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人类最复杂的实践活动,战争复杂性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紧密关联,随着人类活动空间和军事技术融合发展,跨域作战正在成为现代冲突对抗的必然结果。网络空间、电磁空间、认知领域等“非接触式”的隐形空间,是链接陆、海、空等实体空间的核心地带,是实施跨域作战的“神经”枢纽,逐渐成为大国角力博弈的重要战场。隐形空间对抗方式多维多样、手段隐蔽无序、疆域模糊难辨,逐渐演变为一种新型战争形态。

隐形空间对抗的方式

复杂性是战争的本质属性,隐形空间强调“战争形态由兵力火力消耗战向跨域精确破袭战转变”,对抗贯穿“情报侦察、指挥控制、联合打击、综合保障”全过程。隐形空间对抗是时代的产物,从近几场冲突看,隐形空间对抗的运用越来越常见,其不拘泥于某一特定方式,而是根据不同对手、不同强度,灵活运用不同空间、不同手段组合发力,形成利于己方的战略态势或者战场优势。

低强度隐形空间对抗。低强度对抗博弈是指国家或非国家行为体处于合作和竞争关系,双方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领域保持一般性竞争性互动。此态势下,隐形空间对抗重在掌握信息、保持存在,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一是隐蔽突破渗透。竞争双方运用网络侦察手段,持续、隐蔽对对手政治外交、军事及关键基础设施等网信体系目标侦察渗透,长期窃取对手关键领域信息数据,在核心节点预先设置“暗桩”,强调保有隐形空间的局部优势。二是持续侦察监视。竞争双方依托陆、海、空、天、网等侦察资源,构建针对对手的侦察预警探测体系,常态保持高频度侦察状态,夺取和保持隐形空间信息优势。在双方利益攸关区域,双方结合练兵备战行动,主动设计突防突击、情报侦搜等科目,诱导对方电磁目标活动,借机搜集掌握对手核心数据。

中强度隐形空间对抗。中强度对抗博弈是指国家或非国家行为体之间保持合作和竞争状态,但竞争成为双边关系主旋律,双方围绕核心关切展开全方位对抗较量。此态势下,隐形空间对抗重在警示攻击、威慑施压,主要表现为三种方式。一是非接触精准破袭。竞争双方围绕战略目标,运用“非接触式”武器手段,通过隐形空间精准攻击对手核心网信目标,直接或间接影响对手实体空间目标,令对手吃“哑巴亏”。2010年8月,美国运用“震网”病毒精准袭击伊朗布什儿核电站,迫伊搁置核发展计划,就是隐形空间精准破袭的典范。二是实战性干扰检验。竞争双方在利益攸关区域,强调运用隐形空间对抗装备手段,试探性、警示性干扰攻击对手主战武器装备等,验证装备作战能力,相互试探对手底线,威慑教训对手行为。三是叙事性认知较量。竞争双方依托网络信息和现代媒体技术,围绕全球战略格局走势的思想博弈和政治塑造,相互试探阐述己方核心诉求,依据自身利益提出不同主张,制造对方负面国际形象,诱导网络舆论走向,争取国际舆论主导权。

2010年8月,美国运用“震网”病毒袭击了伊朗布什儿核电站

高强度隐形空间对抗。高强度对抗博弈是指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合作沟通渠道基本断绝,竞争双方在隐形空间对抗日趋白热化,并怂恿主导发动“代理人战争”。此态势下,隐形空间对抗博弈重在介入支援、杀伤慑止,主要表现为三种方式。一是持续攻击遏控。竞争双方着眼实现战略目标,灵活运用网络攻击、电磁干扰等隐形空间对抗手段,持续攻击破坏对手军事信息体系,大规模瘫痪关键基础设施网络目标,慑止对手可能冒险行为或支援“代理人”实体空间作战,夺取和保持隐形空间优势。二是高技术外部支援。主导发动“代理人战争”一方,运用隐形空间资源和人工智能技术介入支援,采取提供实时战场态势、重构作战体系、远程指挥行动、指引火力打击,以及赋能“代理方”武器装备等方式,提升“代理方”整体信息化水平,跨域式跃升其综合防抗能力。三是占控认知领域高点。竞争双方围绕占控隐形空间资源,采取信息轰炸和信息遮断等手法,针对目标国进行战略叙事,以特定事件极度渲染、歪曲叙述,进行标签化定性,通过观念塑造、舆论操控等构建对对手不利的负面情感认同,占据义理制高点,为其行动提供道义和法理依据。

