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像是一把双刃剑,这句话用来形容未成年人与网络之间关系同样贴切。无奇不有的网络世界,对于正处于成长阶段、学习模仿意识最强的未成年人来说,形势似乎更加严峻。仅仅靠家长、学校这层防护网,对抗可能来自任何角落的网络信息,心有余而力不足都形容不了这种无奈。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整个社会乃至全球性的问题。

2017年6月1日正式开始新实施的《网络安全法》也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作为重点改进方向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十三条:国家支持研究开发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产品和服务,依法惩治利用网络从事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沉迷网游、依赖手机或者电脑,已经只是未成年人网络安全这个大命题下暴露出来的冰山一角。在街上看到一群小学生围坐一起打《王者荣耀》,麦当劳里拿着手机边百度边填写作业等现象也频繁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互联网所传递的一些不良信息极易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些很多是短时间内不太能够表现出来的,而当你开始注意到问题的严重性可能为时已晚。因此,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问题最重要最佳的解决方式是做好预防。

国内网民未成年人比例呈现增长趋势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数据: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新增网民4073万人,互联网普及率55.8%,相较2016年提升了2.6个百分点。

从中国网民年龄结构的数据统计图中可以了解到,2017年19岁(包括19岁)一下的网民所占比例达到了22.8%,约为1.76亿人。值得注意的是,连10岁以下的网民规模也超过了2500万。

在家庭PC、智能电视、平板电脑以及智能手机全面普及之后,现在的孩子几乎从一出生开始就接触互联网。而在孩子身心成长过程中,通过几大互联网终端能接触到的信息纷繁复杂,家长基本不可能做到全面的监管,天生的好奇心也比较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引导。

因此,建立完善的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保护措施已经刻不容缓。

2017年未成年人网络安全典型事件

《王者荣耀》成为未成年人沉迷网游的典型

2017年,在众多网络热点事件当中,有两个与未成年人息息相关,让更多人意识到了网络可能给未成年人带来的负面影响。首当其冲的正是用户规模超2亿的手游《王者荣耀》,尽管没有确实可信的数据来表明这其中有多少未成年人玩家,但以此前的端游《英雄联盟》的前车之鉴,以及经常曝出某小孩玩《王者荣耀》滥用父母微信账户充值或是沉迷游戏而盗窃手机的案例来看,同时游戏中经常被骂“小学生”,初步判定,该游戏活跃用户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未成年人。

人民日报、新华社接连发文公开点名《王者荣耀》,一度让其深陷社会舆论风波中。而腾讯也积极推出了改进措施,其中出台的未成年人的防沉迷规则成为焦点。在实名认证的强制条件下,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和收益将被严格限制。

但笔者想说,很多孩子玩这个游戏其实并非自己主动注册,而是直接用父母的账号玩,这样看来,父母的监管问题依然不容忽视。

蓝鲸死亡游戏

而2017年度第二大事件性质严峻程度可能远远要比沉迷游戏更加让人惊骇,那就是蓝鲸游戏。这种来自于俄罗斯的死亡游戏,通过社交网络煽动青少年自残直至自杀,而游戏的参与者主要在10~14之间。也正是在这个年纪里,孩子容易出现叛逆心理同时心理承受能力有限,非常容易被煽动。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QQ群涌现出许多这种蓝鲸游戏群,游戏模式大致跟俄罗斯类似,接受挑战的人需要按照命令“4:20起床”、“用刀在手臂刻字或者某种图案”等。

谁也不知道参与游戏的未成年人究竟是通过何种渠道了解并参与到这个游戏的,网络弹窗、钓鱼网站或是好奇心驱使下的垃圾消息导致?在QQ群、搜索引擎彻底封杀蓝鲸游戏相关关键词之后,对于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才是更应该彻底反思的问题。

