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1日,美联社在一篇报道中爆料称,美国各地的警方正在纷纷使用一种手机用户信息追踪软件对美国人进行“大规模监控”,而且被监控的移动设备数量竟然多达2.5亿部。

但给警方提供这种软件的企业,以及支持警方使用这种软件的人反驳说,这只是为了更好的帮助警方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破案。他们还认为那些打着“保护隐私”的旗号指控警方在通过该软件对民众进行“大规模监控”的声音是“偏执”的。

根据美联社的报道,这款正在被美国多个地方的警察局使用的手机用户信息追踪软件叫“Fog Reveal”,直译成中文叫“迷雾揭示”。

不过,与直接通过卫星定位系统的“位置信息”对他人进行追踪不同的是,这款“迷雾揭示”软件在追踪他人行踪时使用的数据,来自于美国人在使用一些免费的手机APP时,由这些APP内置的一种可以追踪用户兴趣和位置等信息的功能所生成的一个独特的广告身份识别码。有这种内置功能的手机APP包括免费地图导航软件Waze,以及来自星巴克等几百个提供方的APP等。

根据美联社的介绍,这种独特的广告身份识别码虽然并不包含机主的姓名信息,但由于其包含机主的位置和兴趣等信息,那些APP便可以通过这个识别码来给机主推送特定广告。

而“迷雾揭示”则是通过与一家数据代理公司合作,通过商业渠道获得了2.5亿部移动设备上这种独特的广告身份识别码及其所包含的位置信息,然后通过其软件让警方将这些信息用于追踪案件嫌疑人。

不过,恰恰是由于这种广告身份识别码不包含手机机主的身份信息,而且相关数据是通过商业渠道获得的,因此在开发“迷雾揭示”的企业“迷雾数据科学有限责任公司”(Fog Data Science LLC)看来,以及不少使用该软件的美国各地警方也认为,该软件并不算是违法侵犯用户隐私。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迷雾数据科学有限责任公司”是由两名曾在美国前总统小布什政府时期担任过国土安全部高官创建的。

但在美国一些提倡保护用户数据隐私权的NGO组织,比如美国电子前沿基金会(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看来,这种做法仍然属于非法侵犯用户隐私,而且他们认为警方在没有取得搜查令的情况下使用这些信息进行调查,还违反了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中规定的政府不得随意搜查公民的规定。因此,他们认为警方使用该软件的做法是一种对美国人的“大规模监控”。

还有些反对警方使用“迷雾揭示”的人则是对警方不披露相关信息感到不满,这些人认为应该公开相关信息并接受公众监督。

不仅如此,美联社还通过采访发现,不少手机APP提供方也并不清楚其内置的数据追踪功能生成的信息,已被“迷雾揭示”给警方用来办案(或监控他人)的情况。星巴克在回应美联社询问时还明确表示,该公司没有授权“迷雾揭示”这么使用其APP生成的数据。

然而,即便存在这样的争议,从美联社的报道来看,目前美国许多地方的警方仍在使用“迷雾揭示”这款软件。这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地方的美国警方曾在面对一些复杂的刑事案件时,感受到了这款软件的潜能。美联社在报道此处时提到了一个2017年的案子:美国一个名叫本·雷尼克(Ben Renick)的国际知名蟒蛇饲养专家,被人发现死在了他饲养蟒蛇的地方。侦办此案的美国密苏里州警方起初怀疑他是被自己养的蟒蛇咬死的,但后来他们通过“迷雾揭示”发现雷尼克遇害时他保姆的手机也出现在了案发现场,并一度用“迷雾揭示”勾勒出了这个保姆的生活轨迹。尽管最终警方发现凶手是雷尼克的妻子,而并非这个保姆,但警方对“迷雾揭示”展现出的功能感到满意。

另一个吸引美国各地警方使用这个软件的原因,在于这个软件的使用价格相对低廉,每年的费用可以低到7500美元。一些地方的警方甚至会与其他执法机关共用一套。而且用该软件搜索手机位置信息也很便捷,不用像通过卫星定位系统获取信息那样需要找比如谷歌或苹果公司这样的大企业进行申请,以及申请搜查令。

而且,除了警方,诸如美国联邦调查局、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等机构,也曾寻求过“迷雾揭示”或是其合作伙伴的技术协助。比如调查2021年1月6日美国国会山骚乱事件。

最后,在美联社的报道中,来自美国阿肯色州华盛顿县的检察官凯文·梅特卡夫(Kevin Metcalf),也明确表示自己支持警方使用“迷雾揭示”,并认为打着“保护隐私”的旗号制止警方使用这种技术破案的做法是偏执的。

曾使用“迷雾揭示”进行案件调查的梅特卡夫还说,在面对紧急的案情时,这种技术是可以挽救生命的,比传统调查流程要有效率得多——特别是在面对拐卖儿童和凶杀案的时候。

他还给出了一个“迷雾揭示”帮警方成功破案的案例——那是发生在2020年的一起案件,一位名叫西德尼·萨瑟兰的25岁女子(Sydney Sutherland)在阿肯色州的纽波特市附近慢跑时突然失踪,后遭人杀害。但由于现场除了死者的手机外找不到凶手留下的任何痕迹,梅特卡夫便建议执法部门使用“迷雾揭示”协助调查,结果就锁定到了奸杀这名女子的真凶。

另外,梅特卡夫认为,人们应该对自己的隐私有“理性”的认识,既然要选择使用免费的手机APP,就必然会让渡自己的部分信息数据给第三方使用。

声明:本文来自环球时报,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