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牛津大学召开了一个研讨会,吸引了一些中国、英国、欧盟的大学、智库和AI企业参加,主题是“中欧能在AI领域合作吗?”这个主题对当下中国的AI产业很有现实意义。目前,不管是大厂还是初创企业,大家都在很认真地考虑“出海”。

“非凡产研”《2024年2月全球AIGC行业月报》显示,今年中国出海规模以上的AI产品数量持续增加,在全球Top50的AI产品中,国产应用已占3席。

中国科技企业传统上最看好的美国市场,由于地缘政治风险和G2在AI领域全面的竞争态势,似乎不如以前香了。但美国比国内更多的付费用户、更宽松的监管环境以及更多的人才,还是让零一万物、月之暗面、MiniMax等很多中国AI初创企业竞相涌入。目前这些公司提供的服务暂时集中在不需要太多计算资源和数据量的虚拟聊天机器人领域,并已小有所成。比如,根据SensorTower的统计,MiniMax旗下的Talkie已经是全球下载量第12大的AI应用程序,仅次于其美国竞对Character.ai。

那么,作为另一个重要海外市场,欧洲的情况怎么样呢?这也是我一直很感兴趣的问题,所以去参加了牛津的会,并和一些业内人士进行了交流。

欧洲方向,英国似乎成为中国AI出海的理想目的地。尽管是十一假期,但仍然有几家中国企业大老远从国内飞过来参会,似乎也说明了问题。问了几个参会的专家,感觉英国之所以受到青睐,主要是几个原因:一是英国脱欧后在数据跨境和AI监管方面与欧盟保持了一定距离,监管环境更友好;二是英语作为预训练数据的主要语言形式具有天然的优势,同样希望吸引AI投资的法国和德国在这方面就劣势一些;三是看好现任工党政府的对华政策,认为可能不会走极端,地缘政治风险短期可控。

由于GDPR和AI法案带来的合规成本,中国公司,特别是初创企业对是不是要进入欧盟市场似乎还有所犹疑。来自中国AI公司的专家无一例外对AI法案的科学性提出了质疑,认为所谓的“布鲁塞尔效应”,实质是在用一些模糊的法律和原则阻止技术进步的潮流。一些专家指出,AI技术发展很快,风险是逐步暴露,必须通过实证研究来评估风险,颁布一大堆似是而非、很快就会过时的法律,或者让企业缴纳巨额的罚款,不是形成良性监管的正确道路。

除了监管因素,“出海”欧洲当然还需要考虑一堆其他问题,比如当地的AI人才够不够、对中国国内技术人才外派的工作签证政策是否友好,算力够不够,如果需要建设数据中心,成本有多高等等。

尽管中国AIGC公司进入欧洲市场大体还在评估阶段,华为、阿里云却很早就已在欧洲布局自己的AI基础设施服务。华为近年来在欧洲推出了基于云计算和数据中心的AI平台,希望扩展其AI生态系统在欧洲的影响力。阿里云目前在欧洲已有五个数据中心,在德国、英国和法国等多地建立了本土团队,为汽车、零售和游戏等多个行业提供AI和机器学习的解决方案。

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欧洲没有AIGC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但在AI硬件和AI辅助药物研发等领域作出了一些尝试。2021年,英国专注于AI的智能处理单元(IPU)厂商Graphcore和神州数码达成战略合作。神州数码作为Graphcore在中国的总代理,助其搭建在华AI经销商和渠道合作网络。法国制药巨头Sanofi和中国生物技术公司英矽智能达成了一项12 亿美元的合作,英矽智能授权Sanofi使用其Pharma.AI技术平台及专家团队,辅助药物研发。

相比中国AI企业出海欧洲的不确定性,中欧在AI基础研究领域的合作让我颇为意外。

墨卡托研究中心的参会专家介绍了他们的一项实证研究:2017年至2022年间,欧洲和中国在AI方面的联合研究在持续增加,中欧AI研究人员联合发表了36951篇英文论文,数量上仅次于中美的联合研究,2021年时已经占到欧洲全部AI论文产出的十分之一。

以前的高科技领域合作,中国主要是学习和引进欧洲的先进技术,但目前在AI方面中国总体是领先欧盟。根据美国乔治城大学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的研究,在AI研究论文引用率方面,中国早在2016年就已超越欧盟,成为占全球前 1%的国家。中国在计算机视觉研究方面大幅领先欧盟,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技术领域也在逐渐超越欧盟。

以上述中欧AI联合研究的论文为例,许多欧洲的作者实际上是在欧洲学习或做博士后研究的中国人,其中大部分是中国公民。在披露了资金来源的论文中(约占采样总量的一半),80%是由中国资助的(60%来自中国政府项目,其余大部分来自中国的大学)。在中欧合作AI论文中,几乎一半是中国和英国的AI研究者一块写的,2021年中国研究人员参与发表英国AI论文的比例达到21%。但是,同期英国研究人员参与中国英语AI论文的比例只有3%。这侧面说明,在AI研究方面,中国对英国的贡献更大,英国受益于中国更多。

除了AI基础研究领域的合作, 2017 年以来中欧AI双向投资也有增加,2021 年达到峰值。

整体来看,中国投资在欧洲AI产业中的份额很少,但欧洲投资者对中国AI产业的参与度较高。根据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的统计,2019至2023年,欧洲对中国的科技投资主要集中在AI领域,其中来自德国和法国的最多。截至去年,欧洲对中国AI产业的投资约占中国获得的AI总投资额的4%,西门子、大众等欧洲公司还在中国设立了AI实验室。

