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SIS)华盛顿特区的副主席詹姆斯•安德鲁•刘易斯(James Andrew Lewis)撰写了一份题为《网络空间中的认知效应与国家冲突》的报告。报告开篇即强调信息技术重塑了国际冲突,并称上世纪90年代认为冷战的结束是市场民主胜利的观点已被证明是一种幻觉,新兴国家和复苏的大国都对国际现状表现出不满,国家间的竞争和冲突已经被信息技术重塑。
互联网具有相对的匿名性,能够产生强大的全球影响力,且网络攻击与动能武器威力相当,因此,国家会利用互联网来达到一些军事目的,其对信息的操纵增加了冲突的复杂性。
一、知识革命与政治
互联网正在使社会、商业、政治发生转型,随之,人们的行为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古登堡的活字印刷术开创了先例,低价的印刷首先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接着改变了行为,人们以更低的成本获得知识,来源也更加广泛。这不仅赋予了人们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也削弱了机构和权威的确定性。
所有国家都面临着来自互联网的挑战,不管是民主国家,还是威权国家。但从长远来看,信息技术对独裁政治的挑战最大,信息技术对威权政府构成了难以应对的生存的威胁。威权政府与公民关系脆弱,试图通过限制信息获取、为国内外提供反叙事、建立无处不在的监控机制以维护控制,来压制这种政治影响。
互联网为个体交付忠诚和寻找集体认同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它削弱了地理位置对公共讨论的影响。在互联网出现之前,观点极端的个人可能会被他所在的群体孤立,如今通过互联网,他们可以聚集与自己观点相似的群体。长远来看,获取更多的信息和主动参与政治可能会扩大自由民主,但互联网的直接政治会激发极端主义观点,并且聚集、增加持有这些观点的人数,引发群体极化。
印刷术所创造的第一次“知识革命”曾带来了数百年的政治动荡,信息技术也有同样的效果,但其速度更快,后果更大。互联网改变了对合法性和一致同意的要求,要使公民认可政府的合法性,需要的不再仅仅是代议制民主。目前所建立的代议制民主已无法满足公民对获取信息和直接参与决策的期望。考虑到公民的期待,若民主政府要重建合法性,政策和法律将需要优化。
二、阿拉伯之春
当人民的不满积聚时,互联网提供了一个可以在触发事件前,将不满凝聚成行动的工具。中国、俄罗斯和伊朗对这种“阿拉伯之春”现象表示担忧。
对威权政府而言,互联网是一种威胁,因为威权政府缺乏适应异见和政治变革压力的民主机制。威权政府制定应对措施,以应对俄罗斯、中国和其他国家所谓的西方信息霸权。报告提到中、俄运用各种媒体形式(出版、电视、电影和互联网)来促进一种狭隘的叙事方式,并助长对美国和西方民族主义的敌视。他们对西方媒体(如BBC或CNN)的主导地位及其在全球叙事中的影响力感到不安,因此他们加快了提升媒体影响力的建设步伐。开办于2005年的今日俄罗斯(有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频道),它在新闻方面表现了强烈的反美和颂俄倾向。今日俄罗斯利用谷歌的竞价排名规则让自己生产的信息出现在搜索页面的顶端。中国有几家官方媒体也试图应对信息霸权。例如,中央电视台在1996年创建了外语广播(现在提供8种主要语言),目的是为了更积极地报道中国的事件。《环球时报》2009年推出英文版本来宣传中国的正面形象。报告认为,上述做法的的主要目的是“改善中国的形象,改变西方新闻媒体对中国的偏见”。
报告声称,中、俄都利用网络操控来塑造对其政权有利,对美国和其他反对者有害的社交媒体环境。中国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国内,而俄罗斯的操控则试图影响国内外观众。其他反对者也不喜欢西方的全球媒体主导地位,但它们的努力都集中在国内观众身上。伊朗对媒体的控制(对大多数伊朗人来说,电视仍然是主要新闻来源)和朝鲜试图封锁任何其他信息来源的企图都是针对内部的。他们的主要目标是控制本国人民,而不是说服外国观众。
