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2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和北京国脉互联信息顾问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2018智慧中国年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以“数据赋能 智慧中国”为主题,共有来自全国部委、省、市、区县电子政务、智慧城市、大数据主管领导、行业专家、企业代表、主流媒体千余人参会。

本文系上海大数据中心副主任池龙于11月28日上午在“2018智慧中国年会”主论坛上的演讲,主题为《探索创新“一网通办”政务服务新模式》内容通过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上海大数据中心副主任 池龙】

上海结合本地实际最需要突破的,是原有信息化高速发展后造成的“条线部门强而统筹偏弱”的格局,这种格局造成前端政务服务的低效,以及后端部门条线的分割。因此,上海在推进“一网通办”的过程中,把它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智慧政府的建设、政务服务的提效,以及今年特别开展的优化营商环境这几项工作结合了起来。

一、目标:两个“基本实现”、两个“基本建成”

上海计划做到两个“基本实现”和两个“基本建成”。其中两个基本实现,一是基本实现政府的政务服务工作以部门管理为中心,向以用户服务为中心的转变;二是基本实现群众和企业办事线上一次登录、全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两个基本建成,一是基本建成“一网通办”的框架体系和运作机制;二是基本建成整体协同、高效运行、精准服务、科学管理的智慧政府。后者是我们这项工作真正要达到的目标,也就是智慧政府的建设。所有前端高效的服务,离不开后台数据的高效支撑,这样的智慧政府建设对于整体、对于社会治理、对于经济发展、对于人民享受幸福的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上海推进“一网通办”工作主要体现“三个注重”

上海推进“一网通办”,主要体现为“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对接国家要求,认真贯彻国家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一系列精神,做好对接,严格落实;二是注重借鉴先进经验,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充分汲取兄弟省市先进经验,着力打造“互联网+政务服务”升级版,形成上海特色亮点。三是注重深化推动改革,与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有效衔接、互为支撑,将相关改革成果固化在平台系统上。

三、牢牢把握“一网通办”四个字

1、“一”是指一个总门户,服务事项一口进出

解决政务服务多、口多头受理问题,从找部门到找政府转变。目前,上海“一网通办”的总门户已经正式上线运行。“一网通办”总门户与上海政府门户网站是融合的。政府是整体的,在互联网上不管是政务公开、政民互动,还是政务服务,都只有一个入口,便于相关人员使用;为实现统一受理,也建设了统一受理平台,接入了各个部门的业务办理系统,审批事项前端受理部门通过平台来统一实现。

同时在平台之上提供四个统一支撑:①统一身份认证,建成全市统一的多源身份认证体系,目前个人实名用户已达到747万、法人实名用户189万,这两类主体基本实现全覆盖。②统一总客服,将“12345”市民服务热线作为总客服,提供咨询服务,托底接受各方“找茬”,7月1日上线以来到目前为止已收到与“一网通办”相关电话大概12000个、问题解决率98.92%、回访满意度94.51%。③统一公共支付,目前接入20个个人非税收入事项,线上线下同步使用。原来窗口重复排队现象得到有效缓解,如车管业务等;公共支付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多渠道,与银联、支付宝、微信三家支付机构合作,打造服务多渠道、事项广覆盖的支付服务体系。④统一物流快递,8月底完成建设以来,已有3家市级部门、15个区接入,将政务服务“送货上门”,累计寄送物件13.7万余笔。

2、“网”是指线上线下同步,服务事项全覆盖

解决政务服务标准不统一、不互动问题,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转变。目前已实现市区两级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高频公共服务事项统一接入,线上线下统一标准。

同时建设了市民主页,它是公民个人档案库,经过终极实名认证,用户可以查询身份证、出生医学证明等个人所有证件,以及社保缴纳、信用报告、水电煤缴费记录等个人信息。汇聚了这些数据后实现主题式服务,把操作手册变成易懂的材料,让用户清楚知道怎么办理,已经归集的数据可以自动复用,所有表单中的个人基本信息不需要再填写。另外一个是企业专属网页,功能与个人专属网页类似,针对企业办事提供个性化服务。

“一”和“网”是展示前端服务的提升,但更核心的主要是在“通”和“办”的效率上。

3、“通”是指全市通办、全网通办、单窗通办

解决数据交换共享难问题,从“群众跑”向“数据跑”转变。“通”是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提升效率和体验最核心、最关键环节。

目前以电子政务云为载体归集数据,全市市级部门的40%的业务系统已经实现了统一归集,包括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电子证照四大基础库。归集之后通过清单和目录来实现共享,明确数据在哪里、要什么、谁来给、哪些不能给,目前已完成梳理,其中需求清单2627条、责任清单2698条、负面清单20条。我们还在不断缩减,除了有明确法律规定需保密的以外,其他数据都应该无条件共享,同时编制了数据资源目录,形成了“三清单一目录”。

建了数据共享交换平台,9月底建成,到目前为止交换各类数据超过1.6亿次,这种效率就是前台服务提升的基础支撑。我们还切实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坚守数据安全的“底线”,探索建立数据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加强各类人员安全保密管理。

4、“办”是指只跑一次,一次办成

解决办事反复跑、办理麻烦问题,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转变。目前市区两级事项90%以上只跑一次。今年针对世行2018年营商环境10项指标,上海出台专项政策和配套文件 53个,开发或升级办事系统20个(于3月底全部上线)。

这个又回到前面提到的上海信息化困局就是部门、条线太紧。如果我们真正从体制上来突破,这种强大是技术发展最可依赖的资源,因为它有单部门的基础,我们需要把它打通,变成一个整体政府。我们每一项营商环境工作的优化,之前各部门外的事情都不去主动,现在由市领导牵头来建立跨部门的协作机制,正是由于原来条线基础强大,只要打破制度壁垒,成效马上就能得到提升。我们获得电力、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登记财产、跨境贸易等事项改革后办事时间缩短了一半以上,手续环节减少了近40%。

在前台提供服务的同时,要“放管服”,“放”是思路的体现、“服”是能力问题、“管”是对政府最大的挑战。我们依托“一网通办”,通过事中事后综合监管平台,实现事项事中事后监管,这个平台由工商部门牵头,相应的24个与市场主体相关的部门信息汇总至这个平台,双随机、双告知业务全部通过该平台进行。

四、体制和法制上强有力的保障

“一网通办”是一项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的综合性工作,是前台的展现形式,上海从体制、法制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予以强有力的保障。

为了保证这项工作持续发展,我们从体制上和法制上做了相应的保障。①体制上成立“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在市政府办公厅的领导下负责开发运营“一网通办”,以及全市公共数据的统一集中管理。②法制上形成“1+X+Y”制度规范体系,“1”是指发布《上海市公共数据和一网通办管理办法》,以集中统一管理为核心,对公共数据采集、整合、共享、开放、应用、安全等全生命周期作出规范;“X”是指出台电子证照、电子档案、电子印章等3个专业领域管理办法;“Y”是指出台统一受理平台接入规范、电子证照接入规范等多个技术标准规范,目前即将出台“一网通办”工作规范。

应该说,现在大家对“互联网+政务”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而真正的挑战是在后台的数据,也就是通过数据流带动业务流,同时以业务流的优化更好发挥出数据价值,这个也是我今天很深刻的体会,也希望与大家共同交流与学习,取得更多的进步。谢谢大家!

声明:本文来自电子政务智库,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