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美空军发布《空军部2021财年采办年度报告》,概述了其2021财年在采办领域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就。整体来看,空军部2021财年采办工作成绩较为显著,特别是在成本增长控制方面,扭转了过去几年成本增长过快的局面;同时数字采办转型等工作也稳步深入推进。本文将从采办预算、采办绩效、数字转型等方面对报告主要内容进行梳理与分析。

采办预算稳定增长

研究发展试验与鉴定预算占比攀升

2021财年,美空军开展了472个采办项目,采办预算继续保持增长。相比于2019财年和2020财年561亿美元和621亿美元的采办预算,2021财年的采办拨款总额为627亿美元。其中,采购预算254亿美元,研究发展试验与鉴定(RDT&E)预算373亿美元,占比为59%,较2019财年和2020财年54%和57%的占比稳定攀升。按采办类别划分,I类采办项目(ACT I)为143亿美元,II类采办项目(ACT II)为18亿美元,III类采办项目(ACT III)为30亿美元,中间层采办44亿美元,其他采办392亿美元。

采办绩效整体良好

成本增长控制成果较为显著

自2011财年《国防授权法》以来,美空军采办、技术与后勤助理部长就对空军采办能力进行评估。通过评估符合评估标准的29个ACT I和26个ACT II发现,空军部2021财年的采办工作取得较大成绩。特别是在成本增长控制方面,一类采办项目投资组合成本增长控制良好,较上一年减少9.2亿美元,降幅0.3%,而2020财年和2019财年的增幅分别为1.9%和2.7%;二类采办项目投资组合成本控制保持稳定,成本增长1.9亿美元,增幅0.7%,对比2020财年和2019财年的1.7%和14%的增幅取得较大改进。进度方面也有明显改善,一类采办项目进度延期放缓,增长2.2%,较过去5年平均3%的进度增幅有所好转;二类采办项目进度加快7%。

采办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创新举措助力人才招募

2021财年,美空军采用创新举措来招募、聘用、发展和奖励采办队伍,采办队伍规模从2020财年的54000人增至55900人。招募方面,空军利用LinkedIn和Facebook等招募工具和线上平台开展人才招募活动;聘用方面,空军全面利用现有聘用授权开展人才聘用,如利用学生直接聘用授权来支持其“首届大学实习生项目”,以及利用该授权来加快聘用流程;发展方面,空军部更新了长期以来的采办认证框架和需求,可提供更加相关、高效和及时的培训,此外空军利用“国防采办队伍发展基金”(DAWDF)制定和发展培训课程,满足多种职能培训需求;奖励方面,国防部授予了2支采办团队“大卫·帕卡德卓越采办奖”。

合同签约方式优化调整

远征合同签约能力受到关注

2021财年,空军部优化调整合同签约方式。特别是,空军部继续实施“合同签约飞行计划”,将空军部的合同签约活动与采办指南、任务、空军参谋长行动令、太空作战部长优先事项及《国防战略》保持战略层面的一致。空军部合同签约的具体创新举措主要包括:一是塑造聚焦任务的业务领导人;二是执行新的战术、技术和程序(TTP),减少官僚做法;三是优化采办队伍企业化结构,通过搭建正式创新的知识共享网络,将创新生态系统与空军和太空军的采办队伍有机联系起来;四是将远征合同签约能力作为联合部队能力进行发展建设。合同签约危机保障对于现实世界作战以及支持8万阿富汗旅客的非作战撤离行动至关重要。2021财年,远征合同签约也举办了首次联合高级合同签约官桌演,研究细化两个关键作战领域的作战计划,最终应急训练被修订为3个层次,以通过再部署解决预部署规划,并编入《应急合同签约官(CCO)培训项目》要求。

数字转型工作持续推进

数字采办能力不断增强

数字转型为空军部应对对手日益增长的能力赋能。2021财年,空军部在数字转型方面取得重大进步,空军和太空军通过利用数字工程、敏捷软件开发以及建模和仿真来打造数字赋能的采办与保障能力。

一是数字工程与管理。2021财年,空军部从顶层规划计划、体制架构、管理工具等方面多措并举,继续全面推行数字工程。首先,空军部将“数字战役”计划延至2021财年,为数字工程项目实施提供支持。2021年7月,该计划制定并发布了首个线上指南,为项目及项目人员提供工具、资源和培训,以在最基层推动数字转型;第二,2021年6月空军部成立了数字转型办公室,该办公室着眼于从空军部长远的角度来解决所有项目的数字需求;第三,产品寿命周期管理(PLM)工具实现重大里程碑,有助于采办和保障项目的数字转型。空军部典型数字工程应用案例,包括B-52 “商业发动机替代项目”(CERP)、“受保护战术企业级服务”(PTES)及“先进战术威胁系统—变体3”(ARTS-V3),继续取得进展和突破。

