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十年建设,高校信息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表现在教育教学模式变革,优化教育服务供给,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副主任、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姜开达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
姜开达认为,站在数字化转型这一新发展阶段的起点,高校未来应将技术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进行深度融合,以应用需求驱动信息化建设,构建实体空间与网络空间融合发展的数字校园。
高教信息化战略地位增强
回顾高教信息化这十年(2012-2022),您会如何总结?
姜开达:
过去十年,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战略地位不断增强。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高速网络实现全覆盖。各类信息系统和平台全面支持学校业务,管理信息化服务效能不断提升,解决教育重大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持续提升,为高教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从根本上来说,丰硕的建设成果得益于国家对高等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视。近年来,教育部陆续出台了许多重大相关政策,包括《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2012年3月)、《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2014年11月)、《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2016年6月)、《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2018年4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2019年2月)、《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2021年3月)、《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2021年7月)、《关于提高高等学校网络管理和服务质量的通知》(2021年10月)等一系列重要文件,还印发了《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2021年3月)、《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接入管理规范(试行)》(2022年7月)等一系列标准规范。
在一系列国家政策引领下,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信息化发展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这些阶段对于不同高校而言,并不是同一时间统一步调推进的,但整体上不论早晚都会经历。
首先,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阶段。经过多年发展,目前高校基础网络设施、机房硬件资源持续夯实,网络基础服务、计算服务和存储能力基本满足高校信息化需求。无线网全覆盖成为高校基础网络建设的主流。可以说,面向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已成为高校信息化部门的常规性工作,并成为数字校园建设的坚实底座。
其次,信息系统和网站建设阶段。在网络基础打扎实后,各校便开始陆续投入到系统和网站的建设当中,常见的系统包括教务系统、人事系统、财务系统、OA系统、一卡通等等。而此类系统都有其生命周期,并非一成不变,需要不断升级迭代,甚至是阶段性重构。
再次,平台整合共享建设阶段。前期系统建设的分散性为管理和应用带来诸多不便,因此整合共享类的平台建设显得尤为关键,例如办事大厅、数据平台,以及移动APP或企业微信等,都可以为师生使用带来便捷。期间,校内不同部门的数据也在平台整合共享基础上得以打通。信息系统呈现出“精简”的趋势。
最后,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阶段。2022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工作要求,而这与教育部等六部门于2021年发布的《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有着紧密关联,二者一起构筑起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目前,“新基建”已在包括物联网、绿色节能数据中心等物理建设中崭露头角,对于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起到关键作用。下一个阶段,高校信息化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在强化需求牵引,深化融合、创新赋能、应用驱动的基础上,加强资源整合,建立示范引领,推动教育信息化实现发展标准化、成果品牌化。
高校信息化后疫情困境
后疫情时期,您认为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应解决当下高校建设中的哪些难题?
姜开达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信息化有效支撑全国近3亿师生大规模在线教学,实现“停课不停学”,但各高校的信息化发展不平衡,有待进一步改善,具体问题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平衡,有的高校已经全面上云,有的高校仍在补短板。二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和科研融合创新结合不紧密,教师的数字素养、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信息系统整合共享程度不高,基于数据的教学、科研、评价、管理、决策缺乏规模化应用。四是各类网络安全事件还时有发生,各校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亟待加强。
结合以上发展问题,未来高校信息化应重点关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应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学组织模式,探索因材施教,同时加强对科研创新的支持。二是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学校管理服务效能,推进系统整合共享,持续优化用户使用体验。三是通过数据应用驱动高校数据治理和跨部门数据共享,最终实现“数据说话、数据评价、数据决策”。四是创新信息化体制机制,建立适应网信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和评价、激励机制,树立信息化发展标杆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五是持续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设,数据作为学校的核心数字资产,其安全保护要特别关注。
数字化转型中的教育信息化新发展
“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引起各方关注。对于全国教育系统而言,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什么?当前有哪些困难?又该如何化解?
