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8年10月8日至15日,第四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装备成果展览暨论坛活动在北京成功举办。为配合本次活动,主办方组织开展了“第四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装备成果展览暨论坛”论文征集,共收到论文385篇,经专家组多轮评审,最终遴选出54篇优秀论文。仰山智库将陆续推送优秀论文,以飨读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着重强调“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强化统一领导、顶层设计、改革创新和重大项目落实,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明确提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时代命题,形成了新时代探索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最新理论成果。一直以来,电子科技信息领域就具有鲜明的军民融合发展特征[1],军工电子企业作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国家队”,是天然的军民融合载体,是贯彻落实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的“主力军”。但是,如何将军工电子企业在军品研发的长期技术积累转化为民品产业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新动能,既需要不断加强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借鉴,也需要大力突破思维模式、体制机制、企业管理等桎梏枷锁,统筹谋划和推动军工电子企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之路。
1 军工电子企业面临巨大挑战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军民融合一直是电子科技信息领域的热点。《2017国防科工局军民融合专项行动计划》指出“在推进军转民方面,将大力加强军工技术成果转化,调动社会积极性发展军工高技术产业”[2]。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科”)党组书记、董事长熊群力也多次指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就是要始终坚持富国强军目标要求,始终站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牢固树立大局观、开放观和共赢观。”由此可见,军工电子企业实现军工融合深度发展已经是必由之路,但是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国企改革和军队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防军事战略方针和战斗力生成模式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各种新老问题叠加下,军工电子企业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之路可谓是挑战与机遇并存。
1.1 军工事业单位体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
当前,在军民融合背景下,军工电子企业的生存环境将变得更加复杂,其面临的将是竞争日趋激烈、“军民共生”的自由竞争市场环境[3],详见图1-1。
图1-1 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现状示意图
但是,转型过程中军工电子企业对市场变化的诸多不适,造成军工电子企业在“军品”和“民品”两个市场上同时参与竞争,给军工电子企业生存和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例如,某电子科技研究所在军用芯片自主研发及产品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军用芯片的市场规模小、效益差,同时,由于军用产品技术的“特殊性”,该研究所在民用芯片研发、通用技术平台建设及民品产业发展上受到体制和市场的双重制约,经营规模和利润水平都落后于国内大型半导体企业。
1.2 “民参军”对军工电子企业形成巨大冲击
随着军品市场准入逐步放开,民参军企业数量快速增加。尽管军工电子企业在部分专用军工技术及产品上具有一定领先优势,但是,习惯定制生产,对批量生产准备不足,成为制约军工电子企业发展的关键瓶颈。根据国防科工局发布《新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2017年版)》中,取得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民口单位已占超过1/3,其中优势民营企业占比近一半[4]。目前,军委装备发展部、各大战区、各军兵种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向社会公开发布项目招标信息,除各类关键平台、系统等仍由军工电子企业研发生产外,其余很多元器件、核心组件均向符合资质的民营企业开放,“民参军”层级已经由一般配套产品向总体和分系统提升。
1.3 军民协同科技创新体制存在“瓶颈”
由于我国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在科技管理体制上的相互分离,军工电子企业往往过于强调军工的特殊性和保密性,导致军品研发在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工业基础方面存在诸多限制[5],军工电子领域的军转民技术组织体系具有较强的行政性特点,详见图1-2。
图1-2 我国军工电子领域的军转民技术组织体系
1.4 电子信息产业链上的“纵向”融合难度较大
由于军工电子领域的特殊性,需要电子信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紧密配合,完成军用元器件及整机的研发生产,产业链上的“纵向”融合一直是军工电子企业军民融合的关注点和难点。例如,军用芯片在生产中需要设计、掩模、晶圆制造、封装、检测等多道工艺,每个生产线投资规模都十分巨大,使得每一个产品的完成需要多家企业来共同配合实现,纵向整合产业链难度很大。
2 美苏军民融合的经验
在上世纪“冷战”时期,美国和前苏联两国在处理军民融合问题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发展思路,也得到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2.1 美苏军民融合经验比较
按照军民融合发展进程影响因素,对美苏两国合开展对比分析,详见表2-1。
