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明先生是当下中国智慧城市领域少有的洞若观火的先锋思想家,其对“数据”、“连接”、“在线”、“智能”等词汇兼具哲学意义与技术思想的阐释能力,同时对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与底层运营逻辑细节具有贯通的通俗表达能力。智慧城市研究正面临着“自说自话”的青黄不接时期——战略规划学者仍在老生常谈穷究“何为智慧”,技术实践派抱着“指鹿为马的勇气”称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等统统都是“智慧城市”,城市规划派则越来越有信心地告诉我们: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又为某某城市的地铁站选址出具一个数据精美的方案……胡小明先生兼具哲学、技术与人文的智慧城市研究视角,这或许正是当下以“造词”、“修辞”与“作图”为三板斧的智慧城市战略研究领域所稀缺的思考力。诚如所标题所言,“智慧城市是被智能服务优化的城市”,意味着未来城市的智慧取决于服务的智能化程度,城市服务水平成为智慧城市的组成部分与显性指标。
国家信息中心原副主任、中国信息协会原副会长 胡小明丨作者
李遇丨编辑
一、连接比数据重要
1. 通讯录比数据重要
智慧城市建设总是强调数据重要,但是实际生活中连接比数据更重要。手机丢失最懊恼的是通讯录丢失而非存储信息的丢失,通讯录包含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能够放大一个人的力量,只要关系存在数据仍可以补得上。
2. 数据是连接的记录,连接是持续的数据
数据是一次连接的静态记录,连接意味着持续的数据,人们重视数据是因为数据很直观,把重要性加在数据上容易看到处理效果,连接虽然更重要但因其不直观而讨论不多,其实人们更喜欢持续的连接,微信是持续的连接,所以比邮件更受欢迎。
3. 持续的数据更有价值
持续的连接可以获得持续的数据,持续的数据不仅更容易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连续服务的智能系统需要连续数据的支持,否则很多实时的服务系统只能停摆,连续的动态的数据是有生命的,远比静态的数据更有价值。
4. 智能系统直接使用数据,没有信息概念
不要只从认识世界的角度上理解数据的应用,只想到从数据中提取信息支持人脑决策,这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数据使用模式,将数据的作用局限于决策是认识上的偏差,未来智慧城市中对数据使用更多是系统而不是人,智能系统直接使用数据服务,并没有人脑参与。
二、智慧比知识重要
1. 认识世界重要,改造世界更重要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对数据高度关注,要把数据变成信息,再把信息组成知识,而知识就是力量,这种思维无形中把认识世界作为信息化的主要目标,虽然数据越来越多,知识越来越多,但是应用却没有进展。面对不断爆炸的数据与知识,应用能力已成为极度稀缺的资源,城市大数据中心只是收集数据却不善于使用数据,离开使用导向的数据收集只是在堆积垃圾。
2. 应用效果是衡量智慧的标准
马克思教导:“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是告诉人们:大智慧存在于在改造世界之中。知识不等于智慧,能够运用知识实现人类目标才是智慧,智慧的标准离不开应用,应用目标的实现效果是衡量智慧城市的主要标准。
3. 聪明驾驭知识,智慧驾驭聪明
聪明强调的是具体问题的解决能力,侧重具体目标的实现效率,智慧侧重长远目标的实现能力,关注长久效益。
聪明关注的是即时效果,但事物发展并不是一条直线,曾经有效的方案会因环境变化而失效,智慧则能及时终止过时的聪明,及时更换策略避免聪明反被聪明误。
4. 为公众服务的常规数据应用更有价值
政府数据应用的价值需要考虑社会需求的规模,不要把数据的作用局限于数据挖掘,尽管数据挖掘对于支持政府决策很有用,但这只是数据应用的一个方面,对大多数政府业务而言,政府数据最频繁的应用是提高基层服务的操作效率,这是最能够提升公众获得感的领域,是信息技术支持的更有价值的政府业务。
三、组织比连接重要
1. 组织是有效连接的沉淀
组织是稳定、紧凑的连接,多数组织靠自组织方式形成,频繁的连接的合作被加速形成热线,稀疏的联系被忽略,由使用频率筛选而沉淀下来的结果就成为组织,人脑的智慧结构就是这样形成的,频繁连接的神经元形成热线,稀疏的神经元连接被忽略,人脑不同的知识结构因使用的频繁度而形成。社会的生产效率来自合作,有效率的合作会得到加强会被稳定化,企业机制能够延续是因为能够降低合作的交易成本,组织是人类活动的效率之源。
2. 组织是效率积累的一种模式
人与人的合作可以是1 + 1 > 2的效果,也可以是1 + 1 < 2的局面,人们会保留并加强前一种合作,于是效率就被积累下来了。生物的发展越来越复杂就是因为有效的组织能够提高生物的生存竞争能力。组织的优化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各种组织乃至跨国组织越来越多,人们早已被卷入各种组织关系之中,孤立的生存很艰难。
