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银行科技部总经理胡博

文  |  《中国金融电脑》记者 焦卢玲

云计算作为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模式的集中体现,当前已成为信息时代IT技术应用竞争的焦点。自2006年亚马逊首次将云计算进行商用以来,经历十二载持续发展创新,云计算俨然成为定义信息技术变革大潮的新名词,其触角已延伸至各行各业,并为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提供支撑,彰显出蓬勃力量。

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渗透应用,也为金融行业智慧变革带来了全新契机。面对产品迭代越来越快、交易量峰值持续攀升等挑战,高数据敏感度的金融行业开始加速拥抱云计算,大力促进数字化转型。监管机构也高度重视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云领域的创新实践,2017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出,到“十三五”末期,银行业面向互联网场景的重要信息系统全部迁移至云计算架构平台,其他系统迁移比例不低于60%。在此背景下,数字化快速上升为银行业重点战略之一。

面对新兴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同业竞争压力的日趋激烈,作为区域性商业银行的西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安银行”)始终围绕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秉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理念,积极拥抱新技术,坚持科技引领、不断探索新兴技术与金融业务的融合应用,创新服务模式,更是将数字化转型列入其新一轮战略规划纲要之中。

未来已来,云计算时代的中小银行创新法则

作为金融行业分布式架构转型的助燃剂,云计算为现代银行业务的发展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云计算资源池化、弹性扩展、敏捷适配的特点,迎合了互联网时代业务快速迭代、变化的需求,得益于这种创新的计算资源使用方式以及基于互联网标准的连接方式,商业银行可以利用云计算,依赖计算资源运作业务,以一种更便捷、灵活的方式聚合,并按需分享,实现更高效、紧密的多方协同。可以说,云计算已经成为银行快速部署业务、构建云生态环境、形成标准化自服务能力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多年前的我们,可能觉得云计算还在远处,但现在不管你接不接受,云计算时代真的已经到来。”在谈到云计算这个话题时,西安银行信息科技部总经理胡博如是说。

银行信息系统上云如今已是大势所趋,但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对云计算的应用路径存在较大差异,不能一概而论。大型银行由于传统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大、人才储备充足、安全要求更加谨慎等原因,一般选择沿用采购软硬件产品自行搭建私有云并独立运维的模式。而绝大多数中小银行在上云时往往面临三大挑战:一是业务压力大,大银行上线的信息系统中小银行也要上线,但是自身的信息化建设能力却存在不足;二是资金、人员匮乏,中小银行没有大型商业银行以及各大股份制银行的雄厚财力和充沛的人力资源,尤其是缺乏掌握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且业务精通的复合型人才;三是运行维护难,越来越多的信息系统上线,运行维护难度提升,同时管理和整合难度也加大,风险控制挑战也与日俱增。目前,西安银行正在梳理并调整现有信息科技组织架构,以适应当下数字化转型需求。

面对重重现实挑战,加之新兴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业务创新不断加快以及监管要求日趋严格……中小银行需要审慎考虑云化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现实问题。对此,胡博建议:“云计算固然好处颇多,但中小银行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契合自身发展战略的云化路径,并非所有业务场景都适合用云化的方式来实现业务价值,上不上云,多大比例上云,一定要立足长远,以助推业务发展为导向,秉持效益原则,小步快跑,逐步试探。”

据介绍,目前西安银行在开发测试领域实践云环境的基础上,正逐步将新建系统迁移至云计算架构平台,对此胡博进一步建议:“在迁移过程中,一定要选择现有开发团队更易掌握、风险可控、可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方式,并确保在迁移过程中能够逐步培养银行自有人才,从而形成知识产权转移。”

坚持IT服务本质,借力云计算夯实业务创新IT基础

当前,新兴技术与金融业的深度融合正推动着银行业步入转型发展的快车道,信息科技部门作为承载业务快速发展的基础,处于创新融合应用新兴技术及把控信息科技风险的第一线,其创新、安全、稳定运行是企业向客户提供优质便捷金融服务的基石。胡博强调:“作为IT人,我们需要明白科技为谁服务的本质问题,科技部门不是为了做科技而做科技,而是为了助推业务的发展;IT提供的绝对不是产品,而是承载业务发展和产品创新的渠道和工具。”

围绕承载业务发展和产品创新的服务本质,西安银行信息科技部门积极借力云计算驱动业务模式创新。实践中,结合自身情况,西安银行在云平台建设上选择“自行研发+借力优秀云服务商”的发展路径,一方面依靠自身科技力量独立研发;另一方面借助外部力量,通过与优秀云服务商合作的方式,强化自身云化能力,并形成知识产权的转移,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云平台搭建起来以后,已逐步实现互联网端线上业务的云化迁移,一方面大幅提升了日常业务处理时效;另一方面还结合大数据分析做到精准营销;此外还实现了对潜在风险的实时监控等。”胡博介绍说。目前,西安银行对数据分析要求较强的互联网端线上业务已逐步实现云化部署。