据统计,2017年到2022年,有64家中国AI公司从欧洲投资者那里筹集了约111.6亿欧元的资金。例如,总部位于英国的Aurora Private Equity是中国科技公司吗牛科技1280万欧元B轮融资的主要投资人。德国博世集团的风投部门博源资本2019年以来就在投资中国的AI行业,特别是和自动驾驶相关的公司,其中比较有名的是专注L4级自动驾驶的文远知行和专门开发自动驾驶芯片的行歌(寒武纪的子公司)。

同期,中国投资者对欧洲AI公司的投资占比为1.2%,总投资额约14亿欧元。其中两笔最大的投资给了英国专注于利用人工智能加速药物发现的Exscientia、德国研发AI驱动工业机器人的Agile Robots。此外,神经形态视觉领域的法国初创公司Prophesee获得了中国创新工场、小米及伟豪创芯(专注半导体的上海风投)的投资。

总体来看,中欧AI领域合作的整体势头还是积极的,但很多参加牛津会议的专家也指出,中美地缘政治竞争已经明显影响了中欧在AI领域的合作。

以英国为例,这个国家有牛津、剑桥、图灵研究所等全球顶级AI研究机构,但在技术应用转化方面十分落后。也正因如此,很多英国高校愿意和中国AI公司合作。但高校的专家们反映,由于英国政府认为AI是敏感技术,高校在合作方是中国企业时会格外谨慎,光是风险评估就需要很长时间。一些英国大学非常依赖国防和安全部门的资金,只能被迫减少甚至取消和中国大学的合作。

一位曾经参与苏纳克政府AI政策制定的英国专家指出,英国政府内部不同部门对和中国进行AI合作的态度不一样,国际贸易部门比较鼓励,但国防、安全或者外交部门非常谨慎并且强调风险。英国的一些风投公司和大学已经收到了这些部门关于和中国合作的风险警示。

英国《2022年国家安全和投资法》下的外国投资审查机制,对AI等高科技领域来自中国的投资审查也越来越严格。2022年,曼彻斯特大学计划把一种视觉传感技术的知识产权授权给北京无限视觉技术公司,被英国政府否决。英国政府在当年还审查并否决了一家香港公司Super Orange HK Holding Limited收购英国芯片设计软件公司Pulsic Limited的交易。

欧盟正在推进自己的经济安全战略和对华“去风险”,对“研究安全”也越来越强调。许多参会专家估计,未来欧盟对中欧AI联合研究成果的最终用户很可能会进行更严格的审查,从而制约双方的AI研究合作。在商业合作层面,一些欧盟公司因为担心声誉和政治后果,很多情况下也可能主动切断和中国AI投资者、云服务商的合作。另外,欧盟对数字主权和技术主权的执着也不能忽视。考虑到中国AI的技术优势以及AI生态系统的规模,欧盟也担心中欧AI合作有一天会变得不平衡,抽走欧洲自己的AI人才,变成中国单方面受益,或者导致中国AI企业像美国企业一样在欧洲尾大不掉。

尽管如此,欧洲专家主流的观点仍然是:欧洲的经济安全战略和去风险和美国的对华脱钩不同,欧洲不是要遏制中国的技术进步,而是希望以负责任的方式、在合作中管理风险,是要在特别关注的领域最小化风险,同时保持和中国绝大多数的合作。但也有人指出,随着中美AI竞争的升级,世界很可能出现两套不同的AI生态系统,欧洲的AI研究机构和企业同时和中美合作的空间会变得越来越窄。

在交流中,欧洲专家对中国和欧盟在AI治理方面缺乏对话普遍比较失望,认为是中欧AI合作需要加强的领域。

从欧洲专家的发言看,传统的隐私、数据安全、消费者保护等问题仍然是欧洲各国政府和民间社会对AI技术和应用的重要关切,他们对AI治理问题的关注是非常认真的,甚至超过了AI产业发展本身。

有的专家认为,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AI大国,其治理实践和主张受到各方关注,中国这些年在AI治理方面的确做了很多事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实践,但可惜对外讲得不多。比如,中国虽然推出了全球AI治理倡议,但欧洲各国总感觉倡议比较空,有些话的具体内涵也令人费解。欧洲高度重视AI治理,对和中国在这方面开展交流很感兴趣,但现在中国在这个问题上好像只愿意和美国对话,不怎么重视欧洲。中欧加强AI治理领域的对话,对实现双边AI合作的去政治化、加强双方在这个领域的彼此信任是有好处的。

关于全球AI治理倡议的内涵,会上有一位中国高校来的专家回应得还比较得体,说现在来看倡议主要是一些原则,和“一带一路”倡议有点像,更像是一个筐,可以在里面放很多东西,随着更多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和参与的国家越来越多,它的内涵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和清晰。

对欧洲专家的困惑,我其实是有同感的。这些年,我们在数据安全和AI治理等领域都提出了一些倡议,这是中国主动引领新型技术全球治理的努力,十分值得尊重。但我确实也越来越感觉到,如果只是扔出一个文件,满足于强调“中国主张”,接着不断固守和重复同一套措辞,但却无法认真聆听、理解和吸收其他国家的观点和主张,它可能永远只是“中国主张”,成不了“全球共识”。

和我们在全球市场上的主要合作方加强关于AI治理的对话和交流,吸收他们所关切、在我们来说又不是不可接受的东西,其实也是在充实和丰富中国全球AI治理倡议的内涵,让它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和感召力变得越来越强。中国不缺各种倡议,缺的是其他国家真心实意的认可和追随。

文中提到的墨卡托研究中心关于中欧AI合作情况的报告,很有信息量,把他进行了全文翻译,放在了知识星球,有用自取。

声明:本文来自东不压桥研究院,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