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战争的特点已从冷战后期发展起来的精确打击演变为针对对手决策的行动和技术。不同于信息战,认知战旨在影响人们的思维、感觉和行为,改变从个人到群体的认知空间。为了解认知战的影响,说明认知战如何出现并作用于人类,美国智库哈德逊研究所从本体论角度构建了一个心理框架,元战略通过编译此报告,为读者了解认知战提供参考。

一、摘要

认知战代表了各国军事行动演变的顶峰,并使人们质疑,仅靠传统的动能作战是否能实现预定目标。脑科学、数据和计算技术以及基于算法的注意力模型的进步汇聚在一起,从根本上改变了全球战略环境,扩大了外国对手利用认知操纵的攻击面。认知战的关键要素包括战术和战略运用、对人们思维方式的操控、对脑科学和数据的依赖以及采用多种交战模式的能力。使用基于算法的计算宣传以及创造自我维持的反馈和放大循环的能力是其重要特征。

要了解认知战的影响,并将防御措施付诸实施以支持国家安全决策,这就需要构建一个心理框架,说明认知战是如何出现并作用于人类的。构建这一框架的第一步是构建本体论——一种组织知识的正式系统。以软件工程中的一个概念作为用例,可以帮助读者设计本体。在该报告中,用例是说明个人如何与系统交互以实现目标的叙述性场景。工程师围绕五个参数构建用例:参与者、背景、资源、预期结果和利益相关者。在认知空间的竞争和冲突背景下,该模型对本体要素进行了识别和分类。

工具维度为理解认知战的多面性:

1.利用认知偏差和感知的工具:这些威胁操纵个人的认知偏差和感知弱点,以塑造他们的观点和行为。

2.涉及神经科学和生物学的工具:敌人利用神经科学和生物学的进步来影响和控制个人的认知过程。

3.利用社会心理学和群体动力学的工具:敌人利用社会心理学和群体动力学来操纵群体行为、制造两极分化或影响集体决策。

4.社会技术应用工具:敌人利用信息技术传播叙事、参与社会工程和开展信息行动。

5.与信息技术有关的工具:信息技术为网络攻击、造谣活动和破坏关键基础设施提供了工具。

二、认知战概述

该报告将认知战定义如下:用科学技术改变个人、群体和人群的认知,从而导致理解、情感和行为的改变。目的是通过改变个人和集体的感觉、知觉、信念、思维模式、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以直接或间接的传播方式产生破坏性影响,从而破坏社会文化、生态、经济、政治和军事现状的稳定并对其进行定向操纵,从而实现有意的杠杆作用和权力。其主要特点包括:应用对脑科学的先进理解和方法,依赖数据和计算科学与技术,使用电磁频谱,以及以不同速度和规模驱动的社交媒体,以关键代理人、行动者、群体和人口为目标,这些人可能会反过来施加行为,在特定规模和方向上放大破坏性影响。

认知战的主要组成部分:各国在战术和战略层面采用认知战来攻击竞争对手或对手的个人、团体或系统;战斗人员利用认知战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思维方式,而不一定是他们在想什么;认知战利用对脑科学的先进理解和方法(虫子、药物、毒素数据、设备)影响个人和群体决策;认知战可以(单独或同时)采用多种参与方式,从影响、操纵到控制个人、群体和人口;认知战采用并调整了行为经济学和注意力经济学的许多方面,利用新的叙述、符号学和构造来影响和控制人类生态和系统(供应链、硬件、软件)的各个方面和规模的潜在网络动态;认知战利用计算宣传,发挥基于算法的能力;认知战能力可以形成自我维持的反馈和放大循环。

该报告强调认知战为何具有高度破坏性,及其威胁民主体制的核心合法性和政治主权的原因。报告提出需要一个框架来操作认知空间,但在决策者完成操作之前,需要构建本体论。虽然全面的本体论超出了该报告的范围,但下文将提出一些概念,并尝试定义一些属性和性质。从这个粗略的草图中,我们可以确定潜在的使用案例和威胁要素,这将有助于制定认知战争的定义。最后,该报告将提出美国及其盟国应如何运作这一空间,并提出未来的研究问题。

三、塑造全球大国竞争的三股力量

21世纪的全球大国竞争是由三股力量共同塑造的:(1)对脑科学的理解和方法的进步;(2)使用和不断依赖具有双重用途潜力的数据和计算技术;(3)基于算法的不断发展的商业和营销模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

1. 神经科学的新趋势

如今,国家安全机构正在利用神经科学和相关技术的进步,而这些进步曾被视为科幻小说。自2006年以来,人们对大脑功能及其在国家安全中的应用的认识不断提高。国家行为体,尤其是技术独裁国家,正在投入大量资源开发神经武器和合成生物学,以达到操纵认知和情绪状态的预期效果。随着这些技术的不断进步,政策制定者需要应对复杂的伦理和安全困境,这些困境涉及隐私、同意、威胁以及在国家安全背景下神经技术和合成生物学的潜在滥用。神经科学和技术有可能在个人、群体和人口层面研究、定义、预测和影响人类活动;进而,这些活动可在地方、区域和全球范围内产生系统性影响,并可改变对国家安全和国防的行为和理解。

