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望智库特约研究员 观富士

选自:《远望要报》24年第69期(总第291期)

2024年8月29日,日本知名国际问题研究智库“中曾根康弘世界和平研究所(NPI)”发布研究报告《混合威胁分析的概念与模型在遏止台海危机中的适用性及其挑战》(以下简称《报告》),探讨了如何将欧洲面对俄乌冲突问题时所采用的“混合威胁分析模型”应用于分析中国大陆对台湾地区的所谓“混合战”,以及日本使用该模型干预台湾问题、阻挠台湾回归提供决策支持的可能性与策略。文章揭示了日方企图干涉台湾问题、破坏中国统一大业的险恶用心,也为我们认识所谓“混合威胁分析模型”、采取反制措施提供了一些启示。

一、《报告》提出引入“混合威胁分析模型”的背景

近年来,全球地缘政治局势急剧变化,尤其是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揭示了传统军事力量已不足以应对现代复杂军事斗争的挑战。随着战争形态的演变,西方国家开始认识到,必须整合军事与非军事手段,开发出一种新型战争形式,以应对新型威胁。西方学者将这种新型战争形式称为“混合战争”,其核心在于综合运用政治、经济、网络、信息等多领域手段,达成战略目标,避免全面军事冲突的爆发。

混合战争理论的出现,是对传统战争概念的一次重大革新。与以往依赖常规军事力量的战争不同,混合战争更加注重非军事手段的使用,特别是在“灰色地带”的行动。所谓“灰色地带”,指的是介于和平与战争之间的一种模糊状态,敌对方在此状态下通过各种手段对目标国施加压力,削弱其综合国力,而又不引发直接军事对抗。这种策略不仅具备高度灵活性,还能有效降低战争成本,避免了传统军事冲突可能带来的大规模破坏和不确定性。

在这一背景下,欧洲国家尤其是北约成员国,面对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混合威胁”,逐渐意识到需要一套系统的应对框架。于是,在2017年,“欧洲混合威胁防范中心”(Hybrid CoE)在芬兰赫尔辛基成立,标志着欧洲国家应对混合威胁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该中心的成立旨在为北约、欧盟及其成员国提供一个平台,以研究和制定应对混合威胁的策略,从而提升对复杂安全挑战的识别和应对能力。“混合威胁分析模型”是一种对全方位、全领域威胁的全面应对策略,使得欧洲国家能够在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时,采取更具前瞻性和主动性的应对策略。

日本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重要盟友,其战略与安全政策长期以来深受欧美国家的影响。在俄乌冲突爆发后,日本迅速意识到,混合战争这一新型战争形式不仅将在欧洲继续上演,而且很可能在亚太地区特别是台海问题上扮演重要角色。面对中国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与地区影响力,日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因此,《报告》提出引入欧洲的“混合威胁分析模型”,并积极探讨其在亚太地区的适用性,特别是针对中国台湾地区的局势。

《报告》提出引入这一模型,背后反映出日本对中国崛起的深刻忧虑与战略焦虑。在军事层面,随着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实力不断提升,特别是中国海军力量的迅速发展,日本在军事实力对抗中处于劣势。对此,日本学界有人提出必须寻求新的战略应对方式,以弥补在硬实力上的不足。“混合威胁分析模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日本智库提出引入的,企图通过综合运用政治、经济、信息等多维度的手段,让日本在未来的台海局势中,能够有效“遏制中国的战略行动,阻挠中国大陆通过和平或非和平手段收复台湾”,从而维护其在亚太地区的利益。

二、“混合威胁分析模型”的基本内容

《报告》提出,与传统军事冲突不同,混合战争强调多领域、多手段的综合运用,旨在通过灵活多变的战术打击对手,而不引发全面的军事对抗。《报告》详细分析了混合威胁的内容和应用,揭示了混合战争形式的复杂性和潜在威胁。

根据《报告》所述,所谓“混合威胁分析模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混合威胁分析模型”四要素

“混合威胁分析模型”的核心在于系统化地理解和分析各种军事与非军事手段的组合使用,以及它们对目标国家的影响。“混合威胁分析模型”涉及四个关键要素:

1、行为者(Actor):包括国家行为者和非国家行为者,如恐怖组织、私人军事公司等,这些行为者具有不同的目标和手段,但都通过混合手段对目标国家施加压力。

2、目标领域(Domain):这些手段所针对的目标领域,涵盖经济、军事、政治、外交、社会、网络、文化、基建等13个方面。这些目标领域涵盖了从基础设施到情报,从经济到文化的各个方面。如图3所示。

3、作战手段(Tool):指行为者用来达成其战略目标的各种手段,包括传播虚假信息、经济制裁、网络攻击、破坏经济设施、对基建实施物理攻击、侵犯领空领海、军事演习、电子战等,可能的手段多达40种,涵盖所有目标领域。如图4所示。

