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日,Froniters出版社网站刊登研究文章《认知战:北约盟军转型司令部认知战探索性概念分析》(Cognitive Warfare: A Conceptual Analysis of the NATO ACT Cognitive Warfare Exploratory Concept),通过认知战理论框架的重构,以期达到认知战概念在军事战略与学术研究领域的无缝衔接。
该研究基于北约ACT的认知战相关理论,分析了认知战的三个核心概念属性,认知攻击在个体、社会、国家层面的不同风险类型,以及认知战的五大预期效果等。本文摘录部分要点,与君共享。
北约 ACT 认知战探索概念的概念分析
作者:Christoph Deppe,德国汉堡联邦国防军大学政治学教授;Gary S. Schaal ,德国汉堡联邦国防军大学政治学教授
编译:东山月
全文摘要与关键词
1. 认知战概念属性:认知战是一个军事概念+一种战术,核心概念(认知攻击,战争要素,技术属性),认知战概念在人类潜意识层面的延伸
2.认知战与认知攻击:驱动因素(技术载体、能力、使能因素);认知攻击在不同层面的风险与触发因素(个体、社会文化群体、国家层面)
3. 认知战的五大预期效果:①阻碍决策,破坏OODA,②分化或极化社会,③将身份武器化,④将叙事武器化,⑤影响战斗意志
4. 结论与分析:北约的“认知战”概念是一种“极端性”的最大化方法,以满足北约ACT在战略规划与军事行动中的全面应用,而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可供军事界和学术界互操作的“认知战”概念框架,旨在进一步扩大“认知战”的概念和操作范畴,从而促进更多策略与技术元素不断进行优化与整合。
认知战是一个新兴的学术和军事概念,旨在解决利用人类认知和技术来扰乱、破坏、影响或修改人类决策的问题。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策略不断发展,通过利用心理操纵、宣传和最近的网络领域,将其关注点从决策者扩大到整个人群。今天,它包括战略性地使用神经科学、行为科学和数字技术来影响和破坏人类认知,使其成为现代冲突和战略竞争的关键要素。
“认知战是与其他权力工具同步进行的活动,通过影响、保护或破坏个人和群体的认知来影响态度和行为,从而获得对对手的优势”。
——北约盟军司令部转型,2023年
01 认知战的概念属性及其在潜意识层面的延伸
1.1 认知战的军事概念
“认知战”一词广泛出现在科学文献,以及当代冲突的背景下。然而,认知战的定义和概念却差异很大。在科学文献中,认知战经常被视为一个较狭义的概念,通常被归入诸如“混合战争”等概念中;而对于北约来说,认知战概念已经发展为一个军事概念,以履行北约的特定功能。因此,北约ACT的概念更倾向于将认知战描绘成一个具有更广泛战略含义的全面、独立的概念。
认知战是一种战术。借鉴北约的定义,该研究将认知战定义为:认知战是一种战术,它结合了传统和新兴技术以及高于和低于战争阈值的措施,以在敌方的民众、政治和军事领导人中实现认知效果。
1.2 认知战的属性与分类
认知战需要具备的三个关键核心属性。认知战需要建立在三个关键属性之上,需要具备这些属性才能将给定的攻击归类为认知战。
① 寻求认知效果(认知攻击),即该种攻击旨在尝试改变目标的认知;
② 具备战争要素,即在战争门槛之上或之下,采取隐蔽或公开措施的敌对力量竞争;
③ 具备技术属性,使用技术手段放大和/或支持认知攻击及其影响,对于科学领域的研究应用来说,技术属性一定程度可在功能上将认知战与混合战争等相邻概念区分开来。
图:认知战概念定义,代表了认知战的核心概念。图中展示了认知战概念为三个关键维度属性,一是“认知攻击”,包括干扰OODA和操纵认知、态度和行为;二是“战争”维度,包括赢得相对于对手的优势、降级对手的军事力量工具(MIop)攻击媒介社会;三是“技术”维度,包括利用现有技术和新兴颠覆性技术。
此外,作为术语概念的“认知战”的两类属性。认知战作为一个术语概念,可以从定义属性上分类两类(在本文02,03部分进行详述):
第一组属性是“认知战行动和战术”:包含传统的载体和使能因素、现有的技术载体和使能因素,以及新兴的技术载体和使能因素。
