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8年6月29日,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以下简称“国家工程实验室”)第三次理事会暨中国电子双创合作伙伴大会分会在北京盛大召开。多位院士以及公安部十一局、北京市经信委、北京市科技协作中心、郑州高新区等相关领导,国家工程实验室理事单位、业内重点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代表和技术委员会专家共200余人参加了会议,大家齐聚一堂,共话工控安全。
会议期间,吕跃广院士欣然接受了《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期刊专访,就我国目前的工控安全现状及产业发展做了深入介绍。
工控安全是拓展高层次国家安全的基石
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制造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工业领域的“神经中枢”——工控系统正在从专用走向通用、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机走向互联、从自动化走向智能化,工控系统面临的安全威胁越来越多。
吕院士介绍,原来的网络安全主要是从数字安全来考虑,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物联网的发展,网络安全已从数字安全上升到物理安全,也就是实体的安全。像石油化工、电力能源、轨道交通等涉及国计民生的关键基础设施大多依靠工控系统来实现自动化作业,工控系统已经成为国家关键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经济运行。而被人们广泛提起的智能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车等,它们实际上也相当于一个要素齐全的小的工控系统,而且是一个智能的工控系统,其内部所有的传感、感知、通信、控制等都是一个自洽的系统。业内普遍认为,后续的人工智能技术也会造成网络安全从原来的数字安全领域,进一步拓展到物理安全,再到最后的社会安全。所谓社会安全,包括社会舆论的导向、无人系统给社会带来的不安全因素等,所以工控安全是拓展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到高层次的国家安全的基石。
互联与智能已经成为我国工控系统的发展趋势,原来的数字安全可能只是一个单纯的网络安全,智能化的工控系统产生了多层次的网络结构,使各种安全交织在一起,需要从架构,到关键元器件,到政策机制,到所有的应用层面都要有所变革,必须要提前进行预制。所以构建层次清晰、定位明确、融合联动的工业信息安全产品体系将成为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抓好“核关基”,逐步实现国产化替代
当前,我国工控系统技术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差距,在高端控制系统领域还不能实现自主可控,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我们国家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长期以来主要是从应用出发,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下一步要达到真正的安全,自主是非常重要的。”吕院士指出,“以CPU为例,我们目前与国外相比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尤其是通用的CPU,还很难与国外大品牌匹敌。工控系统中小的内嵌式的RAM体系结构,也是受制于人。”吕院士表示,如果核心器件被国外厂商“断粮”,那就不仅仅是网络安全、实体安全的问题,这会辐射到国家的经济安全、战略安全。
对于如何做好科技创新,实现国产化替代,打造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产品,吕院士表示,只有从设计开始,从硬件的内核开始,才能真正地做到自主。我们应该在设计上,在工艺制造上都要实现自主可控,避免代工被植入后门。当然要发展到可替代的阶段,工业控制系统微电子的核心技术还有待加强。未来的工控系统肯定是网上系统,所以工控系统不仅仅只是保证终端的安全,应该从整个大的体系来考虑。体系设计要从“核关基”下手,即从核心、关键、基础抓起。“核关基”是工控安全行业或者说整个互联网、物联网发展行业未来必须要狠抓的一环。
政用产学研联合发展,建设良好产业生态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互联网安全,出台一系列政策法律法规来支撑,“作为事关实体安全的工控安全,目前还只是作为网络安全的一部分,应该来说在重视程度上还不是很够。”吕院士介绍。工控安全关系国计民生、经济运行,甚至国家安全,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从国家层面,对“核关基”要给予支持;第二要在政策机制上进行推进,对于自主研发的新技术、新产品要强制进行使用,为自主研发的产品提供发展空间;第三产业要配套,国内企业在软硬件上已进行了一些布局,这个布局应该和国家整体的规划进一步衔接,争取政府在一定范围里的支持和推进;第四,加强高校合作,实现从学术研究到应用落地。
自2014年12月成立以来,国家工程实验室秉承“集智攻关、联合创新”的建设方针,联合国内同行业优秀企业,共同推进工控安全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取得丰硕成果。吕院士希望中国电子第六研究所继续以国家工程实验室为依托,牵起国产化软硬件之核,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共同推进工控安全事业的发展。
声明:本文来自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