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家安全研究回顾及发展趋势
——基于citespace软件的知识图谱分析
王卓 秦浩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近年来国家安全相关领域研究取得丰硕成果。本研究以1998-2022年发表的1297篇CSSCI期刊文献作为研究样本,运用CiteSpace软件从能量分布和前沿趋势等方面归纳国家安全研究主题,探究国家安全研究的知识生产线索,分析国家安全学学科发展、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发现:国家安全研究文献整体呈上升趋势,1297篇文献共涉及1418名作者和12495位共被引作者,刘跃进共被引频次最高;国家安全研究领域的核心知识基础由2篇奠基性文献、3篇高被引文献和2篇高中心度文献共同组成。通过聚类分布,从理论、地域、领域、治理和学科等5个维度对国家安全研究主题进行归纳总结。基于CiteSpace生成的时区图谱将我国国家安全研究分为初步拓展阶段(2003年以前)、多元探索阶段(2004-2013年)和爆发增长阶段(2014年至今)。从研究前沿趋势来看,国家安全学科体系建设研究、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数字时代背景下数据安全问题研究和国家安全审查研究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和理论增长点。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①]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风险复杂多变,恐怖主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网络安全问题等多种安全隐患交织叠加。面对全球不确定性风险日益增加,国家安全体系成为新时代建设高水平平安中国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保障。2014年4月15日,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国家安全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被正式提出。2015年7月1日,中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出台。2017年,十九大报告将“总体国家安全观”列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2022年,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国家安全工作单独列为一章,以“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为题展开系统全面的阐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国家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回应国家安全的实践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设置“交叉学科”门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通知》。为了回应国安学科建设需要,来自法学、政治学、管理学等不同领域的学者,从自身学科视域出发建构了不同的理论分析范式,丰富与完善了国家安全研究的知识谱系。作为交叉学科门类下设的国家安全学,为进一步发展这一新兴学科领域,有必要系统梳理与总结国家安全学的研究现状,回顾其演进路径和方法论特征,发掘其实践背后的理论内涵,以此为丰富国家安全学的理论与实践提供重要实证支撑。
当前,已有学者开始运用文献计量工具探究国家安全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变化。例如,有研究通过VOSviewer软件对2015年至2020年五年期间CNKI数据库刊载的11780篇与国家安全相关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发现:我国国家安全研究热点正从传统安全向非传统安全转变,对国家安全问题的研究逐渐由技术层面转向人文层面。也有研究针对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进行文献计量综述。在生态安全领域,有研究对2000-2011年CSSCI期刊发表的299篇文献进行了梳理,发现生态安全预警体系建设以及土地生态环境安全成为生态安全研究领域的前沿议题,生态安全研究更趋向于对特色性的生态系统进行分析和评价。在边疆安全领域,有研究针对2001-2021年2242篇与边疆安全研究相关的核心期刊和CSSCI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我国边疆安全主要聚焦在边疆治理、概念建构、区域安全、边疆生态安全等重点议题。上述成果对把握我国国家安全研究基本现状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尚存进一步拓展空间。第一,既有研究选取的文献检索区间较短,无法全面反映国家安全学研究的演进路径。第二,文献计量评估的研究视角略显单一,仅关注某一具体的类型或层次的国家安全,对国家安全学跨学科、多领域的复合性理论缺少关照。第三,现有成果普遍使用简单的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缺乏较为深入的理论对话和批判性评估,未全面挖掘该领域的本质特征和知识结构。