第二组属性是“认知战的预期效果”,它阻碍了决策和OODA循环的破坏,社会的分裂和两极分化、身份武器化、叙事武器化并影响战斗意志。
1.3 认知战概念的延伸
“认知战”概念的延伸可以是体现为一系列的认知攻击,定义为“通过故意针对人类思想,为实现对感知、信仰、兴趣、目标、决策和行为的影响而采取的进攻行动”。在信息环境中使用 EDT手段,尤其使得个人、团体或社会更加容易受到认知攻击。
“认知战”与“混合威胁、FIMI和虚假信息”的最主要区别在哪里?→对认知和人类思维的关注。后一组的影响通常以接受或拒绝特定信息或叙述而告终。而在认知战中,活动的主要影响被概念化为对人类大脑的情感和潜意识过程的操纵。这比其他信息操纵和干扰(FIMI)或混合威胁等其他相关概念要深远得多。
认知战概念在“人类潜意识层面”的延伸。“对情绪、思想和行为的同步和协调攻击会影响意志、士气、决策和情境理解”。此外,“认知攻击旨在使用信息来激活我们大脑中的潜意识过程,使我们的意识难以感知认知威胁的存在”。
02 认知战与认知攻击的驱动因素与风险因素
在北约的研究中,认知战不仅被标记为一套价值中立的策略,适用于竞争连续体的每个阶段;还被问题化为一个全社会问题,其中“敌人通过活动以北约联盟为目标,以恶意影响个人、团体和社会的态度、决定和行为”。
2.1 认知攻击的驱动因素
认知战的行动类型可以理解为一系列策略、载体、使能手段,这也是构成认知战概念内涵和意义的决定性属性。而目前和未来潜在的“认知攻击”也可被描述为由一系列载体、能力与使能因素来驱动的。
传统载体与使能因素:此类别包括传统的动能手段,以及已建立的广播、印刷、大众媒体等渠道;此外,还涉及各种行为者,例如公司、国家和政治实体,以及人际交往。
现有技术载体和使能因素:该领域利用了现代技术,包括社交媒体平台和大数据的利用、增强现实和可穿戴智能设备的集成,以及游戏和加密通信平台的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头像和虚拟配置文件也起到重要作用。
新兴技术载体和使能因素:此类别深入研究具有巨大认知攻击潜力的尖端技术,包括合成媒体,以深度伪造和 AI 驱动的媒体等。此外,它还包括人工智能的广泛使用、元宇宙的沉浸式领域以及令人担忧的神经武器的出现。这些载体和使能因素涵盖了广泛的战术和方法,体现了认知战概念的广泛内涵。
2.2 认知攻击的风险及其触发因素
个体层面(微观层面)
基于个体的风险因素及由此产生的触发因素,放大了对微观认知攻击的敏感性。解决这些因素有利于增强北约人员和成员国抵御认知攻击的复原力。这些个体风险、触发因素以及应对方式如下表所示:
易受认知攻击和操纵的风险/因素 | 具体类型 | 应对措施 |
个体风险 | 缺乏准确的知识 | 提高知识水平 |
根深蒂固的世界观 | 培养批判性思维 | |
消极的情绪体验 | 提高情绪弹性 | |
有限的识字能力 | 提高识字能力 | |
主要触发因素 | 认知不灵活 | 促进认知灵活 |
对社会归属感的需求 | 培养归属感 | |
情绪唤醒 | 管理情绪唤醒 |
社会和文化群体层面(中观层面)
在中观层面(即社会和文化群体)上,认知攻击的脆弱性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群体两极分化和社会信任。解决这些风险因素对抵御认知攻击、增强复原力至关重要。
群体两级分化:群体两级分化主要受到人类社会倾向的影响形成,而社交媒体平台可以通过强化现有信念的算法加剧这种分化,从而助长了确认偏见和虚假信息的传播,破坏了信任并操纵了团体。
社会信任:社会信任对社会凝聚力至关重要,但虚假信息传播等恶意行为者可能会利用它来削弱对机构和领导者的信任度。对此,可通过促进批判性思维、增强社会信任和对抗群体两极分化来实现。
社会和国家层面(宏观层面)
宏观层面上,即社会和国家遭受认知攻击的风险因素,取决于各国对认知攻击的不同易感性。这也是北约在评估成员国复原力时的关键考虑因素。
其他重要风险因素
信息和媒体素养:信息和媒体素养被列为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主要因为该素养与对虚假信息和认知操纵的易感性直接相关。公民,乃至作战人员,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认知操纵下的脆弱性。因此,需要强调了加强信息和媒体素养努力以对抗认知操纵企图的必要性。