隐形空间对抗的特点

伴随战争形态的发展变化,战争特征也呈现多样变化。隐形空间对抗,作用效能由虚拟空间向实体空间、认知领域渗透,作战手段由单一方式向多维融合、立体攻防拓展,对抗形态呈现指数级、爆炸性的复杂嬗变,衍生出许多独有的战争特征。

隐形空间是链接实体空间的核心地带

疆域模糊 传统的陆、海、空、天等物理空间战场,都存在一个比较清晰的防御疆界,比如人为以山脉、河流、岛屿或者关隘、城池等划定界线,具有明显的物理性距离感。隐形空间因为组成要素既有物理空间的人员和设备,也有虚拟空间的信息数据和交互规则,“实”与“虚”的交织混合,装备与链路的灵活重构,人员与数据的联通交互,决定其与陆、海、空等物理空间不同,无法用类似“山脉”“河流”“城池”等固定实体,划定一个比较清晰的隐形空间疆域边界。因此,隐形空间对抗不再关注传统物理疆域争夺,更多关注隐形空间运转的关键枢纽,这既可能在物理实体边界外,也可能是传统战场腹地,这给布防带来巨大挑战。

平战一体 传统作战平战界线分明,强调“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平时重在集聚能量,重点是掌握对手情况、创新作战运用、专攻精练聚能;战时重在集中释能,重点是遴选对手核心目标,全面实施打击释能,实现作战企图。隐形空间对抗十分依赖对手体系脆弱性和漏洞,强调“养兵千日、用兵千日”,平时以不同形式、不同规模、不同空间悄然发生,重在侦察渗透和隐蔽潜伏。战时则在平时渗透潜伏基础上,运用不同策略、不同手段、不同强度实施攻击,重在全面攻防和破击体系。因此,隐形空间对抗功在平时、用在战时,很难按照传统战争属性对其做出清晰的战争界定。比如“震网”病毒也是通过平时长期侦察渗透,最终通过病毒直接达成战略目的。

技术制胜 兵力规模、武器装备是传统作战攻防优劣的重要衡量因素,但隐形空间攻防优劣主要依赖科学技术手段。一方面,隐形空间要稳定高效支撑作战体系,需要依靠量子密码、可信计算、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科学技术,构建可靠、稳固、安全的作战体系链接和分散部署的作战单元,力避被对手降维打击;另一方面,隐形空间作战运用的无线接入、远程接管、病毒程序、电磁扰压、信息遮断、舆论轰炸等手段,都是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电磁能、社会工程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共生产物。对抗双方谁有高敌一筹的技术手段,谁就能在隐形空间中先敌一步出奇制胜。比如,2007年以色列空袭叙利亚核设施基地,就是基于美军长期侦察渗透叙军预警探测系统,针对性研制出“舒特”系统,有效干扰了叙军防空雷达网络,支援以军战机突入叙境轰炸并顺利返航。

军民混合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精神生活需要,网络空间、电磁空间、认知领域等隐形空间与民众工作生活越来越密切,加之隐形空间的开放性、技术手段的通用性、疆域界线的模糊性,使得军队力量和民间力量参与的界限逐渐模糊,以军掩民、寓军寓民、军民混合已成为隐形空间对抗的新常态。一方面,隐形空间对抗不再局限于军事目标还是民用目标,不再局限于虚拟空间还有认知领域,决定对抗不再仅仅是军队责任,还需要军民融合互补一体发力;另一方面,隐形空间对抗手段具有通用性,民间蕴藏着丰厚的技术手段和物质基础,决定军队力量需要民间力量提供强有力支撑,联动夺取对抗胜利。2022年乌克兰危机中,军民力量混合参与隐形空间对抗较量,改变了对抗进程,开启了隐形空间军民混合对抗的新起点。