基于此,本研究以CSSCI数据库收录的中文期刊作为样本来源,系统检索1998-2022年期间发表的国家安全相关文献,通过数据清洗建立研究数据库,运用引文空间软件展开综合研究,尝试回答以下问题:第一,当前我国国家安全的研究能量分布如何,呈现出哪些特征?第二,国家安全研究热点的时空分布如何,有哪些经典的研究主题?第三,国家安全研究的理论演进趋势是什么,有哪些前沿热点议题?通过对上述研究问题的回答,探索和归纳国家安全的研究类型,梳理和分析国家安全研究的知识增长线索,从学理层面总结与反思国家安全的学科发展、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随着图书情报科学领域的科学知识图谱方法的普及,专门针对文献可视化的相关软件工具也随之呈现,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分析和显示特定学科领域(knowledge domain)的知识演进趋势和结构关系。
本研究尝试运用其中的引文空间(CiteSpace)作为研究工具。作为一款引文可视化工具,CiteSpace旨在挖掘文献背后的潜在知识、梳理文献引用之间的联系和把握文献的发展趋势。引文空间由三个指标要素构成:一是中心度概念(betweenness centrality),通过彩色圆圈标注某类文献(或文献、作者、机构等),其主要目的是测量节点文献在引文网络中的重要性,从而准确识别关键节点文献;二是突现词识别(burst detection),引文空间采用克林伯格(Kleinberg, J.)和塔多斯(Tardos, E.)提出的算法来检测某段时间内某一类论文的爆发式增长,从而准确捕捉该领域的前沿研究议题;三是时空分布图(Timezone),它采用自动布局算法来更加直观地展现文献引用的同比增长趋势,并将引文之间的聚合复杂关系映射在时间图谱中,从而更好地帮助科学家发现潜在的研究趋势。
本研究采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家安全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可以直观地展现出以下内容:国家安全领域中有哪些具体的研究领域?这些领域的核心知识基础是什么?目前国家安全研究的前沿热点议题有哪些?从研究演进的趋势来看,有没有特别显著的创新、断层或方向转变?等。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CSSCI)作为数据来源,根据样本数据检测发现,该领域第一篇“国家安全”相关期刊论文发表于1998年,结合检索文献整体情况,最终确立1998-2022年为文献来源时段。检索式为:“篇名(词)=(‘国家安全’)or 关键词=(‘国家安全’)and 文献类型=‘论文’ and 年=‘1998-2022’”,结果共得到1692篇期刊文献。为了最大可能排除不相关文献干扰,保证研究信度,本研究借助Bibexcel软件对文献题目进行格式标准化,去除重复文献和不相关文献后最终保留1297篇文献作为本研究的分析样本源。
二、国家安全研究现状
(一)作者分布
作者分布特征有助于了解国家安全领域的研究主体能量分布,且可由作者共被引及其时区视图等揭示该领域高影响力、高产量作者群体及其合作互动关系。利用CiteSpace软件对研究样本进行作者分布处理,可得作者共被引时空图谱与引文共被引图谱。由图1所示,1297篇文献共涉及1418名作者,其中发文量居前3的作者依次是刘跃进(12篇)、张文木(10篇)、张家年(8篇);发文量5篇及以上的作者共计9位作者,2篇及以上的作者共计150位作者。由图2所示的作者共被引分布可知,共涉及共被引作者12495位,其中共被引频次居于前3的作者依次是刘跃进(86次)、秦亚青(64次)、王逸舟(51次);共被引频次达到20次以上达到18位,10次及以上的为44位。同时,由共被引作者时区视图来看,王逸舟(1998)、阎学通(2000)、刘跃进(2000)、秦亚青(2003)、余潇枫(2005)等作者出现时间较早且共被引频次较高,可将他们视为国家安全研究领域的重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他们对中国国安学研究起到了方向引领和先驱作用。
图1国家安全研究领域作者共被引时空图谱
(二)知识基础
一个特定学科的知识基础是由该领域内所有文献的引文(或称参考文献)集合所构成,其中高被引、高中心度和奠基性的相关参考文献集合共同构成了该领域的核心知识基础。奠基性文献是该研究领域内引文被引时间最早的高被引或高中心性引文,可以将其视作该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起源。
通过分析图谱节点所代表的文献数据,本研究发现两篇奠基性文献:一是刘跃进于2000年发表的题为《“安全”及其相关概念》(被引86次,CNKI被引147次),二是秦亚青2003年发表的《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被引64次,CNKI被引611次)。刘跃进在《“安全”及其相关概念》一文中指出应清晰界定“国家安全”这一复合概念中的“安全”,他认为“安全”概念的想象空间和内涵边界应有明确的限定,不应无限制地扩展到“安全组织”“安全举措”“安全活动”等相关概念,造成“安全”概念的泛化与混淆。秦亚青在研究中提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观念都在经历着调整和变化,而国家身份界定国家的战略文化和国家的安全利益。这两篇文献在主题上与国家安全领域两大核心研究主题——国家安全概念体系的建构和国际安全研究——相互匹配;这两个主题的高被引或高中心度文献可以一起被链接分析学科领域的引文情况,共同组成国家安全领域研究的一般知识基础。从两篇文献的主题看,国家安全领域研究需要掌握情报学和国际政治方面的相关知识(见表1)。
表 1 国家安全研究领域核心知识基础
图2 国家安全研究领域引文共被引图谱
三、国家安全研究的主题分类
样本文献的时间线视图可以反映出该领域各聚类热点议题时间跨度及其演化历程。由关键词聚类时间线视图可知(见图3),当前国家安全研究领域关键词聚类为18个类别,包括“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国家主权”“拜登政府”“社会安全”“国家安全审查”“生物经济”“全球治理”“网络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学”“安全需求”“情报工作”“中国共产党”“生物安全”“地区与国别政治”“国家安全法治”“远东开发”“总体国家安全”“WTO”等。