2. 数据、传感器和新兴计算技术

在数据存储、无处不在的传感器、自主系统、人机协作和强大计算技术等先进技术领域的竞赛将塑造新兴的世界秩序。这些信息相关技术的准入门槛已大幅降低,从而形成了一种全球传播和扩散机制,任何行为体都可以获得潜在的破坏性技术。先进的数据存储和处理技术使机器学习呈指数级增长,而机器学习正在引导复杂的人工智能应用。这种增长正在推动人机协作系统的发展,以提高决策和运营效率。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等技术通过促进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宣传和有针对性的影响活动,以及对认知环境进行复杂而有效的操纵,为认知战争做出了贡献。量子计算的技术进步具有巨大的潜在认知战争效应,因为它正在彻底改变信息处理和加密领域。量子计算可以实现更高效、更复杂的数据分析,为制造极具说服力的虚假信息提供手段,并可能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操纵认知环境。

3. 基于算法的商业、营销和财务模型

算法驱动的商业营销模式利用神经科学对人类行为的洞察力来塑造并可能控制人类行为。神经科学研究为这些行业提供了信息,对人脑的反应和偏好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使企业能够优化其战略,产生最大影响。神经科学也在重塑金融服务。该行业利用数据分析和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创造出更直观、更有说服力的金融产品和界面。这种方法旨在培养信任度和忠诚度,最终影响消费者与金融技术相关的决策。

4. 趋同:认知运动是否实现了系统破坏?

研究和报告表明,算法驱动的应用、社交媒体和技术正在塑造公众行为,对公众健康产生重大影响。自2012年以来,有研究表明,社交媒体的使用也放大了政治极化。神经技术为算法和技术的设计提供了信息,以迎合个人的认知偏差和情绪反应。人们会自然而然地自我选择进入那些能强化已有信仰体系的社交媒体平台,从而形成回声室,抑制批判性思维。这种两极分化导致了社会动荡、政治暴力和治理失灵。它还导致人们普遍相信阴谋论,对自我选择的信息生态系统之外的信息来源的信任度下降。因此,网络社交媒体的参与会强化错误信念,影响公众行为。

四、认知空间的可操作性:本体论的必要性

在认知战和信息作战中,认知空间的可操作性是指理解、影响和操纵人类行为、感知和决策的认知方面所需的系统化和结构化方法。这包括了解个人如何处理信息、形成信念和做出决策,这些都是认知战争领域的关键要素。要实现这一目标,本体论至关重要。本报告将首先提出一些实例或用例,以定义一个或多个行动者如何使用认知战争行动,以及这些行动可能影响的对象、与这些行动相关的工具和属性,最后提出一个本体论框架。

1.利用个人认知偏差及其感知的工具:这一维度强调了利用人类固有的认知偏差和感知弱点的重要性。敌人可以操纵个人感知信息的方式,使他们更容易受到虚假叙述、错误信息或情感诉求的影响。这些认知偏差可能包括确认偏差、锚定和认知失调,对手可以利用这些偏差来塑造认知和影响行为。

2.利用神经科学和生物学的工具:利用神经科学和生物学的进步,对手可以探索软硬两种武器。在软武器方面,这可以包括开发以了解大脑功能和心理反应为基础的说服技术。在硬武器方面,它可能涉及创造直接影响神经过程或造成身体伤害的物质或技术。

3.利用社会心理学和群体动力学的工具:社会心理和群体动力是影响行为和观点的关键因素。敌人可以利用这些原则来操纵群体动态、挑拨离间或影响集体决策。其手法可能包括煽动两极分化、鼓励服从、制造认同感或归属感。

4.利用技术-社会应用(信息影响群体)的工具:这一维度强调了技术在认知战争中的作用。敌人可以利用大量的信息和通信技术来传播叙事、实施社会工程或开展信息行动。包括使用社交媒体、在线社区和其他数字平台来影响目标群体。

5.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信息技术为敌方提供了发动网络攻击、破坏关键基础设施和进行虚假宣传的工具。这一层面涵盖了广泛的数字威胁,从黑客攻击和数据泄露,到传播虚假信息,这些都会破坏信任和社会稳定。

对手目前在认知领域采用的策略示例包括:获取和控制对信息技术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窃取和转换知识产权,控制管理信息技术的国际治理机构,设计标准和传输协议的主导地位,军队重组和改革,反射式控制策略,人口影响战略,网络侦察行动和破坏信息系统。

五、结论

拟议的认知战争本体论利用了正在塑造全球安全格局的三股力量。这些力量包括神经科学和合成生物学的突破、军民两用技术的指数级增长以及算法驱动的商业和营销技术在塑造公众行为方面的影响作用,它们共同创造了一个多层面的动态认知空间。通过围绕六个顶级类别——行为主体、过程、空间、事件、有形和无形——构建本体论,报告对认知战争的复杂层面进行了分类和处理。本体论使决策者能够分析和理解利用这些力量的认知威胁的复杂性,从而深入了解当代安全环境。认知战争本体论可为国家安全决策者提供针对认知竞争的战略和作战概念。它提供了一个框架,决策者可在此框架内评估和应对各种威胁。决策者可利用本体论制定策略,以应对利用人类认知偏差、利用尖端技术或操纵群体。该工具有助于制定深思熟虑的策略和应对策略。

(本文内容系“元战略”公众号原创编译,转载时请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

参考来源:美国哈德逊研究所官网

参考题目:

Cognitive Competition, Conflict, and War: An Ontological Approach

参考链接:

https://www.hudson.org/defense-strategy/cognitive-competition-conflict-war-ontological-approach-robert-jake-bebber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如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我们!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译 | 元战略智库高级研究员

编辑 | 寂谷

审校 | Zoie Y. Lee

声明:本文来自元战略,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