二是敏捷软件开发。敏捷软件开发旨在通过增量和迭代的开发方式、持续交付的做法和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对变化做出快速和灵活的响应,最终向作战人员快速交付能力。同时,空军通过采用“开发—安全—运维”(DevSecOps)方式将网络安全集成到软件开发的全流程中。2021财年,空军部进一步扩大了现代软件开发方式的应用,原有项目和新的项目都采用敏捷软件开放方式并利用空军企业级云服务——包括来自“一号云”的云基础设施和软件工厂管理的服务来打造面向任务的能力和应用。此外,通过采用通用开放体系结构,空军的企业级服务正在实现各个项目的互操作性,这对于空军部的未来至关重要。

三是建模与仿真。2021财年,空军在采办寿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都利用了建模仿真。例如,太空军的“商业发动机替代项目”利用数字孪生和建模仿真来实现作战相关想定下用于需求的反馈,43%的需求也因此被重新编制,预计项目组合总进度可缩短6年;空军研究实验室(AFRL)利用高性能计算对F-35热焰弹进行了建模仿真和分析;“先进仿真、集成和建模框架”(AFSIM)被用于为AFRL和空军武器学校合作开展的传感器快速实验提供环境。

科技投资继续加大

新质作战能力加速形成

空军部每年在科技方面投资约28亿美元,旨在推动技术突破,形成新质作战能力,以确保其在空域、太空域和网络空间的介入自由和行动自由。

一是AFRL。作为空军和太空军两个军种的实验室,2021财年,AFRL继续加快科技研发和先进能力交付。首先,AFRL全面审查了其科技投资组合,转变工作重点以研发可超越均势对手的技术;其次,设立了副太空技术执行官支持新的太空企业体系;第三,转型能力办公室实现初始作战能力,加速革命性概念在空军和太空军任务中的应用。2021财年,该办公室启动了WARTECH论坛,作为纽带将科技投资与未来作战概念和未来兵力设计联系起来。2021年7月,WARTECH年度峰会成功举办,聚焦如何将先进技术转化为作战能力。

二是继续推进“先锋”计划。该计划旨在使作战人员、未来兵力设计人员、技术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共同确保技术的可行性、作战效用和有力的业务案例,以应对实施过程中的复杂情况并促进项目成果向采办与部署的转化。目前,美国实验“导航技术卫星-3”(NTS-3)正在推进系统家族能力,提高弹性通信,未来将增强目前的“定位导航授时”(PNT)能力;2021财年,“金帐汗国”项目继续开发和实验“协同小口径炸弹”(CSDB)集成武器系统,以共享数据和执行协同行动;“天空博格人”项目旨在使无人机与有人驾驶飞机或其他无人机一起自主作战,为常规打击任务和突防防空系统提供支持,目前该项目正在开展战场实验,以评估自主算法性能和验证系统在任务规划中制定的限制条件中持续作战的能力。此外,2021财年,空军部还启动了“火箭货船”项目,评估利用商业火箭在全球运送物资的可行性。

三是原型样机研究和实验。空军利用原型样机研究和实验来减少采办风险并加速新能力向战场的部署。例如,“敏捷吊舱”由许多舱组成,可通过调整其配置来满足不同飞机平台的不同任务需求。

四是AFWERX。2021财年,AFWERX进一步扩大,包括聚焦太空军的SPACEWERX和聚焦空军的AFWERX团队。AFWERX通过三个部门加快创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首先,“星火”计划负责创新想法和概念形成;其次,空军风险投资计划负责有效技术的开发;第三,“普莱姆”计划负责快速推动经济可承受能力的部署。2021财年,戴维斯-蒙森空军基地第355战斗机联队的军事长贾斯汀·鲍尔成为“2021星火创意库”获得者;空军风险投资计划通过“小企业创新研究/小企业技术转移”(SBIR/STTR)资助了超过1800家公司,其中81%之前没有与空军部合作过;“普莱姆”计划则继续推进空军“电子垂直起降”(eVTOL)系统的开发。

后勤保障取得重大进步

核心技术领域的创新解决方案成为焦点

2021财年,空军在提升后勤保障能力方面取得重大进步,聚焦核心技术领域的创新解决方案、基地基础设施振兴以及供应链风险管理。2021财年,空军快速保障办公室在以下6个核心技术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基于状态的维护Plus (CBM+)、先进制造、自动化和机器人、数据和数字环境、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快速和严苛的维护环境。例如,CBM+旨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保障数据转换为有关武器系统部件的状态。2021财年,空军部将CBM+部署于超过3200架飞机。此外,空军还通过完善为期20年的工业基础振兴计划来保持其工业能力,以及通过项目保护计划等措施加强供应链风险管理。

小结

2021财年,空军部采办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其相关做法举措值得参考借鉴。特别是在当前新兴技术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以新兴技术的发展应用为契机,将顶层的规划计划、采办资源的拨付投入、采办能力的发展建设等有机统筹协调,必将有力推动我们采办工作的创新与变革。

来源 | 综合网站

图片 | 互联网

作者 | 申淼

编辑 | 赵霄

注:原文来源网络,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相关建议仅供参考。

声明:本文来自国防科技要闻,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