总体来看,国家安全研究内容呈现议题离散、关键词聚类多、高频关键词少等特点。为解决研究聚类之间交叉重叠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关键词聚类图谱,结合国家安全研究重点文献内容研读,将18个聚类综合归类为理论、国别、领域、治理和学科5个研究层面。以下将结合关键词聚类结果和重要节点文献,分析国内有代表性的学者在各个研究维度的重要论点、研究方法、理论范式以及结构联系。
图3国家安全研究领域的关键词聚类混合时间线视图
1.国家安全研究的理论维度。国家安全的理论研究是基于国家安全治理实践图景的理念概括和价值考量。西方学者主要从国家安全研究的不同立场出发,提出了“安全困境”“零和博弈”“霸权稳定论”“复合相互依赖理论”“集体安全论”“文明冲突论”“民主和平论”等诸多理论范式。当下,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一项重要的思想引领和理论创新,超越了西方传统的公共安全理论范畴和逻辑框架,国内学界更是在理论建构层面吸取国外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理念,又根据本土化实践融入了不同学科的安全理论,正逐渐形成一批新的理论研究成果,试图跳出西方“国家安全”研究的话语窠臼。具体包括国家安全研究的概念创新、名词界定、理论建构、范式推进、时空想象等主题。例如,在“国家安全”的概念界定上,有学者从国际关系学科视角,通过“国家”“安全”“国家主权”等定义中引申出“国家安全”的概念:国家安全是指国家能够提供一个相对安定、完整、免受攻击的状态,以及维持这种确定性状态的能力。也有研究从法学角度,认为“国家安全”是指一国法律确认和保护的国家权益有机统一性、 整体性免受任何势力侵害的一种状况。还有研究从生态学视角,将“国家安全”定义为“国家维护主权领土完整和核心利益等国家要素的集合;它决定着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与胜败兴衰。”
2.国家安全研究的地域维度。国家安全研究的地域之维是厘清国家安全在地理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化表现、凸显国家安全国别研究的重要视域。具体涉及到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拜登政府、全球治理、地区与国别政治、生态经济、远东开发和WTO等聚类主题。“纵览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安全局势,国际安全问题的国内化和国内安全问题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日益显著,对世界每个国家的安全形势构成了严峻威胁。”由于国家安全与世界安全、公共安全联系紧密,保障世界安全和公共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这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国家安全问题的“全球化”,即处在世界安全体系中的每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源自某个国家的国内安全危机都会对整个全球的国际安全形势造成冲击。例如,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起初只是源于并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但后续却波及到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最终引发西非政局大动荡。二是国际安全问题的“国内化”和“社会化”。即国际安全问题会对其他国家的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形成挑战。例如,2011年,一场爆发在阿拉伯世界的社会运动事件——阿拉伯之春——波及遍及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埃及、也门和叙利亚等多个国家,约有700万难民离开自己的家园寻求政治庇护和经济救助,大量难民潮的涌入造成欧洲国家和中东北非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因此,解决国际安全问题的主要举措,是增强国际间的合作与对话交流,共同提升国际社会的安全应急能力。世界安全观认为,在联系日益紧密的世界里,各个国家主体之间的合作可以看作是一种“正和”(positive-sum),国内安全事务的“全球化”使得传统的主权理论逐渐失去解释力。
3、国家安全研究的领域维度。2014年4月15日,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创造性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其中包括了11个安全领域,新时代国家安全体系又进一步延伸为16个安全领域。结合各方面的观点,当前学界关于国家安全的领域划分,主要包括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海外利益安全、太空安全、深海安全、极地安全和生物安全等领域。而这份安全清单会随着国家对安全形势的评估、安全认知的扩展和安全需求的扩大,在实践中持续调整和优化。这些安全领域类型各异,影响因素和作用场景各不相同,解决隐患的方法与技术也极为不同,参与处置的行为主体也多种多样。有些安全领域直接关系到社会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例如军事安全);有些存在形式较为隐秘但扩散极快,容易造成社会面的紧张氛围和公众隐私的泄露曝光(如网络安全);有的是技术处置难度较高,需要极强的专业性和极好的处置掌握力(例如核安全)。不同国家由于发展阶段存在差异、民族与人口规模不同、国土资源储备各异,必然会涉及到不同的国家安全问题领域。从方法论层面讲,国家安全领域的研究难点在于国家行为主体面对纷繁复杂、领域各异的安全问题,如何确定安全决策的优先级,科学研判资源投入的顺序和比重,甄别哪些领域需要紧急解决、哪些领域是中长期的挑战。