未成年人容易接触到的不良网络信息

网络终端频现不良信息广告弹窗

互联网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非常多的便利,孩子成长过程中通过互联网也能够获得更多的视野和见识。不过,诸多成年人尚且难逃钓鱼网站、诱惑信息以及各种漏洞陷进的魔爪,更何况是几乎没有安全防范意识的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在隐私及网络安全意思非常薄弱, 除了天生的好奇心之外,不知道什么可以分享、什么不可以分享,甚至什么该看什么不该看。恰恰网络上太多触不及防的暴力游戏推广、不良信息页面及广告弹窗,好奇心反倒成了“帮凶”。

在日常上网浏览过程中,网页弹窗、页游广告屡见不鲜,而为了吸引用户点击都尽可能使用带有诱惑性的图片、文字以及声音,至于连成年人都防不胜防的钓鱼网站、木马就更不用说了。

尤其是大部分未成年人都有玩手机的习惯,尤其是在安卓手机市场,APP质量参差不齐,很容易下载到劣质APP包含不良信息广告或者弹窗,导致扣费以及其他不良影响。

影视作品中存在大量暴力等少儿不宜内容

而有一些现实生活中一直存在的隐患却早在互联网普及之前就已经出现,就是影视作品中存在的暴力或者涉黄情节,其实在很多欧美国家都实行一种电影分级制度,其初衷就是为了保护儿童和青少年,让家长有意识地让孩子避开这些影片,但国内却没有。基本上孩子从小都跟父母一起看各种电影、电视剧。

长时间观看不适宜青少年的内容容易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思想、行为发生扭曲和诸多错误的认知。曾经多少未成年人因《古惑仔》系列片而走上犯罪道路,被影片中“江湖义气”影响,以陈浩南为偶像,产生崇尚黑社会的扭曲思想。在《古惑仔》成名多年后,影片主演郑伊健、陈小春曾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后悔拍该系列片,笔者完全肯定的是,陈小春绝对不想自己的儿子Jasper看到当年影片中的自己。

儿童邪典片

而近期“儿童邪典片”再一次将“儿童网络安全保护”推上了风口浪尖,甚至引发了国内外广泛关注。鉴于动画片塑造了非常多的动画形象在诸多未成年人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而近年国内外网络上开始出现一些恶搞经典动画形象的短视频或者影视作品,甚至融入一些血腥、暴力等不健康内容,对孩子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此,很多家长直接禁止孩子看各类视频,或者只能在自己的鉴别过后才放心让其观看。虽然很快这类儿童邪典片就被相关机构和网站清理,并着手取证调查,但依然暴露出各大视频平台以及网络服务对未成年人保护措施的严重缺乏。

种种现象以及严峻的事实现状表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而再一次的,国内在这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相比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有些落后。

早前的先例以及现有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措施(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条例)

十年前的“绿坝-花季护航”

不意味着我国相关机构并没有考虑到建立一些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的措施,早在10年前,也就是2008年一月份,原信息产业部(现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面向社会公开整机绿色上网过滤软件,最终在同年5月份斥资4170万元采购“绿坝-花季护航”软件,供网民免费下载。

绿坝软件约有三项主要功能:

图像过滤技术:以比对图案方式,过滤网络内容。绿坝的图像过滤技术能够利用了肤色、人脸、姿态和特殊器官等特征来识别色情图片,是同类软件中比较先进的。

语义过滤技术:用于审核网页内容,避免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出现

IP过滤技术的软件:将封禁网站位址,以程式、机器人及验证数据库等方式,制作黑名单并予以封锁。除了可以过滤掉淫秽色情、暴力等信息外,绿网尚可控制上网时间、限制网上聊天等功能。

看起来似乎能够做到全方位的保护,当时教育部要求全国中小学能够上网的电脑都安装该软件,并在2009年7月1日开始工信部要求在国内生产销售的个人电脑出厂应预装最新版“绿坝-花季护航”,同时鼓励所有家长使用。但仅仅维持了两年的时间,2010年7月9日,绿坝·花季护航软件项目组位于北京华杰大厦的项目办公室已经关张,所有员工都被遣散。