3. 新技术发明主要是组织创新
组织的优化与集成是推动技术进步的核心原因,新技术主要是已有知识与技术的一种重组,重组与集成产生新的效率,新时代的伟大发明大都是已有技术、科学知识集成组合的结果,企业的创新能力会因成果的增加而飞速增长,新发明的技术可以被再集成,促进创新发明按平方倍增。
4. 组织化优势提升城市效率
人们向城市聚集是因为城市更有效率、发展的机会更多。城市的效率来自更多的合作机会与组织能力,人口的密集与交通的便利使城市更便于组织合作,使城市成为组织创新与发展的集中地。
交通与通信手段的增加使社会组织越加复杂,跨地区的组织越加普遍,地区经济合作是一种组织行为,对效率的追求推动合作组织不断优化,局部都要在整体中寻求合理的位置,组织的优化推动组织成员的特色化,使之能够更好的扮演组织分工中的角色。城市的特色化是加入全球经济合作的有利因素。
四、组织化与智慧的积累机制
1. 群体智慧积累与组织化
效率来自合作,人可以合作,动物也可以合作,人优于动物是人发明了语言,语言不仅提升合作的效率,还能将个体的经验与知识变为群体的智慧,语言及文字等信息技术加速群体智慧的发展并作为知识财富传递下去,群体智慧的增长使人类主宰了全世界,现代信息技术继续强化群体智慧。群体智慧的完善是人类组织化的结果。
2. 工具是智慧积累的渠道
智慧积累还通过工具的发明与改进来完成,现代化飞机与汽车的完善是百年来持续改进的结果,人类智慧通过工具的完善持续不断地积累,工具的创新主要是已有技术依据应用需求的再集成,工具是人类积累与传承知识的重要渠道。
工具的设计包含科技知识及应用环境的经验,工具要对特定环境的适应使其向专业化技术发展,专业化牺牲应用的广度换来专业领域内的高效率,专业化是智慧积累的重要方向,新技术的发明既有专业知识的突破更有组织的集成创新,组织的优化是提升工具效率的主要措施。
3. 社会自组织发展积累智慧
城市主要通过自组织的模式发展起来,很多重大的社会创新并不是靠政府组织的,电子商务、网上搜索、手机支付都是通过市场机制自组织完成的,这说明自组织具有强大的智慧积累能力。自组织系统并不勉强人们参与,人们的自主选择本身就是一种积累智慧的机制,每个人都在思考参加合作的利弊,从而把参加者的利益及智慧纳入到系统组织之中,使系统更坚韧更可持续。
五、信息技术推动组织创新大爆发
1. 组织是靠通信连接的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说“通信是连接社会的混凝土”。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最耀眼的连接技术,信息技术包括跨越空间的通信技术及跨越时间通信的存储技术,通信技术还包括编码与解码技术,编码解码技术决定通信双方的相互理解能力,有效的理解才能完成有效连接。通信能力决定组织连接的效率,连接是构建组织的基础,连接的效率与成本决定组织创新的拓展空间。
2. 信息技术大发展带来连接的大爆发
从上世纪后期到本世纪初是信息技术大发展的时期,数据传输速率提高上万倍,以互联网为中心的一系列服务的出现:智能手机、传感器等各种终端设备的普及,以及5G、物联网、IPV6、云计算的应用,带来连接方式与连接规模的大爆发,人类将迎接万物互联的新世界即机会无限的新世界。
3. 组织创新机会大爆发
连接的大爆发极大拓展组织创新的机会空间,电子商务大发展首先是全社会服务重组的结果,数以万计的快递员组织起到关键的作用,连接的范围与连接的精准度决定服务精细化的能力。PC时代网上服务只能定位到房间,而智能手机时代服务可定位到每个移动的人,连接精度的大提升使导航、快递、外卖、支付、无人驾驶均得以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大发展带来的惠利不只是数据改进政府决策,最大的惠利是为人类带来跨领域重组创新的无限空间。
4. 智慧城市需要自组织创新
千年的城市文明是自组织发展的结果,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居民的自组织创新。智慧城市不是靠专家顶层设计规划出来的,正如国民经济的繁荣不能依赖计划经济模式实现。智慧城市是全社会成员自组织创新涌现的结果,是人人创业,万众创新的产物,政府、企业、个人都可以设计局部的智能化系统,但又都不可能设计完整的智慧城市方案,因为城市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智慧城市的发展就像互联网的发展一样,并没有统一的规划与控制,自组织发展的结果却能使之越加智慧,政府要建立智慧城市的发展共识,智慧城市的繁荣需要更多依赖社会的自组织创新。
5. 智慧城市是被智能服务优化的城市
连接能力大提升推动着全球的组织化革命,这场革命无所不包,使智能服务跨地域跨时间无所不至。信息技术的连接一切促使人类去改进一切、创新一切,智慧城市将是不断组织优化提升效率的城市。
现代信息技术将传感器、物联网、移动终端、应用系统与后台的云、大数据、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形成超强的服务能力,改变全球的服务结构,涌现出前所未有的综合服务能力,这种涌现使人类能够调动全面的知识与技术实现智能化服务,智慧城市是被智能服务持续优化的城市。