4、国家安全研究的治理维度。国家安全治理理念是国家安全治理的逻辑起点。该维度主要涉及到国家安全审查、总体国家安全观、安全需求、情报工作、中国共产党、国家安全法治、总体国家安全等聚类主题。首先,在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审视上,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一种多维度、多领域和多层次的“复合性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要义是“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实现人民安全、增进人民福祉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根本目标。从构成要素来看,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一种由16个安全领域组成的全域安全体系,兼顾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从自身与整体、内部与外部、发展与安全三个辩证层面全方位理解国家安全。其次,国家安全治理体系由国家安全战略体系、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国家安全工作机制和国家安全法治四个部分共同组成。其中,《国家安全战略纲要》于2015年1月审议通过,标志着总体国家安全观确立后的第一步国家安全战略政策文本正式形成。同时,在中央和地方层面构建了集中统一领导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并出台或修订了《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体现了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重要体制性和制度性安排。
5、国家安全研究的学科维度。构建跨学科协同发展的国家安全学科体系,可为建设安全有序、和谐稳定国家提供前沿性参考。从交叉学科视角来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国家安全的学科特征十分独特,其研究领域具有“横切延展性”,即研究范畴以威胁和隐患为边界,研究对象横切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信息等多元领域,其构成要素所形成的横切面形成了国家安全的研究领域。从学科交叉视角来看,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军事学、信息工程、生态学、航空航天等众多学科都与国家安全学学科具有交叉融合,它们的共同学科特质是:使用一门或多门学科的概念、理论和范式去研究另一门学科或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对象,将不同学科的方法论、知识论和本体论层面的交汇点有机结合起来。由此可知,国家安全学学科的主要教学内容可以包括:国际安全学、国内安全保卫学、国家经济安全学、国家军事安全学、国家文化安全学、国家安全管理学、国家安全情报学、国家安全法学等。作为学科建设的基础架构,国家安全的新兴概念建构也十分必要,涉及到“安全度”“安全指标”“国家安全度”“国家安全原生要素”“国家安全派生要素”“国家安全伴生要素”等新兴概念体系。
四、我国国家安全研究的演进轨迹和研究前沿
(一)演进轨迹
本研究将国家安全研究的年度文献数量代入线性公式,发现:在1998-2022年的25年间里,文献数量基本呈现稳步增长趋势(见图4)。国家安全研究文献自1999年开始出现升降反复现象,2004年发文量达到了一个小的峰值,随后每年发文量基本保持在30多篇的振幅波动;2014年发文量跃升为64篇,之后虽然发文趋势有所回落,但一直维持在每年50篇以上。
图4国家安全研究的年度成果动态
图5国家安全研究演进脉络图谱
图5是国家安全研究文献主题路径演进图,由此可挖掘国家安全研究嬗变的动因和规律。图5中线条跨度、密度和不同节点之间的连线清晰地展现了这些热点之间的时间走向和话语变迁。根据中国国家安全研究文献数量、关键词类别分析,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3年以前),国家安全研究的初步拓展阶段。这一阶段学界主要关注传统国家安全问题(见图5)。一方面,“外部安全”更受到研究者的青睐,比如对中美关系、地缘政治、国际形势、9.11事件等方面的研究,皆与国际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安全形势的转变,国家安全要素不断更新,以往以军事、政治为核心研究对象的传统安全理论已无法解释新的安全治理实践,学界开始对“科技安全”“生态安全”“文化安全”等非传统安全视域进行多元探索。
第二阶段(2004-2013年),国家安全研究的多元探索阶段。在这一阶段,随着非典疫情、金融危机、全球变暖、网络兴起、H1N1流感等重大全球安全危机的爆发,国家安全的研究领域逐渐拓展,学界研究重心开始兼顾内部安全与外部安全,关注焦点开始由传统安全转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攻击、生态安全、经济危机等非传统安全。其中,余潇枫等提出了我国非传统安全建设的“安全治理”理论;惠志斌认为要建构我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架构,进一步维护我国信息安全权益;李东燕界定了全球治理的概念内涵和价值意义,提出构建全球安全治理体系的措施。
第三阶段(2014年至今),国家安全研究的爆发增长阶段。在这一阶段,为适应国内外安全格局的新形势和新变化,我国成立了国家安全的最高领导机构——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了国家安全治理的战略性理论——总体国家安全观,2021年发文量激增至125篇。国家安全的理论研究以此为契机,快速地从单一的、相对传统的安全理论视角转换为整合性、全域性的研究范式,不再局限于“小安全”,安全的概念要素得到进一步扩充和丰富。在此内涵“添加”过程中,学界逐渐关注“大安全”问题。随着国内安全局势日益复杂,以“东突”恐怖组织为代表的分裂主义势力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策划多次恐怖袭击,致使安全问题研究进一步得到重视,学界开始从文化管理、认同建构、安全发展等层面对边疆安全治理展开探讨。与此同时随着“安全”的空间内涵扩大至太空、深海、极地和网络空间,新型全球安全问题在学界得到充分讨论,并相当成功地将“全球公域”研究成为一个具有学科交叉特征的研究主题,并指出了一些中国参与“全球公域”治理的路径和举措。再者,随着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加剧了世界经济社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生物安全成为当下学界讨论的热点议题,也是当下国家安全问题研究的一个突出议题,有关议题的文献数量一直保持在高位水平。
