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产业发展中心网络安全产业推进部 郭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网络安全产业发展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网络安全教育、技术和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良性生态。网络安全产业园区是推动网络安全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布局建设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积极打造网络安全产业发展新高地,对推动安全产业规模化、集聚式发展,促进网络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一、发展网络安全产业的重要意义
统筹发展和安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新发展阶段,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要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在国际形势复杂动荡、全球秩序重新调整、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背景下,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筑牢网络安全防线,需要我们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充分认识网络安全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网络安全需求引领、技术创新、融合应用的时代特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有一定之略,然后有一定之功。随着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支撑力度作用持续增强,网络安全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网络安全保障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更加突出。围绕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重点领域和关键场景,须进一步提高网络安全技术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强化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健康有序的产业生态,为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网络安全产业园区建设是推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加快布局,园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网络安全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形成。
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北京)于 2019 年 1 月正式揭牌,形成海淀园、通州园、经开区信创园“三园协同、多点联动、先行带动”的总体布局,在构建国际一流的网络安全产业生态体系上,发挥出示范引领效应。截至 2022 年底,通州园共吸引了 128 家网络安全相关企业入驻,园区企业北京网藤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卓越信通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预计在“十四五”期间,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研究院、网络安全领军人才培育基地等重大项目将竣工,加速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科技创新产业集群。
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长沙)于 2020 年 6 月正式揭牌,以“南北呼应、东西辐射、技术突破、产业融合”为主线,建设国内领先的网络安全产业集聚区“一院四中心”,有力促进了产业集聚,并获批首批国家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共引进网络安全产业高精尖领军人才 18 名,各类高层次人才 324 名,拥有 84 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科技专家,网络安全集群企业集聚从业人员达 8.5 万余人,举办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讨会、网络安全人才创新创业教育论坛等活动,不断推动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
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成渝地区)于 2022 年 5 月正式获批,成为全国首个获批的跨省域国家级网络安全产业园区,目前川渝地区网络安全产业年均销售收入超过 1000 亿元,两地引进网络安全企业共 300 多家,包括技术研发和应用转化的创新中心、创新实验室、网络攻防靶场和适配基地等共计 92 个,在工控安全、密码产品、电磁防护、大数据安全等领域扎实布局,将网络安全产业打造为成渝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特别是重庆市经济信息委于 2022 年 9 月印发了《关于推进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市级重点园区建设工作的通知》,持续发力推动园区发展。
三、产业园区发展趋势展望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持续创新,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网络安全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建设网络安全产业园区,加快网络安全能力建设,是护航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网络安全产业园区建设需要产业各方加强交流合作,从技术创新、产教融合、生态培育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共同依托园区推动网络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依托园区推进网络安全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推动园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安全企业、行业用户等联合建立网络安全联合创新中心和技术研发实验室,组织创新团队开展跨学科、跨领域产学研协同攻关,强化网络安全基础理论研究,促进研究成果应用转化,加快推进创新联合体建设,提升网络安全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创新要素流动,整合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激发创新活力。
二是依托园区推动网络安全人才基地建设。聚焦网络安全人才教育培训,探索校地企三方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推动高校院所和安全企业联合办学,提高人才供需对接效能,建设网络安全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网络安全相关学科和专业,建设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开放式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基地,持续完善网络安全产业人才能力评价体系,在一线实践中培养造就人才。
三是依托园区加快网络安全产业生态构建。围绕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重点领域,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安全、数字化应用场景安全、安全基础能力提升,积极建设区域网络安全公共服务平台和一体化安全能力体系,进一步汇聚产业资源要素,着力培育具有影响力的网络安全领航企业,孵化“高精尖”特色安全企业,促进创新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营造网络安全产业发展的良性环境。
(本文刊登于《中国信息安全》杂志2023年第2期)
声明:本文来自中国信息安全,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