4、目标(Target):行为者通过使用多种作战手段,在多个领域施加影响,最终削弱或颠覆目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民心,最终希望达成战略目标。

(二)目标领域与手段选择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报告》指出,混合威胁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其对目标领域和作战手段的灵活选择与多样组合。图3和图4形象地展示了“混合威胁分析模型”的构成及其运作方式,以及目标领域和作战手段的广泛性和复杂性。而在具体操作中,混合威胁的行为者会根据目标国家的脆弱点和战略目标,选择相应的作战手段(共40种)。

(三)阶段性活动的动态调整

《报告》进一步分析了混合威胁的实施过程,指出混合威胁通过一系列阶段性的活动逐步升级,最终实现战略目标。《报告》将混合威胁的实施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条件塑造阶段(Priming):在这一阶段,行为者通过间谍活动、舆论操控、经济渗透等手段,逐步削弱目标国家的稳定性,目的是为后续更激烈的行动铺平道路。

2、不稳定阶段(Destabilization):当条件成熟后,混合威胁进入不稳定阶段。此时,行为者开始采取更为直接和公开的行动,进一步加剧目标国家的内部混乱。

3、强制阶段(Coercion):最终,混合威胁实施进入强制阶段。此时,行为者通过军事或准军事手段,直接逼迫目标国家屈服。行动包括但不限于发动军事侵略、支持反政府武装、直接推翻现政权等。《报告》中通过下图展示了三个阶段的演进关系。

(四)核心模型与概念模型的功能与应用

《报告》还介绍了核心模型和概念模型这两种关键工具,它们分别在不同层面上为理解和应对混合威胁提供了有力支持。

核心模型侧重于对混合威胁行为者的攻击模式和对目标国家的影响进行分析。《报告》中的图8展示了核心模型的基本框架,它将国家划分为治理空间、民间空间和服务空间三个层次,详细展示了混合威胁在这些层次中的表现形式。通过这种层次化的分析,核心模型能够展示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影响。

概念模型则更侧重于混合威胁的整体分析。《报告》分析了概念模型与核心模型的关系,概念模型通过梳理混合威胁的行为者、作战手段、目标领域和活动,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分析框架。它不仅适用于分析已经发生的混合威胁事件,还可以用于预测未来可能的混合威胁活动。通过这种预测性分析,决策者可以提前识别潜在威胁,并采取预防措施,降低混合威胁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三、《报告》提出了针对中国大陆“混合威胁”的所谓应对策略

《报告》利用所谓“混合威胁分析模型”,从日本的立场出发,预测了中国大陆在面对台湾问题时可能采取的所谓“混合战”手段,试图为日本及其盟友干预台湾问题、阻挠台湾回归提供应对策略,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一)预设手段与威胁监测

《报告》指出,在台海局势中,中国大陆可能会采用多达40种作战方式,这些方式涵盖了军事、经济、网络、心理、法律等多种领域。具体手段包括信息战、经济制裁、网络攻击、心理战、法律战等。这些手段往往具有隐蔽性和灵活性,旨在通过多维度的手段逐步削弱台湾的抵抗能力,推进两岸的统一进程。《报告》声称,要有效探测这些行动的信号,必须预先列出在现实世界中可能观察到的具体事例。《报告》特别引用了“切断海底电缆”这一典型案例,作为研究中国大陆可能采取的混合威胁手段的实例。

海底电缆是台湾地区与外界保持通信的关键基础设施,一旦遭到破坏,不仅会导致通信中断,还可能引发严重的经济动荡,甚至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报告》建议,在研究和监测这些威胁时,应从历史数据和类似攻击手段的分析中寻找规律,建立有效的预警和应对机制。《报告》中的表3便详细展示了“切断海底电缆”的案例收集结果。

(二)强硬路线与怀柔路线的双重应对

在面对台海局势时,《报告》提出,中国大陆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强硬路线”和“怀柔路线”两种战略模式,以实现其国家统一的目标。

《报告》认为,在强硬路线下,中国大陆可能采取更为直接的措施,以确保台海局势的稳定和可控。这些措施包括加强军事部署、实施经济制裁,或通过网络攻击削弱台湾的关键资源,从而有效遏制“台湾当局”的分裂倾向,并在战略上压制其抵抗意志。另一方面,怀柔路线则侧重于通过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等柔性手段,逐步推进两岸融合,化解紧张局势。通过概念模型,《报告》展示了如何利用这些柔性手段,在不引发激烈冲突的情况下,逐步削弱台湾的抵抗意志,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统一的方向发展。

《报告》通过混合威胁概念模型,对这两种策略进行了详细分析,展示了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及其效果。如表4所示。