由此可见,国家安全的范式革命与转换主要是由基础理论的革新所引发和推进,而基础理论的革新多是由时下国家的重大战略催生。作为一门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政策学”,国家安全学需要助力政府相关部门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等时代命题做出应有的回应。
(二)研究前沿
研究前沿可以反映国家安全研究领域现阶段的观念特征和热门选题,展现该领域的研究动向和发展趋势。从前沿与趋势探究方法来看,主要有引用关系分析、文本内容分析以及将前两种方法结合的复合关系分析,其中突现词检测有助于识别短时间内出现频次激增的关键词,进而捕捉该领域的前沿热点(见图6)。分析发现,近年来的突变关键词主要有“数据安全”“中国共产党”“学科建设”“国家安全学”“总体国家安全观”“情报工作”“政治安全”“国家安全审查”等,反映出以上关键词为近年来我国国家安全研究前沿议题。从突现强度来看,“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全球化”“国家安全战略”是近5年国家安全领域的热点议题。
进一步分析相关节点文献可知,我国国家安全研究前沿主题可分为以下4个方向:第一,国家安全学科体系建设与发展研究,具体内容涉及学科定位、理论范式、“三大体系”等内容。例如,高金虎提出国家安全学科体系的构成要素包括:军事学、政策学、情报学、应急管理和法学等。第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研究,具体包括概念界定、核心要义、构成要素、战略思考和时代价值。例如,凌胜利提出1949年以来国家安全观逐渐从“国家安全”“政权安全”转向“人民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了内部安全与外部安全、国土安全与国民安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发展与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等多重辩证关系,是国家安全指导思想的重要变革。第三,数字治理背景下数据安全问题研究,包括数据安全、隐私安全、信息安全、数据安全治理体系等要素。例如,阙天舒认为多层次、多维度的数据安全隐患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数据安全治理水平的差异化表现,也容易导致世界范围内数据安全治理的制度碎片化、机制时效性缺失、机构职责不清晰等问题。对此,我国应健全数据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立数据流动、开放和互动的合作机制与制度规范,让数据成为惠及全人类的新型公共资源。第四,国家安全审查研究。当前,关于国家安全审查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然而具体到各个层面的研究却缺乏理论深度。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数据流动规制和外资安全审查成为未来国家安全审查研究领域的两个重要突破方向。201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将国家安全审查机制固定在法制建设层面,继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将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同时,全球外资安全审查制度的新现象,与外资有关的安全举措和保护国际贸易交往的经济安全路径,国内安全环境与国外投资企业的良好结构关系等方面都会成为将来国家安全审查的研究方向。
图6国家安全研究前沿趋势图谱
五、结论与启示
(一)主要结论
本文通过CiteSpace科学知识图谱软件,以1998以来CSSCI数据库发表的文献作为数据来源,以“国家安全”为关键词对中国国家安全研究的能量分布、演变趋势和前沿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所得结论如下。
1.研究能量分布层面。从时间分布看,国家安全研究领域的文献呈稳步增长趋势,其中2014年后文献数量激增,这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密切相关。从作者分布来看,1297篇文献共涉及1418名作者和12495位共被引作者,刘跃进共被引频次最高,王逸舟、阎学通、秦亚青、余潇枫等是发文时间较早且共被引频次较高的重要奠基者。从知识基础来看,国家安全的核心知识基础由2篇奠基性文献——分别是刘跃进的《“安全”及其相关概念》和秦亚青的《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以及3篇高被引文献和2篇高中心度文献组成。
2.研究主题分布层面。本文通过引用空间将高频关键词聚类为18个主题,分别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国家主权”“拜登政府”“社会安全”“国家安全审查”“生物经济”“全球治理”“网络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学”“安全需求”“情报工作”“中国共产党”“生物安全”“地区与国别政治”“国家安全法治”“远东开发”“总体国家安全”“WTO”,并将聚类从理论、地域、领域、治理和学科5个维度进行归纳总结。