姜开达: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难点不在于技术,而在于高校从上到下,都要形成并落实“方法重于技术,组织制度创新重于技术创新”的工作理念。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工作目标要按照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所提,坚持“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示范引领、安全运行”,把业务应用摆在优先突出位置,以应用需求驱动平台建设,加强内容建设和运营维护,不盲目追求最新技术,切实为师生提供能用好用的数字化资源。
需要强调的是,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实现以问题为导向的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要加强资源整合,建立示范引领和试点机制,做好教育数字化建设推广应用探索,推动教育信息化实现发展标准化、成果品牌化,大力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同时要以标准安全运行保障为支撑,筑牢数据安全底线,探索创造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数字化治理标准,构建可持续的数据安全防护体系。
对于高校,数字化转型也面临着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信息化有限投入和无限需求间的矛盾。随着教育新基建的推进落地,教育信息化已全面覆盖到教学、科研、服务、管理等方方面面。信息化的投入不是一次性的,建设、运维、优化、升级、安全都需要持续性投入。信息化需求会不断变更,政策变化、人员调整、流程再造、系统整合、数据治理以及师生对美好信息化生活的高度期待,都造成了信息化有限投入与无限需求间的矛盾。高校即使实力再强,也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面面俱到,其发展的方向还是推进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的集约化建设和充分整合共享。
二是信息化队伍规模和支持不足的困境。人是信息化建设中最活跃且最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中国高校信息化发展报告(2020)》数据显示,国内高校师生平均每万人配备全职信息化工作人员数量为11人,美国高校为66人,两者差距较大。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信息化部门平均人员数量为56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信息化部门平均人员数量为35人,其他普通高校信息化部门平均人员数量仅为16人。由此可见,如果没有一定规模的信息化团队,缺乏专业的技术支持,高校数字化转型从规划设计到推动实施就会陷入现实困境。
三是信息化理念与社会发展现状脱节。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教育系统的信息化理念相对于社会其他行业,尤其是互联网行业,存在着显著差距。广大师生面对具有良好用户体验的互联网服务,再对照校园信息化产品,感受到的落差十分明显;传统的教育教学数字资源相较于制作精良、互动友好、服务周到的商业教育培训资源,用户使用体验差异巨大。
为破解以上发展难题,未来高校的数字化转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坚持需求应用先导。教育信息化发展到目前阶段,主要问题已经不是各类平台和技术的无法满足,而是缺乏以需求应用为先导的意识。互联网应用的典型开发思路是快速上线,根据需求不断迭代开发,尽早将应用推到用户眼前,根据反馈不断试错,日臻完善。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而最新的技术往往意味着高成本、低成熟度。因此,需要避免为了追求新技术而去创造伪应用,而应为了满足应用的需求,由业务部门主导,信息化部门技术配合,选择最合适、最稳健的技术来达到目标。这个过程中信息化部门不要越俎代庖,冲在第一线,而是应认清自己的定位,做好服务,支持业务部门工作。
其次,坚持聚焦根本任务。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育信息化要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立足学校主阵地、课堂主战场、教学主渠道、科研主基地,从信息技术与学校、课堂、教学和科研融合创新入手,形成一批卓有成效的数字化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字资源、信息化的智慧教室、智慧图书馆等教学科研设施,为其系统学习和自主学习提供线上线下学习空间;要为教师提升教学技能、拓展职业渠道打造发展平台,引导和帮助教师学习掌握知识,提升数字素养,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
再次,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社会之间深度协作。要鼓励部分地区和学校先行先试、积极探索、积累经验,带动其他地区和学校跟进效仿;要鼓励信息化做的比较好,且有余力的学校创新机制,发展壮大信息化团队,对外输出信息化能力;要创新灵活用人方式,学校对特殊岗位要提供特殊政策,吸引优秀信息化人才;要鼓励多方建设学校数字基座,教育信息化应用按需接入共享基座,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上云,改变信息化建设、管理及应用模式;要提倡多提供标准化、服务化SaaS应用,降低信息化使用门槛和更替成本,推进按需购买,提升信息化经费使用效能;要推广优秀的信息化成果,让各地各校充分共享。
第四,发挥高校人才优势。教育系统有着得天独厚的智力资源,高校能源源不断地产出信息化人才和网络安全人才,因此,要关注怎么培养好并用好这批人,避免“守着金山讨饭吃”,让最优秀的人才全面参与进教育信息化建设。通过培养信息化专业技术核心队伍、在业务部门设立信息化专员等多种形式,形成多元化的信息化人员队伍体系。可结合创新创业,鼓励高校优秀信息化团队和网络安全团队先行先试,做大做强,能力辐射战线,带动更多高校团队向其学习和借鉴,形成良性竞争的友好氛围。探索建立与市场环境相适应的信息化人才特殊薪酬待遇体系和职称评审体系,增强高校对高层次信息化人才的吸引力。
第五,加强数据应用驱动。数据作为所有业务流转和决策支持的基础,其标准化和交换共享利用应成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基于数据的个性化教学、科学化评价、精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精准化科研等,将对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潜在的巨大推动作用。推广典型数据应用,有利于获得业务使用部门的支持,当其有了获得感之后,有助于其部门数据资源目录的梳理和权威数据源的确认。建立易用的数据分析平台,提供低门槛的BI可视化分析工具,挖掘数据的核心潜能,为教育科学决策提供支持,有助于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最后,加强网络安全保障。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兴起,基于传统数据中心的安全防护体系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发展要求,因此,网络安全体系需要变革,建立起新的“以攻防对抗”为核心的动态安全防护和可持续的安全运营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去年已相继正式实施,这对包括教育数据在内的各类型数据应用及数据安全提出了新要求。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开展数据治理是基础。教育数据既要扩大应用范围、拓展应用深度,又要充分授权共享,保障数据安全,同时探索完善教育数据安全的标准规范,以数据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撰文:陈荣
声明:本文来自中国教育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