表2-1 美苏军民融合对比分析
国家 | 发展目标 | 发展模式 | 措施保障 | 发展动因 | 体制机制 | 政策法规 |
美国 | 通过军民融合实现国防、经济全面领先 | 军民一化 无缝链接 | 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推动国防工业转型等 | 保持全球军事霸主地位,维护强大的国防工业基地 | 军工企业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国防工业广泛吸引社会资源的支持 | “商办官助”的体制,制定政策法规,利用民用技术,创造竞争环境 |
前苏联 | 通过军备竞赛实现超级大国的世界霸主梦想 | 军民并重 | 国家科技研发、重工业发展都是为虚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做准备;后又采用“休克疗法” | 巩固大国地位,保持强大国防工业和先进军事技术优势 | 军民割裂式发展,忽视国民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 | “官办军工”的体制,军工企业完全依赖国家投入 |
2.2 美苏军民融合道路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综合考量国家安全风险。建立军民融合技术、产品、产业分级制度,根据级别不同,设定民品企业技术及产品进入的权限,逐步扩大民企参与军工产品供给的范围和规模;
第二,加强军民融合的顶层谋划工作。发挥“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作用,协调军工建设和经济发展主管部门,打造具有兼容性和互补性的国防军民协同创新体系和军民一体产业系统,实现社会资源的高效配置;
第三,整合军工相关产业链条上下游及横向同类型企业。集中技术、产品、资本等优质资源,鼓励大型军工产业集团在军民协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作中发挥牵头作用,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构建军民一体化的资产和资本管理体系。
3 探索“军工+”发展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后一个时期军民融合发展,总的是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丰富融合形式,拓宽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军民融合实现科研生产经营的各种要素双向流动的特点,既包括军事领域的人员、技术、信息、资源、资本等要素向地方、民企流动,也包括了地方的人员、技术、信息、资源、资本等要素为军队和国防建设服务[6]。通过分析我国军工电子企业实施军工融合深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对美苏40年冷战期间军民融合经验的剖析,军工电子企业适宜采取“军工+”发展模式,以快速、全面、高效地推进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示意图详见图3-1。
图3-1 军工电子企业“军工+”发展模式
3.1军工+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根本出路在改革创新[7]”。创新驱动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实现自主创新是发展军民融合的根本路径和前提条件,实现重点领域的创新,突破现有的技术、生产、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军地壁垒。军工电子企业内技术、资本、人才、信息、管理等方面的要素资源较为丰富,吸纳整合各方资源的能力较强,具备推进全要素军民融合的天然优势,例如,将军用高新技术应用于大型活动的视频监控、综合保障,气象雷达、综合治理、汽车电子等方面。
3.2军工+机制
为了摆脱传统国防和经济社会环境平台和运行束缚,必须克服体制机制障碍,摒弃国防建设不计成本、封闭发展的模式。一方面是积极探索以公司为主体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和以董事会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使企业运营管理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另一方面是融入地方全面创新改革,充分利用改革发展等政策红利,整合利用国家和军队资源,形成军建民用、民建军用、共建共用的共享机制,积极谋划双创平台和个人股权激励,激发企业发展活力。例如,鼓励军工电子企业投入资源进行研发、生产和转化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鼓励科技人才和技术发明在下属民品公司进行孵化、融资、上市等。
3.3军工+产业
国防科技工业是战略性前沿领域,科研成果往往代表了科学技术进步,凝结一大批新技术和新成果,推动军工成果向国民经济领域转移转化,实现产业化发展是大势所趋。产业化发展是军民融合建设的核心和抓手,军民融合产业是以国防科技工业在经济技术方面的优势为核心和依托,通过军、民领域间的双向交流互动所形成的产业,主要涉及产品结构、技术、工艺相通或相近的电子、机械、汽车、新材料、核能、航天、航空、船舶等产业领域。军工电子企业产业化的方向是发挥网络安全、综合治理安全和智慧城市等市场作用,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最终建立高效运转的军民协同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国防科技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3.4军工+模式
军工电子企业的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商业与合作模式的创新,只有强化自身优势,有效利用和整合内外部资源,才能带动军工电子企业军民融合发展,具体包含商业合作模式创新、资源整合模式创新,在提升自主可控能力前提下,推进成本效益、互利共赢、提质增效、开源节流等发展模式,适应市场发展,抢占有力商机,形成军民协调发展、逐步深入的良好格局。例如,由于中国电科某研究所对PPT模式不熟悉,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智慧立体停车库、太赫兹安检仪等工程中与政府发包方产生不必要摩擦和误解,需要进一步对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才能形成有效的工程运作经验。
3.5军工+联盟