3.研究演进趋势及前沿层面。从演变轨迹来看,本文基于CiteSpace生成的时区图谱,将国家安全研究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初步拓展阶段(2003年以前)、多元探索阶段(2004-2013年)和爆发增长阶段(2014年至今)。从研究前沿选题来看,国家安全学科体系建设研究、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数字时代背景下数据安全问题研究和国家安全审查研究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和理论增长点。
(二)研究启示
基于上述对国家安全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主题分布和前沿趋势的系统阐述,本研究将1998年至2022年期间国家安全研究成果的启示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 厘清国家安全学的研究范畴。从诠释学的角度来看,国家安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国家安全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国家安全研究则是对该复杂社会现象背后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系统性解释。要高度重视国家安全治理系统的“层次性”和“涌现性”。国家安全研究涉及到多层次、多种类的治理实践问题和现象,协同防控、风险防范、政策预演都需要构建一个涵盖不同层次、不同主体、不同领域和不同路径的理论体系。在理论体系层面,通过对国家安全研究主题的聚类,可以发现国家安全学科呈现出一种复合性的知识结构,国家安全实践的复合性和全域性使得国家安全研究不是单一学科的因果逻辑所能充分解释,需要跨学科和多领域的理论与方法融合,以构建具有共识性和普适性的理论体系。就理论体系的融合与贯通来看,国家安全研究涉及到哲学和社会学,以分析国家与社会视角下安全治理格局的构建;涉及到政治学和经济学,以讨论安全格局变动下,权力与资源的合理配置。此外,国家安全研究与探究全球整体性质的生态学密不可分,与研究安全隐患与武力冲突的军事学和管理学有关,甚至还可以从关于描述自然界状态的量子学说进行思想吸纳。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是针对国家安全学的整个知识大厦而言,具体到个体学习或机构实践层面,应该根据自己的研究志趣或实践需要进行专项或者追踪研究,以避免国家安全学以交叉学科的“线性”方式简单交叉。国家安全研究的诠释对象要有“门槛”,以避免国家安全研究的泛化。虽然国家安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资源、环境、技术等诸多领域,但只要一项实践议题具有较高的治理绩效,不构成国家安全风险,则不宜不加区分地介入其他学科。只有一项实践治理绩效不彰、人民日益不满,风险影响或潜在威胁到政权、主权和领土完整,则意味着该项议题可以纳入到国家安全学的研究范畴。
2.提升国家安全研究的“方法论”意识。囿于国家安全事务的交互性、耦合性和演进性,以及国家安全学的跨学科性和交叉性,国家安全的研究方法自然也是多种多样。但方法论与具体的研究方法有着本质不同。方法论关乎解释与解决国家安全的逻辑。在厘清与确定国家安全具体的研究议题及研究对象后,紧随其后的工作就是如何理解国家安全事务背后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因此,国家安全实践是国家安全理论建构的基础与目的,国家安全学的方法论意识与方法论实践自然也要面向复杂多元的国家安全事务。如前文所述,国家安全研究“认识论”既有结构主义特征,也兼具诠释学与批判理论的特征,因而在方法论层面的第一位就是“对话”与辩证思维。具体到国家安全的治理事务就是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联系到“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总体”要求,强调的是国家安全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和战略性思维与方法,从整体主义视角出发,其主要关注宏观与中观层面国家主体及组织间的国家安全事务治理效能。当前治理理论主张整体性治理与协同治理范式,国家安全事务的多样性、渗透性与转化性要求国家安全治理体系需要在整体性治理框架内进行政策调整与制度安排。另一方面,从微观层面的个体主义视角出发,其关涉国家安全事务的价值设定。“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政策目标,意味着国家安全治理必须包含保护人民安全利益的保障机制。这两个视角反映出国家安全研究的方法论特征,需要明确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对话与辩证关系,既要避免一味追求整体主义而忽略个体视角下人民安全的合法权利,也要避免强调和彰显人民安全利益而造成国家主体安全的缺位。
3.把握国家安全学的建构方法。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家安全形势与任务,新时代的国家安全研究必须从战略高度统揽国家安全发展趋势,避免国家安全研究发展过程中的短视性、功利性和盲目性,维护和延长我国安全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战略思维”具有长远性、前瞻性和全局性,需要从整体视角思考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连续、动态、全面地识别国家安全研究相关影响要素,在把握国家安全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作出部署决策。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以下几个要素:一级学科的定位;二级学科的方向;特定专门的知识体系;专业的基础设施及人才队伍。国家安全学应吸取过去学科发展过程中学科分化过细、学科之间互相分割独立的教训,尝试科际整合、学科统合的发展路径。