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载体和数据管理工具组成的生态系统日趋成熟,这意味着目前的作战部队能够在战场上实现超强的连通能力。能够利用数据能力的部队很可能比那些行使不能利用数据能力的部队更具竞争优势。然而,采用这些技术需要对地面部队指挥控制(C2)的方式进行一系列改变。为此,英国皇家联合军种研究所(RUSI)发布了《为富数据战场环境中地面部队的指挥控制提供支持》研究报告,试图解释是什么推动了陆军指挥控制的变化,最能支持新兴需求的企业架构是什么,以及对指挥的实施方式会造成何种影响。本文对该报告提出的核心观点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变革推动因素

RUSI的报告认为,最重要的变革推动因素是:

  • 具备更强态势感知能力的军队将获得竞争优势。

  • 态势感知是通过在同梯次部队、传感器及效应器之间移动相关数据,从而使部队能够融合各作战要素来实现的。

  • 数据相关性要么必须通过预先商定的优先级确定,要么必须通过在更高梯次进行的分析确定。

  • 数据传输中的延迟必须最小化,以控制影响。

  • 对于部队的指挥来说,延迟可能很高,但态势图的形成应该像构建一个数据集一样尽量完整和合理。

  • 低延迟、高带宽通信对大多数战术单位造成了不可接受的电力消耗,这些单位必须支持低延迟、低带宽通信以保持态势感知。

  • 分析能力集中在较高梯次会使编队暴露在不可接受的远程火力风险中,除非执行数据分析的分队能够分散部署。

  • 分散部署要求总部任务的很大一部分实现自动化。

  • 自动化要求为部队提供一个与载体无关的异构数据生态系统,该系统的远程访问性质也使其容易受到网络攻击。

  • 任何未来的指挥控制架构都必须在电磁频谱(EMS)不断中断的情况下以可预测的方式降级。

未来地面部队的通信架构

设想一种能够支持未来军事网络所有需求的单一架构是错误的。相反,最好是在三种网络类型上设计未来地面部队的通信架构:

首先是旨在实现横向态势感知的战术网络。该网络要求高可靠性、低带宽和中等延迟流量,最好通过移动自组织网络(MANET)实现。

其次是一种能够在强对抗电磁频谱环境下,将ISR收集能力移动到视距之外的火控架构,最好通过与载体无关的异构网络实现。实现这一架构的网络应由高优先级堆栈管理,提供低延迟、高带宽通信,理论上称为杀伤网。

最后是一种作战指挥网络,总部可以通过该网络分发命令和支持信息,并从需要适度保证网络访问的部队收集态势报告,网络可以在高延迟下运行并提供中等带宽。该网络最好通过战斗云来实现,并通过卫星承载系统访问。

尽管战术态势意味着这些网络不应该完全融合,但关键是要在它们之间传递适当的数据。这些网络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的载体以及数据在系统上的管理方式。因此,使用通用的数据标准来实现这三种网络架构之间的信息交互是很重要的。

对指挥实施方式造成的影响

采用这样一种体系结构将对指挥的实施方式产生一些影响。

首先,对于指挥官来说,执行更严格的指挥纪律是很重要的,因为这种架构将使他们能够看到(并有能力指挥)子战术活动。如果使用得当,这种网络访问能力将在帮助指挥官分配和分发资源和储备方面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如果作战指挥官被卷入干扰战术活动,也将是灾难性的。

这种结构也会改变总部的功能,因为分散和解散虽然是确保生存能力的必要条件,但会使团队孤立,使参谋长难以维持总部的战斗节奏。因此,对于不同的团队来说,应积极努力协作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做出贡献,而不是按先后顺序完成各自的任务,这是非常重要的。

该系统还将严重依赖人工智能技术来确定优先级,并帮助较小的参谋部规划和融合信息。对智能化工具的信任至关重要,需要进行培训,以确保这些工具得到正确运用。大多数时候,采用人在环中的模式或者让人类理解人工智能如何做出决定是不可行的。出于这种原因,智能化工必须要具有明确定义的目的,以便通过评估它们产生的结果来保持信心。人类将保持在环中以执行监督职责。

体系结构的可靠性对于确保人员的信心也至关重要。这将需要积极的网络防御,以及思维方式的转变,从对绝对安全的期望转变为对相对安全的重视。不应期望通信架构始终保持以最高的效率运行,而应预料到会持续发生通信中断的情况。因此,部队必须利用通信架构的优势作为力量倍增器,而不应对其产生依赖。

最后,这种指挥控制架构将使电磁频谱呈现出一种机动式飞机的特征,这意味着部队需要从电磁辐射最小化转变为一种持续且模糊的电磁辐射状态。部队防护将依赖于主动破坏敌方杀伤链,而不是被动隐蔽。与载体无关的方法还意味着,获取通信的保证将需要战斗和资源。各部队单位将主动计划为通信连接水平而战,而不是简单地根据对手的活动被迫从主要通信协议转向替代、应急和紧急通信协议。

结语

如果RUSI提出的体系架构能够实现,则可以显著减少指挥控制所需的系统装备规模并提高生存能力。态势感知也可能显著提高部队各组成部分相互充当力量倍增器的能力,即使在分散态势下作战也是如此。最后,使用这种架构的部队将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其火力的有效性,并充分利用现代军队的传感器密度,从而在战场上持续获取高保真的传感器图像。

声明:本文来自防务快讯,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