报告也指出,中国和其他国家隔离本国网络的做法都有一个根本性的弱点,即所有这些国家(即便是朝鲜)其实都希望与外部世界建立某种联系,哪怕只是出于商业目的,而这些联系会为其民众提供获取破坏性信息的途径。尽管互联网为获取“未经批准”的信息提供了常见的途径,但这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旅游、娱乐、走私CD和海外教育等行动也同样在削弱本国的叙事。这些方式产生的直接影响可能很小,但它都渐进式地威胁着威权政治。
三、竞争对手的策略
以俄罗斯为代表的一些国家都拥有发达的军事网络能力。报告指出,在与这些国家的冲突中,会看到网络行动与电子战、反卫星攻击、信息战和其他非常规战术和武器相结合。这些行为意在削弱美国在战争中的“信息优势”,减缓和破坏美国的决策和行动,并制造政治不确定性、动乱和异议。
在过去的10年里,俄罗斯的政策从守势转变为主动出击。起初,俄罗斯人认为,信息技术是西方蓄意破坏普京政权的阴谋。在普京执政的前几年里,俄罗斯人采用了传统的虚假信息技术操控、假新闻和破坏泄密。在传统的间谍技术和新的军事理论的影响下,俄罗斯开始利用互联网作为对抗西方的武器。
后来,俄罗斯成功地找到了弥补其弱点的工具和策略,试图通过“信息空间”削弱对手。一方面,他们运用今日俄罗斯(RT)在西方媒体的评论部分植入数百条颂俄的消息;另一方面,在社交媒体上使用“聊天机器人”进行恶意评论。此外,还通过各种组织泄露、失窃具有政治破坏性的邮件来重塑西方舆论。
2014年,俄罗斯在其军事准则中呼吁:“在全球信息空间中,向敌人施加压力......”,有些文件将其称为“冲突前的舆论塑造”。从短期来看,确实造成了别国政治动荡。俄罗斯利用西方自由民主的阵痛和互联网对极端主义的推动来破坏民主治理。俄罗斯的最终目标是产生认知效应,即“在不使用武力的情况下实现政治目标”。俄罗斯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博季诺夫曾说过,“‘战争规则’自身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非军事手段在实现政治和战略目标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其作用优于武器的力量。”产生认知效果,塑造对手和中立者思维的行动是俄罗斯军事理论的核心要素。
四、一种新的冲突
认为冷战的结束意味着市场民主的胜利和国家间冲突和竞争结束的想法是错误的。美国发现自己正处在一个软实力和硬实力都在削弱的阶段。新兴大国认为他们可以挑战美国的经济实力、国际影响力和地区领导地位。这种环境下,对手将利用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机会来损害美国并促成它们自身的国家利益。
这是一种新的冲突,其核心是信息及其产生的认知效果。虽然在创造认知效果上,美国和西方占有优势,但若想保持这种优势,就需要反思自身的观念、策略和叙事方式。美国政策、民主治理和法治的理性原则依然强大,但如果要保持说服力,就需要新的表达方式。美国的软实力来自其令人信服的观点,但在近20年的中东遭遇和斯诺登事件后,别国对美国行动的看法已经不那么友好了,2003年入侵伊拉克更是恶化了外国对美国的看法。这些用美国流行文化的亲和力是无法轻易抹去的。
报告的最后提到,上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为应对全球危机,制定了多边机构规则以及管理国家的宏观经济模式。如今,这些机制或模式在不改革的情况下,都已无法再满足公民的期望。
编译 | 张卓
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SIS,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于1962年成立,是现在美国国内规模最大的国际问题研究机构,总部设在华盛顿。该研究中心是一个非党派、非政府的民间国际问题研究机构和免税组织,是美国具有保守色彩的重要战略和政策研究机构,素有“强硬路线者之家”和“冷战思想库”之称。近年,它加强了对亚太、中国和台湾研究,在对外政策方面的主张较前温和,是对共和党政府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思想库之一。
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研究前沿,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