通过战略合作等形式,军地、军民形成了科研开发、成果转化、供应采购、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合作,一批重大军民融合的“大项目”、“大工程”逐步落地实施。然而,在军工电子领域,由于电子信息产业链条较长,且相对分散,较难由一家企业完成全部研发生产工作,产业链条资源的合作、整合在所难免,例如,中国电科某研究所在研发军民两用集成电路产品时,以建立覆盖所有关键环节的“泛产业联盟”形式,加强产业上下游企业合作,减少信息不对称风险,有效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和能力,使核心产品魂芯系列芯片快速推向市场、应用于多型装备,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3.6 军工+资产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加速军工电子企业的改制转轨,积极改善资产管理工作的方法、手段和效率。在综合权衡国防安全和保密规定、军品研制能力结构布局、军民通用程度等因素的基础上,有步骤的分批引入民口企业,探索混合所有制、提高资产上市比重,促使军工电子企业优化资产结构和组织结构,提高企业运作的透明度,推动股权多元化的进程,追求资产的高回报率。
3.7军工+资本
军民融合包含了多个经济主体,体现了市场经济的特征,资本市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快速发展、规范运作的重要平台,是西方军工企业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外部条件。我国军工电子企业要勇于进入资本市场,强化资产经营与资本运作这块“短板”,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提升军工电子企业资产证券化率,积极谋划产业投资基金,推动军、民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和合资共建,激发国有资本“活力”。例如,军工电子企业充分利用下属上市公司平台进行内外部资源整合、实施子集团组建等资本运作,对经营主业发展的辅助作用明显,推动军工电子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4实施建议
4.1 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以适应市场经济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军工电子企业应从以下两方面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一方面,军工电子企业应加大在军民两用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上的投入力度,推动军工技术在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和领域的民用,打破军民两用技术进入相关行业的封闭和壁垒,鼓励和支持采购替代进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使核心技术融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军工电子企业在民品领域的名牌影响力。另一方面,在军民两用技术转化中,由于军工技术是以军工任务为目标而开发的,向民用领域的转化也还需对其进行二次开发,而二次开发不仅需要技术再创新,也具有风险性,这不仅需要国家财政的经费投入,也需要开拓商业银行、证券市场以及产权市场等多种融资渠道的支持。
4.2 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应对“民参军”冲击
为解决“民参军”对军工电子企业形成冲击问题,合理利用军民资源,建议积极探索创新军工电子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促进军品科研生产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和发展活力。加大民营资本参与军民两用技术转换的力度,引进和运用社会能力、资本、技术,在技术项目交易转让、合资入股等方面设计公平、公开的机制,鼓励军工电子企业通过设立股份制公司的模式上市融资。
4.3 建立军民协同科技创新体系,以解决科技体制“瓶颈”
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需要军民两个业务板块双轮驱动,两个业务板块的发展都离不开强有力的硬件资源支撑,如场地、试验仪器、测试设备、生产线等等,需要理顺各种涉及军民两大科技体系互动的基本利益关系,加强军队科技需求与国家创新发展规划的有机衔接,以科学合理的军事需求牵引前沿技术发展,高度重视战略前沿和自主可控技术的发展,通过设计未来战争、创新作战概念来强化协同,使过去各自独立运行的两大体系融合起来。
4.4 充分发挥军民融合示范基地作用,以实现电子信息产业链融合
军工电子企业应充分利用所在地方政府的军民融合示范基地和相关政策,配套共享地方全面创新改革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吸纳政府社会各类资金,发挥汇聚军民融合人才和技术,实现对电子信息产业链的纵向融合。此外,探索军民融合示范基地的标杆作用,可以有效检验和不断完善军工电子企业的军民融合创新方式、创新政策和创新效果,为深入推进军工融合深度发展而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45-68.
[2] 国家国防科工局.《2017国防科工局军民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解读[J].中国军转民,2017(5):10-13.
[3] 白海威,宋志强.深入推进装备建设军民融合策略研究[J].装备学院学报,2015,26(1):1-3.
[4] 姜李丹,蔡静静,何海燕.军民深度融合下民营企业与军工企业博弈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6,16(3):87-90.
[5] 晋煜.基于制度视角的新时期军民深度融合路径探讨[J].国防科技,2016,137(3):14-19.
[6] 毕京京,肖冬松.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报告2015[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5:3-6.
[7] 习近平.在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解放军报,2017-6-21.
作者简介:
1、吴宇迪,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研究方向:宏观经济政策研究、经济运行分析、军工企业管理等;职务、职称:博士、工程师。
2、许建文,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研究方向:经济运行分析、军工企业管理等;职务、职称:副总工程师、综合计划部主任、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声明:本文来自仰山智库,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