互联网金融兴起后,“无场景不金融”已成为一种共识。依托于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应用,西安银行在场景和生态圈建设上发挥本地区域性银行特点,紧紧围绕智慧城市建设,一方面,以自有渠道为基础,自建场景,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活服务,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医、教”八大领域,打造自有的“金融生活圈”;另一方面,以行业场景为基础,融入场景,打造互联网金融开放平台,深度融入场景,打造丰富的“场景金融圈”,重点布局社区、教育、旅游、政务、医院、停车、零售七大场景,输出账户、支付、理财、缴费四大能力。同时,让各个场景相互融合、相互引流、相互促进,最终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互联网金融线上生态圈,并以行业生态圈为基础,打造互联网金融开放平台,构建稳固的生态环境,促进业务规模的可持续发展。

战略重塑,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

在经历了电子银行、网络银行、移动银行几大标志性阶段之后,作为金融核心的银行业迎来了4.0时代——数字化时代。从现实情况来看,受金融改革步伐加快、金融科技快速发展以及金融需求日益复杂化等因素影响,传统银行业的发展面临着一些必须正视的问题,比如金融多元化竞争加剧、银行主导地位被削弱等,这些问题无不倒逼着加快应用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

作为定位于“服务于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市民百姓”的地方银行,西安银行近年来高度重视新兴技术的创新应用。据介绍,《西安银行战略规划纲要(2017-2021)》(以下简称“规划”)确定了“乘风顺势,稳中求进,持续推进数字化、特色化、综合化转型,打造西部领先上市银行”的战略愿景。为加快推进这一战略落地,该行践行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行动措施。

“数字化”这一关键词在西安银行的新一轮规划中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该行以数字化转型作为科技引领实践与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并提出积极推进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为客户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提升风险管理水平,降低运营管理成本。

在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的过程中,西安银行还坚持数字化银行和银行数字化双轮驱动战略。据了解,该行运用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将“数字化”注入全渠道业务的全流程闭环操作,打造创新的产品体系、创新的获客渠道、创新的风险管理机制乃至创新的金融生态,以全面提升客户体验,发力数字化银行转型。“而银行的数字化,主要是内部管理的数字化,通过技术架构改造和大数据挖掘,将内控、管理、分析、决策等各项内容都以数字化的方式提供并有机联系。”胡博补充道。

为更好地驱动全行的战略转型需求,一方面,西安银行积极开展组织机制、业务机制、技术架构等方面的创新调整。据介绍,该行首先,设立了直销银行部和互联网金融部,以完善组织机制,进一步推进数字化转型;其次,构筑全方位对接互联网机构的业务和科技能力,以健全业务机制,形成场景共享、生态共建、着力打造具有高效流程、大数据模型和高并发支撑能力的平台;此外,积极借助云计算等新技术,探索“集中+分布”的开放融合架构,推进云平台集中管理模式的应用,实现信息科技支撑的安全高效、开放融合、集中管理和弹性扩展。另一方面,该行从创新产品、渠道、风控、金融生态等四个领域全面发力。首先,坚持产品创新,契合业务需求导向,秉承科技引领理念,聚焦对客前端服务,加快产品创新,提升产品服务体验;其次,渠道先行,精简并数字化业务流程,降本增效,改善用户体验,拓宽获客渠道;再次,提升风控能力,该行综合运用OCR识别、人脸认证、声纹认证、未知网络安全威胁感知分析、“@盾”等技术手段,利用SAS建模工具建立自有风险授信模型,建立全方位、全流程的风险防控策略,大幅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最后,助力打造数字金融生活城市,积极融合新技术并开展跨界融合,搭建全新的消费金融与普惠金融平台,升级对政府公共服务、惠民便民工程等领域的系统性金融支撑。

除此之外,据了解,西安银行还充分借助新兴技术、紧抓平台建设,积极拓宽金融场景,全面强化识客、达客、获客、活客能力。利用业界领先的移动开发技术,统一移动服务门户,体系化建设移动产品,有效跟踪业务投放,支持业务持续迭代,并以开放、标准的框架无缝打通手机银行业务生态;创新移动支付、投资理财、现金管理等综合金融服务;广泛连接覆盖衣、食、住、行、医、教、购、娱等各类生活场景,全方位打造便民金融服务生态;积极借助生物识别、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提升与客户的交互体验,挖掘数据价值,精准客户画像,从而形成个性化营销;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场景服务为载体,以整合生态、搭建平台为目标,以API/SDK、小程序、H5为手段,积极探索打造开放银行,使其服务更聚焦、更敏捷、更智能、更开放。

“未来已来,在新兴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西安银行信息科技将始终走在新技术运用的前端,选择契合自身实际的新兴技术融合创新路径,不断夯实IT支撑基础,承载并引领业务发展及产品创新,以期更好地触达实体经济,服务地方、服务小微、服务民生,做百姓身边最贴心的银行。”胡博最后表示。

声明:本文来自中国金融电脑,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