除了技术原因之外,我认为最重要的,以现在的角度来看,这种软件终会被抵制,那就是其无法避免的隐私安全问题。既然绿坝-花季护航需要识别用户当前浏览的图片、网页、文字甚至聊天信息等内容,这几乎是对日常浏览记录的全方位监控,尽管工信部一再强调“不会监控用户上网”,但后期爆发的安全问题以及可被恶意软件攻破,几乎进一步将加速了用户卸载该软件。

而后的几年时间里,相关机构包括大部分互联网公司就没有再推出类似的软件,但相关机构却也一直没有放弃在这一方面的努力。

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工程

接下来,有些像是广告,但我们还是需要了解我国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方面做的持续努力和尝试。

2013年11月份,共青团中央、中国少年先锋队全国工作委员会指导下,由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发起、360公司承办的校园安全教育公益项目“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工程”(中青奇未独家运营)正式启动,这几乎可以看成是当初“绿坝-花季护航”项目的进化版,该项目除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青少年网络安全知识普及之外,还针对目前的网络终端推出了一些客户端进行保护。

在10年前,可能大部分人接触互联网只能通过电脑,但现在很多小学生都已经开始使用智能手机。为此中青奇未陆续推出了针对PC端的奇未儿童桌面以及针对智能手机的未来守护APP。PC端借助360安全防护软件以及浏览器,来识别不良信息网站加以屏蔽,同时桌面也专门推出儿童应用商店,以防接触到其他不明来源的信息。

而在手机端则是通过设定网址白名单来控制孩子可以进入的网站,并对单个应用严格控制使用时间,例如直接设定《王者荣耀》在晚上九点以后就不能打开,当然通过手机还能在家长端实时获取孩子的位置。

小结:第三方软件的过滤作用有限

我不知道通过这种主动筛选的方式来严格管理孩子是不是真的合适,而是不是能够做到万无一失暂且不论。笔者觉得这种控制措施针对还在上小学的还是或许还行得通。年龄大一点的孩子,折腾手机的能力超过其父母还是比较常见的,到时候这些限制反倒成为孩子的挑战项目。

另外在现在的智能电视端,很多厂商加入了儿童模式,相对手机来说,电视基本仅限于视频内容,而且来源也不如PC、手机广泛,儿童模式控制或许还能达到不错的效果。

但终究来说,仅仅通过第三方终端软件来控制孩子的上网行为,局限性还是太大。最好是直接从内容源上建立针对未成年人适宜内容的入口或者客户端,同时还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支持,这一点部分欧美国家似乎更加成熟一些。

在保护孩子网络安全上,我们依然落后于部分发达国家

完善的法律法规,直接从源头上规范儿童所接触到的网络资源,让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的责任直接划分到各个相关行业监管平台,这些或许是我们需要借鉴国外的一些优秀措施。

在美国,更多的是通过立法界定各方监管和保护儿童网络活动的责任,先后出台多部法律包括《儿童在线保护法案》、《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案》和《儿童互联网络保护法》等专项法律,还有在其他网络相关立法中也有关于保护儿童网络安全的条例,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儿童网络保护体系。

美国法律措施基本分为四个方面:色情内容管理、娱乐软件分级、隐私保护和专门机构技术支持。其中,色情内容管理是重点控制内容。

美国电影分级制度

并且针对游戏内容,跟影视剧一样,美国娱乐软件定级委员会(简称ESRB)制定了分级制度,给所有游戏软件加上分级标识,并对游戏等娱乐软件实行分级管理,帮助家长更好地控制或防止未成年人接触不健康的内容。

目前来看,美国、英国以及日韩等国家都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专项法律措施来保护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甚至在韩国,没错,就是在《英雄联盟》职业比赛中让国内队伍屡次败北的韩国,有严格的《青少年保护法修正案》,规定在深夜12点至凌晨6点不得像未满16岁的青少年提供网络游戏。

