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推进多校区集团化办学格局下的校院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结合校院“十三五”的整体规划工作,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依据校院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通过规划大纲、实际调研、规划报告和专家评审等程序,按照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的原则,规划信息化架构,确定主要任务和战略步骤,有针对性地提出信息化统筹规划的基本内容。

多校区信息化设施设备的基本情况

目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包括一个总校院和五所分校院,分布在本城市三区六个地域;其他高校和党校行政学院也有类似多校区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为统筹推进多校区集团化办学格局,要统一办学计划、办学组织、办学质量评估等要素,规范校院管理服务工作,迫切需要运用现代化的理念和先进技术,科学规范高效的提升校院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在“十二五”期间,按照“深化拓展信息化应用,建设技术领先、应用广泛的信息技术保障和服务体系”的目标要求,校院的多个校区扎实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为校院教学、科研、咨询和管理服务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和优质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业务系统应用初见成效,基于校园内网的办公系统基本建成,基于校园外网的应用系统广泛渗透,通过移动终端,提供收入查询、教学评议、图书检索、后勤管理等服务;数字图书馆集成多种国内外数字资源,逐步实现移动应用服务,逐步形成保障、完善、促进信息化应用和发展的制度体系,信息化运维保障能力、应用和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当然,也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问题,特别从新形势、新时代教育培训规模大、质量要求高、信息化发展迅猛和业务需求不断增长等方面来看,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多校区分布的信息化基础建设不够均衡,需要加强统筹规划和整合;二是多校区业务联系渠道不够顺畅,需要加强互联互通;三是有关应用系统建设不够规范,需要推进信息共享。

根据新形势下教育培训需要以及电子政务云推进态势,需要从全局角度,进行业务及信息化的顶层设计,策划科学、合理、高效的应用策略,对网络部署、系统建设、数据采集及利用等方面统筹推进,形成集团化、规模化的发展合力。

发展目标

对接“智慧城市”建设要求,以信息化助推发展和“互联网+”思维引领“智慧校园”建设,以实现校院管理服务智能化、精细化、人性化为根本,全面优化改善信息化基础环境,提高教学、科研、咨询、管理服务等应用的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水平,促进“智慧培训”目标的实现。

基本原则

“十三五”期间,多校区集团化办学格局下的信息化建设遵循以下原则有序推进:

1.统筹规划、特色发展。按照多校区统筹建设总体要求,统筹校院信息化共性建设需求,制定统一的信息化框架体系,通过分工协作,共同推进。

2.规范标准、协同联动。要遵循相关制度规范,信息系统须基于统一的数据标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业务流程联动、服务渠道整合、应用系统融合。

3.需求导向、确保成效。要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原则;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并落实应用推进和运行保障措施。

4.面向发展、创新驱动。要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积极引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努力发挥信息化对校院工作的支撑保障和引领作用。

5.加强管理、保障安全。加强全过程科学管控,把系统安全、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管理落实到位,实施安全应用培训,完善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

      总体目标

围绕校院发展目标,着力梯度推进,从底层基础设施完善补缺,中间平台互联互通,顶端集成融合应用推进;围绕智慧培训、智慧管理、智慧文化,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到2020年,初步建成以“三通三化”为特征的“智慧培训”格局,将校院打造成智慧城市的信息化展示窗口和教育培训领域先进技术的展示窗口。

1.“三通”,即通过多校区信息化统筹规划和建设,校区之间在信息网络、业务应用、数据资源三个层面互联互通。

2.“三化”,即借助信息化手段,基本实现校院“基础设施现代化、管理服务智能化、数据资源共享化”。

主要任务

“十三五”期间,校院将按照“集约共享、适度超前”的工作要求,努力构建广泛互联、智能感知的信息化基础环境,重点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根据“智慧培训”需要,依托信息化手段,按照新时代教育培训对于现代新型教学模式的要求,积极创新和拓展面向广大用户的教育培训、能力培训等实训教学手段的应用。

校院建设完善“教研咨综合平台”和“管理服务综合平台”两个综合平台,努力实现高效便利服务,各校区自按照特色建设“校务综合管理系统”及其子系统,主动对接主校院相关应用。信息化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基础设施集约化

采用虚拟化技术,统筹规划、集约建设校院基础设施,构建统一的校园“云”基础平台,提高基础设施承载能级,为校院信息化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的基础运行环境。

1.集约建设基础环境

在深化论证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和建设校院机房基础设施和环境,逐步形成共享交换、云计算服务、资源服务、灾难备份等综合服务能力。

2.加强网络互联互通

贯彻校园信息管道集约化思想,推进网络接入多元化及带宽扩容,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业务承载能力。