隐形空间对抗的影响

隐形空间对抗看似实施持续低位攻击,降低了冲突双方高强度军事对抗风险,但从现实看,隐形空间对抗手段方式灵活难测、作用效能渗透转化、行动力量军民难分,引发战争形态快速嬗变,催生多种危机易发并发,战争冲突呈现越来越多的复杂性趋势,给遏控危机、打赢战争带来很多风险挑战。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科学技术是隐形空间对抗的制胜法宝

危机管控挑战更大。隐形空间对抗重在采取有限手段规模,长期隐蔽对对手实施持续低位攻击,强调不过度刺激对手、不追求一时得失,旨在积累小事件形成雪崩效应,渐进蚕食对手优势,确保战略态势始终保持利己方向发展。与传统作战领域相比,隐形空间攻击由于没有国际法规范行为准则,对抗双方时时刻刻都在博弈较量,一旦处置不当极有可能发生“擦枪走火”,进而引发危机升级甚至爆发武装冲突。同时,隐形空间“非接触式”对抗解决不了本质问题,反而“温水煮青蛙”可能使矛盾越积越深,一旦造成雪崩效应,必然引发更为强烈反应,且不局限于单一领域内,给战略危机管控带来更大风险挑战。

区域拒止难度更大。隐形空间具有跨域、赋能功能,“跨域”是因隐形空间与陆、海、空、天等物理实体空间相互重叠关联,物理实体空间的军事信息系统和用频武器平台,需要隐形空间技术手段使广域分布或机动部署的兵力兵器达成通信联系,这是跨域作战的基础。“赋能”是指通过隐形空间能融合分析战场情报、共享分发态势信息、快速规划作战行动、科学消除用频冲突,实现作战力量信息共享、一体联动。与传统作战领域兵力兵器支援相比,隐形空间介入支援可通过重构作战体系、共享情报信息、远程控制行动等远程方式,实现对低水平“盟友”的信息化“赋能”,从而弥补其综合实力差距,极大降低了大国发动“代理人战争”成本,增加了“区域拒止”难度,促使有些大国更加肆无忌惮“拱火递刀”,导致敏感地区“政局动荡”、地缘政治发生巨变。

体系作战威胁更大。联合作战体系庞大、结构复杂,关键是通过隐形空间将实体空间各作战单元链接起来,利用信息处理技术逐级汇聚、逐级融合。隐形空间对抗核心就是对联合体系中关键节点和枢纽局部短时破坏,使其支撑或关联的实体作战目标降能或失效,发挥以虚制实的作战效能。与传统作战领域针对单个实体目标摧毁性作战相比,隐形空间对抗更加注重打击联合作战体系的关键环节,重在破坏整个作战体系运行功能,使分散部署的各作战力量成为被割裂的孤军,致使其信息流动受阻、指挥决策失准、行动控制不畅,无法有效紧密协同行动,产生类似“降维打击”的行动效果,迅速形成对对手高维度的绝对优势。由于隐形空间体系架构设计缺陷,导致安全问题不可能彻底管控,联合作战体系在遵守跨域赋能增效的同时,必然也面临“降维打击”风险,无疑增加了体系作战的不确定性。