六、机会导向的企业家思维
1. 企业家思维的特点
企业家的思维方式与政府官员有很多不同,不同的思维方式各有优势也各有片面性。面对强调创新的智慧城市,企业家思维非常重要,企业家思维最大优势就是创新。
政府官员思维主要倾向是避免犯错误,集体领导的政府模式很难创新,特立独行的创新方案难以通过层层审批;企业家认为创新思想是无须审批的,企业家是从具体的环境出发寻找突破机会,企业家思维特别关注环境的特殊性,相信利润存在于被忽略的细节之中,一旦发现利润机会就会全力争取,敢于承担创新风险是企业家创新能力的核心。
2. 机会导向推动创新
企业家思维的特点是机会导向,企业家认为产业腾飞要依赖社会条件的成熟,过早过迟都不能成功,机会包含时机因素,企业家眼中的机会是自己看到了而别人还没有看到的能够腾飞的未来业务,或者是别人也能看到但是不如自己竞争力强的新业务,在信息技术大发展的时代,机会主要来自组织创新。
互联网竞争无障碍的特点已经形成赢家通吃的局面,能够长期生存的业务需要有核心竞争力与更长的产业链支撑,它是产业组织能力的竞争,及早发现组织创新机会是优秀企业家特有的能力。
3. 重视产业生态环境
信息技术大发展时代的创新机会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业务的长久生存更加依赖整体生态环境,产业竞争呈现组织化趋势,生态链越发精细化,独立的技术创新需要纳入到完整的产业链中才能生存,这些都要靠有规模的企业来带头组织,许多创新中小企业都在围绕着行业的带头企业有秩序地组织成生态链,新时代的企业竞争不再是孤立的竞争,而是不同的生态链联盟间的竞争,如苹果系与安卓系的竞争、不同标准5G的竞争,产业生态环境的完善与竞争是企业家思维重点关注的内容。
4. 企业家与政府官员的思维互补
具有政治大局观的企业家与具有商业意识的政府官员都是极为难得的人才。企业家重视机会与利润,有利于短期经营的成功,但是长久的成功必须要多从对社会长久的贡献考虑,要维护企业的公益形象,政治与经济需要平衡。同样政府项目也需要机会意识,机会不成熟的项目很难成功,超出政府能力的项目同样不能成功,“大一统”信息工程的失败警示政府学习企业家的思维方式,信息化建设也是一个经济学问题,没有经济学头脑是办不好的。
七、面向未来的顶层设计
1. 机会导向的顶层设计
目前多顶层设计是数据导向的顶层设计,这种顶层设计聚焦政府工作的改进,对智慧城市需要万众创新却重视不足,智慧城市是全社会共同建设的事业,政府业务只是其中一个部分,机会导向的顶层设计强调全社会共同参与智慧城市建设,要努力创造机会让企业与居民充分发挥创新才能。
机会导向深信民间具有无限的创造力,网上购物、手机支付、信息搜索等难题均是由阿里、腾讯、百度等民企完成的,只要有足够的机会空间和良好的营商环境,企业与居民就能够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服务创新,机会导向的顶层设计努力创建更多机会,支持各种资源(包括设备、数据与人)的通畅连接,优化企业营商环境,促进城市万众创新的繁荣。
2. 从设计项目升级为设计机制与生态环境
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是针对具体项目的顶层设计,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是推动创新繁荣的顶层设计,两者处于不同的层次,智慧城市要面对大量不确定性问题,不能够按照信息工程方法精确设计,这种高层次顶层设计是以机制设计为中心,要为运行服务系统设计反馈改进激励机制,使城市智能服务繁荣可持续。
机会导向顶层设计跳出具体项目的设计,关注智能服务生态环境的建设,促进项目间的配合,各种服务的有效配合是提升效益的重要措施,顶层设计从信息技术综合涌现的新背景思维,能够看到更广阔的效益空间。
3. 为城市大脑设立可行性边界
一些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在规划城市大脑(由大数据中心与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构成),设计者相信只要数据齐全,城市大脑就能实现政府科学决策与科学管理。这种假定很不实际,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数据收集齐全是不可能的,政府只能在数据不足的环境下决策。
城市智慧是分布式的,城市问题不可能集中由一个城市大脑处理,智慧城市充满不确定性,许多事情不可预测,重要信息并不都能数字化,这使得城市大脑与大数据中心作用受限,不能过高期望。
城市大脑是确定性思维的产物,只能在确定性任务中发挥作用,城市大脑必须回避支持科学决策等不确定性要求,而应当在边界明确目标明确的具体化任务中多做贡献。
4. 城市繁荣的标志是万众创新
智慧城市的评价标准不应是技术,技术只是手段,手段不能做为目标的评价标准,智慧城市的评价标准也不应是静态的指标,城市智慧永远是发展的,停滞意味着智慧的终结,智慧城市意味着城市的活力,活力即智慧。
声明:本文来自数旗智酷,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