不同于其他学科自下而上由一系列二级学科逐渐发展而成一级学科的建构逻辑,国家安全学自建设之初就由上而下,通过行政主导推动各高校进行学科试点构建,体现出强烈的学科“整合”而非“分化”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科建设层面,国家安全学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广大理论工作者对国家安全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整体来看学科起步晚、学科理论建构任务重。一方面,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的结构性问题突出。当前,国内开设国安学研究生培养点的院校数量有限,专门致力于国家安全学研究的师资队伍供给短缺,且在短期内难以解决。另一方面,支撑国家安全理论研究的学术平台极其不足,国内仅有《国际安全研究》《国家安全论坛》和《国家安全研究》等专业期刊,以及部分高校学报开设的专栏,研究平台的缺失严重制约国家安全学学术成果的发表和学术观点的交流,进一步遏制相关研究人员的学术热情和研究积极性,难以为国家安全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展开提供保障。
The Research Review and Prospects of China National Security:Knowledge Mapping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WANG zhuo;QIN Hao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4, 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fruitful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field of national security research. This study used 1,297 CSSCI journal articles published from 1998 to 2022 as the research sample, and used CiteSpace software to summarize the main themes of national security research from three aspects: energy distribution, research hotspots, and frontiers, and to explore the knowledge production clues of national security research,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research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discipline. It was found that the overall trend of national security research literature is on the rise. The 1,297 articles involved a total of 1,418 authors and 12,495 co-cited authors. Liu Yuejin had the highest citation frequency. The core knowledge base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research field consists of two foundational papers, three highly cited papers, and two highly centrality papers. The "overall national security concept" has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 in the national security field. Through cluster distribution, the main themes of national security research were summarized and classified into five dimensions: theory, region, field, governance, and discipline. Based on the time zone map generated by CiteSpace, China"s national security research wa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preliminary expansion stage (before 2003), diversified exploration stage (2004-2013), and explosive growth stage (2014-pres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frontier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discipline system, research on the overall national security concept, research on data security issues in the digital age, and research on national security review have become future research hotspots and theoretical growth points.
(为了便于阅读,微信发布时删除了文献来源注,需要者可从CNKI下载阅读原文)
声明:本文来自坡上的国安学,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