在相关的专项法律措施上,我国确实亟待完善。2017年1月6日,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法制司发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以下简称《条例》),该条例在保障未成年人享受平等、合理使用网络权利的基础上,同时明确界定了网络视频、图片等不良信息内容的审查管理责任归属,同时建立了相应的举报渠道,国家网信部门将建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信用档案和失信黑名单制度。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网络游戏的防沉迷措施,《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禁止未成年人在每日的0:00至8:00期间使用网络游戏服务。”同时,条例要求智能终端产品(包括进口产品在国内销售的)应预装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或者提供便利并采用显著方式告知用户安装渠道和方法。

由于国内诸多行业并没有建立分级制度,《条例》鼓励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专门网站、应用程序等网络内容平台的建设。这一点在新实施的《网络安全法》也有看到,其实目前已经存在一些实例。例如国内知名视频网站优酷已经推出了少儿专版的优酷APP,提供大量的儿歌、动画以及益智学习类视频,类似的国外视频平台Youyube,也推出了针对儿童专版的客户端。除了内容上是专门针对儿童筛选出来的,就连插入的广告Youtube也明确表示不含儿童不宜内容,当然用户也可以对认为儿童不宜的内容进行标记,平台会进一步审核。

这种直接从源头上进行内容区分的方式,与我国最高人民法院中华司法研究会专职副秘书长牛凯的观点不谋而合,牛凯表示:

“未成年人是网络“原住网民”,和网络有天然的亲近感。与其考虑安装软件过滤内容,不如从根源上进行网络分级,并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网络素养教育是帮助未成年人更好地使用互联网,减少互联网对未成年人负面影响的根本途径。之所以一些发达国家很少出现未成年人网络上瘾的现象,就是因为网络素养教育做得很好。”

总结:互联网式童年需要更多守护

单从互联网带来的负面影响来看,笔者这一代算是比较幸运,由于家庭条件以及互联网普及程度原因,直到高中甚至大学才全面接触到互联网,那时候已经基本有了足够的分辨能力。而现在的孩子从小就知道什么是iPad,什么事智能手机,伴随他们童年的不再是电视,而是互联网,并且成为其认知这个世界的重要窗口,这也是未成年人网络安全形势更加严峻的原因之一。

以目前现存的措施或者还能够进行改进的途径,有几点是我们需要完善的:

1.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相关法律的逐渐完善。这一点很多国家包括中国已经在有意识加强了;

2.借助多方力量管控未成年人可能接触到的内容,包括家长监管、第三方过滤软件控制等等;

3.影视、游戏等内容分级制度建立,从内容行业根源上加强未成年人内容的区别对待;

4.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教育,包括但不限于家长教导、学校课程以及其他的教育宣传内容。

网络的双面性我们依然需要正视,即便是网络游戏也并非像某戒网瘾砖家口中的“鸦片”。只是未成年人对这些内容的理解认知能力远远不够,因此需要家长、学校的监管,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赋予各行业相应的责任,直接从源头上控制好未成年人可能接触的内容。这不只是家长或是学校的责任,是内容从产出、传播到未成年人触及范围内所涉及所有行业、平台都需要承担的责任。

在《网络安全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逐渐出台之后,我国也已经开始完善在这方面的法律建设。而在互联网时代,视“网络”如毒品的现象已经基本不存在了,因此全面普及互联网安全教育势在必行,仅仅是间接性的宣传或者教育讲座不够,大可新增教导正确利用互联网的课程,逐渐让孩子能够明辨不良信息内容以及一些基本的计算机技能,这些有些类似前段时间备受争议的未成年人的性知识普及。

参考资料

1.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

2.《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3.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中国可以从西方学什么?

4.专家谈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安装保护软件过滤内容仍需论证

本文作者:Andy

声明:本文来自FreeBuf,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