(三)概念模型与核心模型的应用与优化

报告不仅利用了混合威胁概念模型,还引入了核心模型,对台海局势进行了更加全面的分析。《报告》指出,概念模型主要用于分析和预测中国大陆可能采取的混合威胁手段的作用及其可能的结果,而核心模型则更侧重于评估这些手段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它们对整体局势的综合影响。例如,《报告》中的图10展示了核心模型的基本结构,通过将国际局势中的各种威胁手段分类到不同领域,核心模型能够展示这些手段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

此外,图11和图12进一步展示了概念模型与核心模型的结合使用,如何在应对台海局势时提供更为准确和全面的威胁预测。例如,图11展示了军事演习对台海局势产生的潜在影响。

图12则展示了通过军事演习和网络攻击的结合,可能对台海局势产生的多重冲击。

报告建议,在实际操作中,应充分利用核心模型的预测功能,评估不同应对措施的交互作用和综合效果,从而制定出最优的应对策略。

(四)可视化分析与决策支持

《报告》声称,台海局势的复杂性要求日本及其盟友的决策者能够快速理解和应对多种威胁。为了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台海局势,《报告》强调了可视化技术在决策支持中的关键作用,并展示了如何将复杂的分析结果通过可视化工具转化为直观的图表和场景模拟,从而帮助决策者更清晰地理解台海局势中的威胁路径及其可能的影响。

例如,图12展示了如何通过可视化技术,预测大陆军事演习和网络攻击的结合可能对台海局势产生的多重冲击,将多维度的威胁分析转化为具体的决策支持信息,使日本及其盟友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关键情报并做出反应。

四、《报告》还分析了“混合威胁分析模型”的局限性及改进措施

《报告》指出,尽管“混合威胁分析模型”在理论和实践中展示了强大的应用潜力,并成为一些国家制定安全战略的重要工具,但该模型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要真正将该模型用于未来的台海局势分析,需要解决四个关键问题。

(一)混合威胁的征兆探测与手段预设

首先,如何有效探测混合威胁的征兆是模型应用的首要挑战。报告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先明确对方可能会使用哪些具体手段,以及这些手段在实际操作中可能表现出的特征。这需要通过深入分析以往混合威胁的案例,预设在台海局势中可能被采用的手段,如网络攻击、信息战、经济制裁等,并根据这些手段的特点设定监测指标。

然而,混合威胁的隐蔽性和复杂性使得这些征兆难以被及时捕捉。行为者可能通过多种手段的组合,掩盖其真实意图,增加了预判的难度。因此,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必须具备动态调整能力,及时更新预设的手段和监测对象,确保能够灵敏地捕捉到威胁的早期信号,帮助决策者做出及时反应。

(二)战略路径的预测与灵活转换

《报告》提出,要将中国对台海局势的战略分为“强硬路线”和“怀柔路线”两种模式,并假设中国在这两者之间灵活转换。然而,如何准确预测这种战略转换的具体时间节点和动机仍然是一个复杂挑战。《报告》指出,这种灵活性和策略的多变性增加了模型预测的复杂性,要求模型在路径转换的早期阶段就能够识别出策略调整的信号,以便迅速做出应对。

(三)综合结果的预测与优化

《报告》提出,混合威胁往往涉及多种手段的综合使用,其影响不仅限于单一领域,还可能产生跨领域的连锁反应。模型需要具备评估这些手段之间相互作用的能力,才能准确预测综合结果。例如,网络攻击可能直接影响台海地区的经济和金融系统,但这种经济动荡可能进一步引发社会不安,进而对政治稳定产生影响。如何在模型中考虑这些复杂的交互作用,是提高预测准确性的关键。报告建议,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模拟和预测这些连锁反应,优化模型的综合评估能力,确保决策者能够全面理解潜在威胁的全貌。

同时,现实世界波谲云诡,其复杂性与多变性往往远远超出模型预设。这种不确定性增加了模型的预测难度。例如,在台海局势中,如果大陆采取多种手段施压,而这些手段能够迅速根据国际力量的反应进行调整,理论模型可能无法迅速反应,导致战略失误。《报告》指出,混合威胁模型在应对这些复杂的、多变的威胁时,常常显得滞后。模型主要依赖于历史数据和既有威胁的分类,而无法有效应对实时变化的情景。这种滞后性可能会导致模型低估某些威胁的潜在影响,或忽视新兴威胁手段的威力。

(四)应对措施的可视化与技术支持

《报告》提出,混合威胁的多维度特性使得应对策略往往复杂而难以理解。《报告》建议,要将分析结果有效地可视化,并将其转化为实用的决策工具。通过先进的可视化技术,将复杂的分析结果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图表和场景模拟,可以帮助决策者快速掌握关键信息。但如果模型的分析结果不能清晰、直观地呈现,可能会导致决策者在理解和应用时出现困难。

声明:本文来自战略前沿技术,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