公民参与:公民参与包括通过政治和非政治手段增强社区福祉、打破障碍和增强社会复原力的活动。虽然提高公民参与超出了通常意义上的政治和军事范畴,但认识到“公民参与”对认知的保护潜力,可提升与外部实体合作的机会,以共同加强社会复原力。
03 认知战的五大预期效果
认知战的概念内涵中也包含了其预期的作战效果。在这种情况下,认知攻击被用于更广泛的地缘政治战略中,以阻碍决策过程,侵蚀国家或机构的团结,播下社会分裂的种子,利用身份和叙事,并破坏参与冲突的决心。认知战的五个预期作战效果包括:
3.1 阻碍决策,破坏OODA循环
“阻碍决策和破OODA循环”主要指由于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的操纵,影响了关于信息可用性的决策。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虚假信息加剧了不确定性或传播了虚假叙述,从而影响了各个阶层的决策者。俄罗斯的反射控制(RC)理论,详细说明了通过虚假信息阻碍、破坏决策的过程。
3.2 分化和极化社会
“分化和极化社会”与根深蒂固的社会两极分化有关。对手利用虚假信息系统性地侵蚀社会信任,削弱机构,并阻碍调和冲突的价值观和利益的努力。直接导致并体现为基于各种标准的社会细分。
3.3 将身份武器化
“将身份武器化”强调身份在认知战中的关键作用,影响与他人的联系、社会角色以及文化和国家关系。了解身份的潜在武器化至关重要,尤其是在保护相关人员免受有针对性的认知攻击时。
3.4 将叙事武器化
接下来,“将叙事武器化”强调了历史记忆和遗产如何显着塑造个人和群体身份,影响用于描绘个人、社区和国家如何看待自己的叙事。对手巧妙地操纵、诋毁和改变叙述,以符合他们的战略目标。
3.5 影响战斗意志
“影响战斗意志”强调,有效的认知战需要无缝同步和协调来操纵人类认知,影响决策者对信息环境的理解和他们参与冲突的决心。认知攻击会在军事领导层内部产生摩擦,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削弱对北约领导层的信任以及军事人员对联盟的总体使命的信任。
04 结论与分析
认知战理论系统重构,以期达到军事战略与学术研究的无缝衔接。文章通过对认知效果、战争要素和技术使用三个基本要素的分析,对北约认知战概念进行了理论重构,使其在保留军事部门对认知战概念本质理解的基础上,扩展了“认知战”作为学术分析的清晰性与连贯性,同时确保其在军事和战略环境中的互操作性。
北约将认知战概念进行“极端性”的最大化,不断追求更广泛策略与战术元素的整合。北约的认知战概念本质上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概念,可以归类为认知战概念化的最大化方法。这种更广泛的方法由NATO ACT开发,主要是为了在战略军事规划和行动中得到更全面的应用。认知战与外国信息操纵和干扰 (FIMI)、混合威胁和混合战争等相邻概念之间存在相当大的概念重叠,因为认知战与这些已建立的框架有许多共同的属性。这种重叠表明,认知战可以作为更广泛的混合威胁策略中的战术元素有效地整合,从而通过将认知行动置于既定的、多方面的环境中来增强对混合效应的分析深度和理解。然而,它也需要对认知战进行清晰的理解和描述,以防止概念延伸并确保其有效地整合到军事和分析框架中。
颠覆性新兴技术的创新将推动认知战概念的不断发展和更新。认知战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颠覆性新兴技术(EDT)的使用和由此产生的认知影响。在战略的前瞻性和能力建设方面,EDT仍具有相当大的潜力。而随着EDT的快速发展,认知战的概念及内涵也极有可能需要频繁的更新和修改才能保持有效性和相关性。这种对持续适应的需求说明了认知战的动态性质及其运作的快节奏技术环境。
参考文献:
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big-data/articles/10.3389/fdata.2024.1452129/full#note1
声明:本文来自认知认知,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