3.推进无线网络覆盖

增加校院校园内教学场所和公共场所无线覆盖率,改善服务质量,为移动服务和智能感知提供稳定安全可靠的技术支持。

4.建设基础校园云平台

贯彻电子政务云建设要求,从实际出发,构建完善优化校园云基础平台和统一的应用云服务体系。逐步对接利用本地电子政务云资源,做到平稳过渡、安全对接、可靠利用。

      服务管理一体化

按照“共性统筹、特色发展”思路,统筹规划两个综合平台(教研咨综合平台,管理服务综合平台),实现校院一体化应用和一体化数据挖掘,逐步实现教职员工基于统一认证和单点登录的高效便利服务,有序整合移动等服务渠道,创新智能服务模式。

1.完善教研咨综合平台,加强业务协同联动

校院统筹规划并持续推进教研咨综合管理平台完善,对教研咨资源进行统筹管理,深化相关数据查询和汇总功能,各校区对接教研咨综合管理平台功能,扩展并创新具有行业特色的教研咨业务应用。

加强业务资源一体化利用。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利用,建立统一的教研咨资源目录,逐步规范有关业务数据公开和应用管理规则,推动公共信息资源普遍共享、部门信息资源按需安全共享。

推进业务流程一体化贯通。加强校区间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通过对接或扩展各校区校务综合管理系统功能,实现信息化向教学、研究、咨询业务深度渗透,提高业务管理智能化、精细化、人性化水平。

对接“前后端”一体化联动。结合“现代新型教室”建设,加强教研咨资源目录系统与教学督导管理应用、各实训室应用系统等教学系统对接,实现教研咨管理与教学过程“前后端”一体化联动,不断深化并创新“大数据”开发利用,为教研咨业务、领导辅助决策、学员服务提供及时、有效、完整的信息服务。

2.建设管理服务综合平台,提升高效精准服务水平统筹规划“管理服务综合平台”建设,统一工作门户和整合应用,努力实现管理服务智能化、精细化、人性化。

建设一体化管理服务基础平台。建立统一的管理服务综合平台框架,推进便利应用,逐步对接并整合各类协同业务平台的有关应用和数据。

加强共性应用统筹建设并延伸。统筹共性需求,在统一管理服务平台框架下,将共享应用延伸到各校区直接使用。并根据实际情况,扩展特色应用和属地管理功能。

积极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管理服务领域应用。积极应用移动手段推进基础设备设施配置、维护维修等日常管理的网络化、智能化、便利化;构建生态、环保、低碳的精细化后勤服务管理新体系,在校园文化环境、生态环境、和谐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信息化在全要素教育培训体系中的作用,从技术层面和数据管理层面支撑和支持绿色校院工程。

3.规范化专项应用建设,探索特色应用创新

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有关校区按照自身管理与服务需要,继续深化专项管理系统建设,探索并创新有各校区特色的应用模式。

建设图书馆RFID系统。建设基于RFID的图书管理系统,推进校院图书通借通还、自助借阅,提高图书管理智能化水平和利用效率。

推进多校区特色应用。各校区把握各自教育培训服务需求,开展专题性、主题性信息资源服务,形成特色化的信息资源库和有关专业模块的应用体系。

智慧培训规范化

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校院从“传统教室智能化改造”和“教学信息化手段应用”两个方面,共同推进简约、实用、高效、多能的现代化标准教室建设。

1.实施传统教室智能化改造

继续加强教学支撑手段,逐步规范现代化教室的配置标准,推进有关教室高清化、智能化改造,实现教室的多模式综合性应用功能;加大师资、大纲、课件等教学资源分级管理、统一共享,注重培训课堂互动的技术支撑。

2.建设新型教学实训室及主题教室

加强模拟实训课统筹建设和共享利用,有序推进符合各校区特点培训需要的实训课堂建设。

保障措施

进一步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保障,从多个层面形成合力,校院积极稳妥推进统筹,各校区主动对接主校院应用并推进各自特色应用,共同推进信息化应用发展。

完善组织架构

进一步完善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工作机制,优化多校区信息化协调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校院信息化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逐步形成分管校院领导负责、领导小组决策、主管部门规划推进、其他部门积极参与并共享建设成果的信息化工作机制。

加强队伍和制度建设

继续加强信息技术和管理队伍的建设,注重强化各校区依据相应职能应承担的有关权责;重点培养懂技术、会管理、善应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面向领导干部、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加大分类培训力度。

强化应用推进

强化校院统筹推进各校区主动配套的协作机制,逐步推动各校区、各部门基于综合平台开发互联互通的业务系统,促进现有应用系统快速迭代开发和集约发展。

建立统一标准规范

确立标准规范动态管理思想,结合各应用系统建设进程,逐步形成对应的数据标准、接口标准、应用规范等标准规范。

推进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按照国家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要求,从技术保障、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加强安全保障,提高网络空间和基础环境的综合安全防护能力。

加强资金保障

合理安排信息化建设和运维资金投入,按照国家有关政策,适时适度采用服务外包、项目代建、购买服务等专业化、市场化模式,不断提高信息化项目综合绩效。

毛庆华、吴建国,作者单位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信息化管理处)

本文刊载于《中国教育网络》2018年5月刊

声明:本文来自中国教育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