领域的解决方案依然有限,还难以满足其作为“新基建”基础载体及融合发展的要求。云计算企业也迫切需要提升对用户需求的快速转化能力、持续服务能力、定制化开发能力以及大项目交付运营能力。三是云计算安全保障能力有待加强。随着“新基建”推进,海量业务系统和数据上云,云计算的安全重要性更加凸显。近两年,因软硬件故障、安全漏洞、运维误操作等原因,阿里、华为、腾讯等骨干云服务商宕机事件时有发生,安全保障能力须不断强化。
三、把握“新基建”契机,推动我国云计算向更高水平发展
(一)推动云计算与“新基建”各领域融合互促
充分发挥云计算的支撑和驱动作用,引导地方和云计算企业面向“新基建”数字化建设与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建设先进、绿色的云数据中心,提高数据中心的资源利用率和集约水平,夯实“新基建”基础。推动云计算与5G、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等融合创新,打造“云管端”一体的解决方案,满足高并发、高算力、高带宽、低延时应用需求。依托云计算平台,提供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型应用服务,拓展应用场景,为各行业领域使用新技术提供支撑。
(二)加快提升云计算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
加强产学研用各方协同,加快虚拟化、云管平台等关键技术攻关,发展容器、微服务、开发运维一体化等新模式,积极利用开源社区实现技术迭代,夯实云计算平台层能力,持续提升云平台的易用性、稳定性和自动化水平。支持软件企业加速转型步伐,基于云开发测试平台研发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积极发展各类SaaS服务。支持云计算企业积极探索丰富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为用户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充分发挥骨干云计算企业带动效应,引导芯片、基础软件、服务器、存储、网络等企业协力构建更高水平的云计算平台,强化产业整体供给能力。引导云计算企业优化企业组织架构和运营机制,更加贴近和满足用户需求,不断增强市场拓展能力。
(三)以企业上云为抓手加快云计算普及应用
着眼于“新基建”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需求,推动云服务商、软件厂商与行业用户加强对接、深入合作,融合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研发满足行业需求的云服务和解决方案,促进行业用户上云上平台。制定出台企业上云效果评价标准,引导企业参考评价指标,循序渐进、深度上云。鼓励针对行业需求开展精准宣贯,提高用户上云意识和操作能力。面向重点行业征集评选上云典型案例,发挥示范标杆作用,促进典型应用复制推广。支持各地建立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上云提供个性化的需求分析、问题诊断、规划咨询服务。着眼于消费升级与数字经济发展结合需求,支持互联网企业结合5G、人工智能等技术趋势,依托云平台发展面向消费者的学习、生活、娱乐等新应用,培育信息消费新热点,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
(四)进一步完善优化云计算产业生态
结合与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融合需求,完善优化云计算标准体系,加快重点标准研制和应用推广,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支持第三方机构深入开展云服务能力评估,推动云服务商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准确把握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制定完善相关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督促云计算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结合“新基建”下“云管端”一体化趋势,加快发展云计算网络安全技术,增强网络安全技术支撑和服务能力,不断健全安全防护体系,切实保障云计算环境下的网络信息安全。
(本文刊登于《中国信息安全》杂志2020年第5期)
声明:本文来自中国信息安全,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