社会领域灾难更大。隐形空间对抗是典型的“非接触式”较量,具有平战难分、军民难辨的特征。从既往对抗案例看,对抗人员往往披着民间人员外衣,运用比特流、电磁波等手段攻击,肆无忌惮发动远程接管破坏或者抵近战场干扰攻击。与传统战场较量相比,隐形空间对抗由于行为体多元性和溯源的困难性,攻击人员突破了传统战争作战法律界限,不仅仅对对手军事目标持续实施精准破袭,还常常选择对手关键基础设施和支援保障作战的民用目标实施大规模阻断攻击。由于隐形空间攻击目标正在由军事向军民兼顾转变,对抗双方金融、能源、电信、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都是重点打击对象,都面临被瘫痪、被接管的体系性灾难,给冲突战争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应对策略

战争形态的深刻变化,直接影响战争机理的改变。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特点观机理,认真研究新复杂战争形态的复杂性,从复杂性的角度去研究战争问题,聚焦大国对抗博弈推进战争准备,掌握隐形空间对抗主动权。

隐形空间更注重打击敌人作战体系的重要节点

推动构建国际行为准则,禁锢各方隐形空间行动。鉴于隐形空间与实体空间深度关联,放任隐形空间对抗必将加剧战略对抗态势,给大国博弈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因素。我们必须秉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主动承担与我相适应的大国责任,联合世界各国和政治团体,推进全球多边框架下讨论隐形空间安全问题,积极推进隐形空间国际治理进程,重点围绕隐形空间对抗平战难分、军民难辨,行动多元、溯源困难等现实问题,规范制定隐形空间有关条约,明确“使用武力”“武装攻击”的评判标准,规范各方活动范围、行为方式、制裁标准和行使自卫权的尺度,划出隐形空间对抗的红线和底线,约束各方在隐形空间行为,力避有些国家凭借技术实力,在隐形空间长期肆意挑衅打压,抢占主动权主导权。

强化积极防御能力建设,对冲大国隐形空间挑衅。把握隐形空间对抗正在由军事向民用关键基础设施拓展特征,统筹军事与民用关键基础设施,加强体系冗余性建设,预想最坏情况、做好最坏打算设计体系,确保体系反脆弱性。要强化军民联防,健全完善相关法规制度,明确军地跨部门信息共享、多领域应急协同、应急指挥体系组建等内容,明确联合处置隐形空间事件流程,为军地联防提供法理依据;要敢于打破桎梏,站在攻击者角度审视可能攻击来源、手段、途径,通过调整防御策略做好“底线防御”,同时要主动前出狩猎、前置防御,常态追踪溯源对手,从攻击源头反制敌攻击行为;要大胆技术创新,加强区块链、量子技术、人工智能、5G和拟态防御等新兴技术运用,创新构建纵深网络防御体系,缩短观察、判断、决策、行动的响应时间,依据碎片化隐形空间行动事件,自动分析攻击源和先攻特征,预测网络攻击行为,妥善谋划应对隐形空间行动应对策略。

提高运用软硬实力能力,慑止隐形空间对抗。当前大国博弈对抗进入全方位角力阶段,隐形空间对抗加剧大国竞争对抗,有国家在隐形空间恶意破坏和遏制打压,无所不用其极。要赢得隐形空间博弈对抗胜利,必须拿起隐形空间对抗武器,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要深研对手既往案例,研究对手攻击招式、追踪对手攻击路径、搞清对手能力手段、预判对手可能行动,预置反制对手攻击行为;要强化核心能力建设,按照隐形空间作战效能和对抗方式,重点研发定点破袭和集成攻击两类武器工具,推动武器工具定制化谱系化,达到根据隐形空间对抗态势灵活实施反制行动,保持反制行动的有效性;要大胆创新设计,聚焦隐形空间机理特征、策略招法和手段样式,成体系推出冲突形态、作战概念、场景设计、战法运用等一揽子成果,引领斗争准备;要敢于亮剑实践,把对手对我隐形空间慑压挑衅行动作为“磨刀石”,创新设计应对行动、灵活运用反制手段,在现实应对中提升隐形空间实战能力。

版权声明:本文刊于2023年 7 期《军事文摘》杂志,作者:贺璐、李宝玲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转自《军事文摘》”。

声明:本文来自军事文摘,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